《涉過憤怒的海》:父母這3種愛,會把孩子推向絕望的邊緣

2023-12-27     富書

原標題:《涉過憤怒的海》:父母這3種愛,會把孩子推向絕望的邊緣

作者:慢持(富書專欄作者)

《涉過憤怒的海》自開播以來,一度掀起大眾對原生家庭的熱議,讓父母和孩子都陷入沉思。

劇中,漁民老金(黃渤飾演)為供養女兒娜娜出國留學,日夜辛苦賺錢,卻收到女兒身中17刀慘死的消息。

憤怒的老金踏上跨海尋凶之路,發誓要為女兒討回公道。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殺死老金女兒的不是別人,是他自己。

是他愛女兒的方式錯了,讓女兒痛苦、絕望、走向極端,一刀一刀捅向自己。

如果父母愛孩子的方式是錯誤的,那愛就會變成刀,不斷地傷害子女。

作為父母,如果真正愛孩子,一定要警惕這三種愛。

看似是愛,實則會把孩子推向絕望的邊緣,殘害孩子一生。

過度控制的愛,只會將孩子越推越遠

劇中的娜娜像一個提線木偶,總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因為父親強迫她做。

娜娜明明非常怕水,但老金直接將她扔進水裡,讓她練習游泳;

娜娜不擅長跑步,但老金總強迫她跑,當她累到癱軟時,扶住父親的手,卻被父親一把甩開,讓她自己努力跟上;

娜娜不想出國留學,更想要父親的陪伴,但老金常年日夜不回家,留下娜娜一人孤獨在家,長大後又送去很遠的日本學習。

也是因此,娜娜自始至終活的都不是自己,而是活成了父親的「傀儡」,老金想要的樣子。

而老金從未意識到,自己的過度控制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甚至一直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

倫敦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發現:父母的控制行為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過度控制不是愛,是父母以愛之名綁在孩子身上的鐐銬。

還記得曾發過萬字長文,控訴父母「控制與傷害」的留學碩士王猛嗎?

他直言:「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類拔萃的模範,他們所有的付出只是為了控制。」

小時候,父母一直把他關在家裡,只按父母的喜好包辦王猛的事情,甚至衣服都從未按照王猛的意願選擇過;

上大學後,他以為可以擺脫父母的「控制」,父母卻又聯繫同城的親戚,隔三差五打電話詢問,甚至給同學打電話了解他的情況。

他為擺脫父母的控制,選擇出國留學,可父母依然請「老朋友」幫忙照看,哪怕他寫4000字的長信拒絕,也於事無補。

最終,他選擇與父母決裂,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徹底遠離。

曾看過一句話:壓死我的不是生活,而是父母的控制。

父母過度控制的愛,只會造成孩子失控的人生,壓垮孩子的一輩子。

英國心理學家克萊爾曾說:「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

與其過度控制孩子,讓他們痛苦;不如適時退出,讓孩子過自己想過的人生。

孩子的生活終究屬於他們自己,適當放手,才能讓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過好一生。

自以為是的愛,感動的只是自己

《涉過憤怒的海》電影播出後,#老金到底愛不愛女兒#這個話題引起廣泛討論。

黃渤在電影首映禮上做了回應,他說:老金自以為是愛女兒的。

他認為的愛就是讓女兒出國留學,他可以去最危險的地方捕魚賺錢,哪怕常年日夜不歸家、不陪伴孩子也無所謂;

他認為的愛就是女兒發燒了不出海,守著她就可以,而他用帕子蓋臉的方式為女兒降溫,連女兒喘不過氣,也沒注意到;

他認為的愛就是女兒被害時,他能放下一切、拚命去找「兇手」算帳,哪怕是在女兒葬禮時離開也可以。

但這些都只是他自以為是的愛罷了。

他從來都只顧自己的想法,不考慮女兒的感受,甚至不顧女兒的隱私,拿著女兒被強暴的視頻到處給人看。

劇中另一位母親景嵐對他咆哮道:你根本不愛你女兒。

去年的熱播劇《消失的孩子》,也出現了這樣的父母。

媽媽陶芳自以為只要好好掙錢,給孩子提供足夠的物質支持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她每天只管自己的花店,認為父母陪不陪孩子不重要,孩子的學習有老師把關。

於是,她給兒子報無數個補習班,把孩子塞給各個老師,讓小小的兒子像個陀螺一樣穿梭在補習班之間。

兒子喜歡狗,她卻認為孩子現階段最重要的是學習,狗會影響孩子學習,於是,擅自把狗送走了。

她完全忽視兒子的心理感受,根本不尊重兒子的想法。

最終,兒子忍無可忍,以「失蹤」來表達自己的抗議。

後來,媽媽才明白,他們自以為是的愛錯了,後悔地說道:「我自以為是的愛,卻把孩子越推越遠。」

自以為是的愛,不是愛,是傷害。

而可悲哀的是,現實生活中,像老金、陶芳這類自以為是的父母卻不在少數。

現實中很多父母,認為賺很多的錢,能給孩子足夠的物質條件,供養孩子上最好的大學,這就是最好的愛。

但父母在以自己的方式給予孩子愛時,卻從未考慮過孩子是否真的需要。

正如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所說:「雖曰愛之,實則害之。」

真正的愛是父母走進孩子心中,了解孩子所需,尊重孩子內心,愛到孩子需要之處。

只有給予孩子真正需要的愛,才是真正的愛。

忽視情感需求的愛,是孩子一生的痛

《涉過憤怒的海》劇中有一個情節讓所有人心痛。

老金夫妻倆鬧離婚,卻誰都不想要女兒。

法院將娜娜判給了媽媽,媽媽不要她,她就一個人乘坐大巴車來找爸爸。

可爸爸也不要他,一邊打電話和媽媽吵架,一邊使勁把她推上了大巴車。

當娜娜再次被媽媽「退貨」回來時,他才不情不願嘟嘟囔囔留下女兒。

這個過程,娜娜完全不像個活生生的人,只像個被人嫌棄的玩偶,丟來丟去。

而老金夫妻倆卻完全沒意識到,這樣做對娜娜造成的傷害。

當陌生的警察聽到老金描述這件事情時都嘆息:她應該很難受。

作為父親的老金卻一臉不在乎地說:沒事,她皮實。

但哪有皮實的孩子,她只是把需求藏起來;卻最終變成了纏在脖子上的布,刻在柜子里的太陽圖案,成為她到死都揮之不去的夢魘。

自始至終,直到女兒去世,老金都一直忽視女兒的情感需求,從來沒有真正去理解過她。

殊不知,這才是導致娜娜極度缺愛的根源。

以至於娜娜最後無奈地說:「愛,沒有。」

臨床心理學家喬尼絲·韋布曾提出一個概念:童年期情感忽視(CEN),指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創傷。

據統計,近三分之一的孩子都有過不同程度的情感忽視。

小時候在父母那裡沒有得到情感需求,長大後就會變得敏感自卑,甚至傷害自己。

曾看過《人物》雜誌對中國第一代網紅沉珂的採訪。

她說,其實她的家境很好,但爸爸媽媽卻只是忙於掙錢,完全忽視她的需求。

爸爸是藥企老闆,忙於工作;媽媽常年在國外度假,都很少花時間在她身上。

在她小學四年級時,爸媽就把她送到一所貴族學校,從此便幾乎退出了她的成長。

採訪時她一度哽咽:「29歲了,我在現實生活中依舊無法獲得安全感。」

有人說:「在童年的記憶里,我們的父母從來沒有真正地在場過。」

和家庭暴力相比,情感忽視的表現雖然隱秘,卻傷得更深。

有的人,一生都無法治癒。

正如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所治癒,不幸的人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

忽視孩子比家庭暴力更可怕,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一定要重視。

對孩子而言,情感需求或許比物質需求更重要。

黃渤在採訪時說過一句話:「孩子就像一團泥,但每個父母並非都是雕塑家。」

孩子最後能塑造成什麼樣子,跟父母有著莫大的關係。

父母是在「以愛之名」胡亂塑形,還是在真真切切「用愛按壓」,孩子的成長結果不會騙人。

父母給予孩子需要的愛,家就是孩子最好的港灣。

父母愛錯了方式,只會將孩子推向深淵,甚至在深淵中身亡。

學會正確地愛孩子,是每個父母都必學的一個課題。

願我們都能學會正確愛孩子,走進孩子心裡,愛到孩子需要處,成為孩子真正的安全島。

願我們的孩子在父母正確的愛里,健康快樂地成長。

作者簡介:慢持,富書專欄作者,90後職場寶媽,用文字激勵自己成長,文章:爸媽進化論,富書重磅推出新書《屏蔽力》,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f83bc7185cf6ac83d63ac7e2b6784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