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納(富書作者)
作家蘇岑曾說過:「不必把所有人,請進生命里。」
在生活中,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剛下定決心換工作,就被朋友攔住一頓勸;
剛制定斷舍離的計劃,就被朋友拉著逛街消費;
剛調整好心情面對工作,就被朋友抱怨的負能量包圍。
如果有的話,可能就是遇到了」黑洞人「朋友。
《圈層突圍》一書中指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會有人像「黑洞」一般,不停地散發出暗黑能量,將他身邊的人都拽入深不見底的沼澤之中。
人生下半場,唯有遠離「黑洞體質」的人,才能過得輕鬆自在。
遠離思維黑洞者,做自己的決定
思維黑洞者,就是用慣性思維看待問題的人。
有位生物學家曾做過這麼一個實驗:
他先將跳蚤放進一個玻璃杯裡邊,跳蚤很輕鬆地就能跳出來。
之後,他給玻璃杯加上蓋子,過段時間後再把蓋子取下來,跳蚤卻再也無法跳出來了。
這個「跳蚤實驗」,驗證的是慣性思維。
一次次的碰壁讓跳蚤按照慣性,只跳到和玻璃杯齊平的高度,雖有跳出來的能力,卻被永遠限制住了。
跳蚤這般,人也是如此。
曾在微博上看到一個網友小肖的傾訴。
他說自己正在讀博,回家的時間很少,但每次回家,都會聽到親戚們的指手畫腳。
有人在餐桌上大肆宣揚「讀書無用論」,說他讀了這麼多年書,腦袋都傻掉了,讀完書出來工作還不是個只是拿1萬元工資的打工人。
然後再誇誇自己的孩子,說他高中沒畢業就出來闖蕩,到現在也闖出了,工資還不錯。
小肖說,家裡這樣的場合讓他難以忍受,他明明在努力往前,奔赴自己的前程,可總有一股力量拼了命地把他往後拽。
那些親戚不僅只按自己的慣性思維思考,卻還趾高氣揚地覺得自己說得很對。
他們會深陷思維黑洞,用自己狹隘的眼光去看待這個廣闊的世界,然後對你指指點點。
在出現意見分歧時,他們會按照經驗反駁,不僅聽不進去勸告,還會把我們拉低到和他們相同的水平線上。
甚至還會拉我們下水,把我們深思熟慮的決定按照所謂的經驗一口否定。
可實際上,越懂得尊重你的人,越會表示理解,給予支持;越不在意你的人,越容易肆無忌憚,多加干涉。
他們的思維習慣難以改變,但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人,卻可以選擇遠離。人們都說,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人生下半場,遠離思維黑洞者,既保護自我,又給他人留一絲體面,做好自己的決定,走好自己該走的路。
遠離慾望黑洞者,享受簡單富足的生活
慾望黑洞者,則是貪得無厭的人。
哲學家叔本華曾說過:「生命,就是一團慾望。」
每個人都會有慾望,但凡事有度,方才合適。
若是過於貪婪,便會成為慾望的奴隸,陷入無盡的慾望黑洞之中。
江蘇徐州的小李就是這樣,他本來有一份體面的高薪工作,有著大好的前途,卻因為一時的貪婪而劍走偏鋒,多年的積蓄被揮霍一空。
小李上學時天資聰穎,大學畢業後不僅考上了研究生,而且同時被中國銀行錄取。
他選擇工作,在銀行中拿著十幾萬的年薪,之後繼續進修MBA,前途大好。
但因為接觸了高收入群體,他的內心開始蠢蠢欲動,想要快速致富。
他開始進入股票市場,一點點追加投資,剛開始運氣確實不錯,賺到了不少錢。
嘗到甜頭之後,慾望就變得越來越大,他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股票上,到處借錢貸款,將全部身家押入其中。
可這時候市場卻變了,千股跌停,他的帳戶虧得慘不忍睹。
而他還在做著賺錢的美夢,幾番折騰下來,他變得兩手空空,一貧如洗,身邊的朋友也因為被他借了錢而苦不堪言。
慾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陷入慾望黑洞無法自拔,蘇軾也曾被慾望折磨,但他卻自己走出來了。
少年成名的他卻在43歲時被貶黃州,曾經唾手可得的高官厚祿,如今卻似水中月一般虛無縹緲。
他也曾在江邊感嘆:「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為何無法忘卻功名利祿?為何不甘心就在此處平靜生活?他雖痛恨這樣的自己,卻無可奈何。
直到夜遊赤壁之時,他才恍然大悟,寫出「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詞句。
畢竟官場上的浮名虛利轉瞬即逝,而天地間的良辰美景,則別有一番韻味。
放下外在慾望的蘇軾,從生命的低谷中尋得絕處逢生的希望。
但這樣的人終歸是少數,稻盛和夫說過:「沒有節制的慾望,是人生毒品。」
慾望黑洞者也是如此,一旦沾染,剩下的只有無限沉淪。
人生下半場,遠離慾望黑洞者,享受簡單富足的生活。
遠離情緒黑洞者,重獲平靜的內心
情緒黑洞者,則一般是無法控制情緒的人。
和田秀樹曾說過:「人有情緒再正常不過,但是如果不會控制,那就只能淪為情緒動物。」
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
如果任由自己情緒像火山一樣爆發,發泄情緒的同時,情緒也會將我們吞噬。
有一對夫妻,因為妻子的壞脾氣,他們時常會因為雞毛蒜皮的事情拌嘴。
而且丈夫做事情必須按照妻子的要求來,要是有差錯,妻子就會翻臉。
妻子做事情的時候,他則不能提出意見,不然的話妻子會暴躁地砸東西反抗,或者直接離家出走。
剛開始丈夫還為了維持關係頻頻忍讓,時間久了,他覺得身心俱疲,生無可戀,時常要花很長時間去消化妻子的壞情緒。
直到某一次,妻子又怪他不做家務,不輔導孩子作業,而這天,丈夫也沒再低頭,兩人大吵一架,丈夫也是直接摔門而去。
那天晚上,丈夫自己在車裡坐了一晚上,想了很久,終於提出了離婚,決定結束這樣的生活。
畢竟情商之父戈爾曼曾說過:「情緒具有極強的傳染力,而且會演變成情緒泛濫。」
在愛情里,妻子的壞脾氣一點點將丈夫推開,剛開始丈夫還能忍受,可情緒泛濫之後,他只能選擇從這段婚姻關係中解脫出來。
可妻子情緒的問題並非無法解決,就像曾國藩年少時也曾因為情緒吃過不少苦頭,可他及時反思自己的行為,在飽讀詩書後說:「釋儒之道不同,而其節制血氣,未嘗不同。」
雖然兩者傳授的道不同,但卻在控制情緒上如出一轍。
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曾國藩開始嘗試控制自己的情緒,更是有意識地學習很多情緒相關的知識,這為他成就一番事業做出巨大的幫助。
生活中,情緒黑洞者是多數,他們會偷走我們的正能量,謀殺我們的精神,不僅讓我們變得頹廢墮落,而且也會將我們拉入漩渦之中,讓我們深受情緒折磨。
如果遇到,不要過多糾纏,也不用與之爭辯,沉默地敬而遠之才是上策。
人生下半場,遠離情緒黑洞者,不讓自己被負面情緒所擾,重獲內心的平靜。
荀子曾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人與人之間存在磁場,我們靠近什麼樣的人,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遠離思維黑洞,不被他人思維影響;
遠離慾望黑洞,不被他人慾望折磨;
遠離情緒黑洞,不為他人情緒買單。
願你遠離「黑洞體質」的人,守護好自己的磁場。
作者簡介:蘇納,富書作者,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屏蔽力,富書第4本新書《屏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本文:富書,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