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過家家》錄製失敗事件,日本阿宅被中國網友笑了2次

2022-10-16     隔夜說動漫

原標題:《間諜過家家》錄製失敗事件,日本阿宅被中國網友笑了2次

十月初,正值第56屆國際乒聯世界桌球團體錦標賽的舉辦,期間中國男女兩隊均以八戰全勝的戰績奪得了世乒賽冠軍的寶座。

其中8日的女子決賽上,中國隊3比0的戰績完勝日本隊,比賽的速度進程可謂快得驚人

不過沒想到,也正是因為這一戰打得太快,還間接影響到了日本東京電視台的節目播出安排,以至於引發了日本民眾對於電視台行為的不滿。

而說到大家不滿的主要原因,就有點哭笑不得了。

日本人的錄像機情結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當時《間諜過家家》動畫還在東京電視台上熱播中,但原定於23點播出的第14集剛好與世乒賽女子決賽有衝突,為插播比賽內容故提前通知觀眾動畫將在23點50分播出。

但結果中國隊僅用三局時間便決出了勝負,決賽早早結束,於是動畫就提前到了26分播放,就是這一舉動導致電視機前的日本觀眾原先設定好的定時錄像沒能完整錄下動畫。

就因為沒能完整錄到動畫劇集,觀眾們就感到了惱火,紛紛開始指責東京電視台。

為此,東京電視台方面在官方推特上發文表示道歉,同時也宣布對於該劇集進行重播。

該事件被傳入國內資訊之後,一些中國網友都對此卻忍不住想笑,一邊笑日本隊輸得老尷尬了,另一邊又笑日本觀眾都什麼年代還在用錄像機錄電視節目,明明現在的人們都是在電腦看動畫了。

不過這事聽著也確實有些小新鮮,現在的宅男宅女看動畫都是直接打開手機或是電腦觀看,不僅可以看的動畫作品多,時間掌握也自由,不管怎樣都比看電視錄視頻要好多了。

而在如今的國內,年輕人不看電視已經不是什麼必然的趨勢,而是已到的未來了。

但其實各位有所不知,錄視頻這種事在日本那裡一直都是項「傳統」。

直至在網際網路看番如此普遍的今天,日本那邊依然保留著非常傳統的DVD販賣模式,一些新番也是採取發售DVD格式進行販賣。

舊時日本記錄用的影視光碟製造成本大、難以普及,直到相對便宜的家用錄像帶VHS出現,日本家庭的電視機也開始成為了家中最有意思的娛樂器材,也就有了錄視頻的功能。

到了後來,性價比更高的DVD光碟開始進入市場,從此DVD開始稱霸日本的影像媒介領域,多數家庭還有DVD機,就連當時的PC都有高速的DVD光碟,影碟租賃市場也是十分發達。

其次是,日本人的版權意識比較強,有關部門對於版權的管理十分嚴格,就算有電視節目上傳到視頻網站,也會被電視台方面給勸刪。

在這種管理風氣下,觀眾們哪怕想重新看一遍之前播放過的動畫也好,也很少會想去盜版網站上看,除非已上線於正版網絡平台,那一般都是等官方影碟發售了再買來看。

假如還沒有,那麼他們就會用電視機的定時錄像功能,錄下當前電視台播放的動畫劇集保存下來,而且不會外傳,頂多就自己一人或是與親人朋友之間一起回看,而且規定其是合法行為之一。

有國內網友也在評價區里提到了一些相對較冷的知識,有些日本人家裡一直都有這種動畫錄像的傳統,二三十年播出過的所有動畫都有收錄,相當於全部離線免費看。

除此之外,在日本只要家裡有電視就一定要給電視台付費,不管看不看都要,儘管費用不高,但這樣一來用戶便會產生「不交白不交」的心理,由此加強了他們用電視錄像的想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十幾年前網上隨處可見的免費的盜版番劇,其實就是靠住在日本的漢化字幕組成員錄下來,然後私自上傳國內網站。

照這麼一說,好笑之餘居然還感到了一陣扎心。

不過扎心歸扎心,現在這個時代,網際網路的浪潮早已席捲了全世界,影視行業和消費者之間的互動媒介也已經從電視機轉移至以電腦、手機為載體的網絡世界裡。

而在日本這個國家,20年時間過去了,光碟和錄像機這兩物件不但沒有成為時代的眼淚,還發展得好好地,該說是版權保護得太好,還是說從業者過於守舊呢?

其實我在想,這個現象的形成或許跟電視台在日本動畫行業的重要地位息息相關。

利益在上

1963年,一部改編於漫畫家手塚治虫筆下同名作的長篇電視動畫《鐵臂阿童木》正式開播,由此奠定該作在日本動漫史上的地位。

說起當時的動畫製作歷程,資金一直是影響著動畫能否如願完成的重要因素。

當時,手塚治虫的「蟲製作」公司體量小,難以籌集到足夠的資金來完成整部動畫,於是他想到了去說服日本食品巨頭明治企業來拉贊助。

雙方談定,明治可以在自家產品包裝上印製阿童木的形象,而蟲製作則為其授權生產眾多周邊衍生品。

這樣一來,動畫的製作不僅有了充足的資金來源,同時明治食品也藉助阿童木的IP人氣加持,產品的銷量和知名度也有了顯著提高,總的來說就是一場雙贏。

而這種動畫製作方式,歷史上被稱為「廣告收入方式」。

在那之後,手塚治虫還繼續在電視動畫製作方式上進行創新改革,通過一拍三的方式壓縮動畫的作畫張數,製作過程採用人員輪換等方式降低人工成本。

經過手塚治虫這一系列的操作,廣告收入方式成為了上世紀日本動畫產業的運營模式,所有小體量動畫公司都可以主動尋求廣告贊助來解決資金來源問題。

像《哆啦A夢》、《火影忍者》、《名偵探柯南》等國民級長篇動畫,都是採用該模式來保持作品的穩定連載。

廣告收入方式的具體資金走向,一般為廣告主企業(通過廣告代理)在電視台投放廣告,然後電視台用廣告費委託動畫公司製作動畫。

在版權以及衍生品開發收益方面,如果動畫公司獨立製作的,動畫的著作權等權利歸製作公司所有,如果電視台有參與其中,則可以分走其中一部分的收益。

正是因為電視台在這種模式中的實際主導地位,日本業界又將廣告收入方式稱為「電視台主導方式」,這也意味著電視台在當時完全掌握了電視動畫的唯一播放渠道。

後來泡沫經濟的出現,日本社會體系崩盤,各行業都陷入了大蕭條狀態,包括動畫行業未能倖免。

經濟蕭條在無形中放大了廣告收入方式存在的弊端,即投資資金的抽成問題,一大筆製作資金,經過廣告方、電視台的分取,製作公司能拿到的錢會越來越少。

一部半小時長的電視動畫,其製作費約為每集1000萬至1300萬日元,如果製作動畫得到的資金不足這個標準,就只能靠自己補足。

也就是說,在經濟泡沫破裂的時代下,現有的製作模式已經不再適合了。

直到以EVA為代表的九十年代動畫作品問世,一種全新的製作模式開始出現,它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製作委員會制度」。

平時看番劇的OP或ED,大家多多少少都會留意歌曲結尾處的畫面上會顯示某某某的組織製作,而且名字也總是對應作品的內容設定,這個神秘組織指代的便是「製作委員會」。

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製作成本的上漲、日本經濟的衰退,單個的動畫公司和投資方越來越害怕自己無法承擔風險,他們更希望可以成立一個以自身為創作中心的利益共同體,確保即便有意外發生,也能安心保證動畫製作的穩定進行。

多方集資組成的一個金主集團,委託動畫公司進行創作,作品的版權由委員會持有,這便是「製作委員會制度」的核心形式。

也就是這種出於安全感的制度需求,日本社會各界的企業集團都有機會可以在動畫產業中分到一杯羹。

其中除了電視台這個老股東,像出版社、玩具商、電影公司、唱片公司,甚至是汽車廠商、房地產等企業,都能夠與動畫公司「跨界合作」。

相比於廣告收入方式,製作委員會制度更為開放,更有利於各行各業的資金流入動畫產業,這些外界企業的強勢入圍,也給現代的日本動畫產業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但注意看,這段發展史中無論是廣告收入,還是製作委員會,電視台都一直穩穩地坐在日本動畫產業的重要位子上,在動畫的播放版權、製作資金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話語權。

因為動畫的收視率是電視台乃至所屬的製作委員會重要的利潤來源,所以那些在電視上播放的日本動畫一般不會在這麼快上架到網絡平台觀看。

再加上當地民眾也維持著看動畫錄視頻的傳統,在這種社會內外氛圍的共同影響下,日本過去二十年來,用電視機「掐點掐秒」看動畫這種方式會不隨時代的變遷而改變。

同時也誕生了很多與電視台有關的笑梗,比如用東京電視台播動畫來衡量突發災難的緊急情況。

結語

儘管在他們看來,在電視機前看動畫,用錄像機保留視頻來重溫,會是一種很經典的體驗。

不過對於日本之外的大多數,他們早已習慣了用電腦手機看番的形式,用電視看不僅要看時間,而且能看的節目也不如在網上搜得多。

至於日本的這種家庭「習俗」,未來究竟還能持續多久,沒有人清楚,但終歸有一天它也會正式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尤其在網飛爸爸的助推下,部分日本動畫公司已經能夠越過製作委員會制度,直接對網絡流媒體負責了。

要不了多久,DVD、錄像機這些老舊的影視媒介載體,沒準會成為那些人的傳家寶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f1f42a1054ccd25d0cdbd1e7b7cae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