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山東兩地相距200公里,為何在歷史典籍中卻找到相同的記載

2023-01-23     大運河時空

原標題:河北、山東兩地相距200公里,為何在歷史典籍中卻找到相同的記載

對於河北省館陶縣的人們來講,「陶山」是一個有著極其重要意義的文化符號,因為它是館陶之名的源泉,最早在唐朝的《元和郡縣誌》中就有記載:「館陶縣,本春秋時晉地冠氏邑,陶丘在縣西北七里,趙時置館於其側,因為縣名」。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誌》中有關館陶縣來歷的記載

無「陶山」,就沒有「館陶」一名

館陶在春秋時期為「晉地冠氏邑」。「邑」是先秦時期對人們聚集地的一種稱呼,規模有大有小,今天大大小小的城市、縣城、鄉村有很多就是由那時的「邑」發展而來。可以說如果沒有陶山,「冠氏邑」一名很可能會在今天館陶縣一帶沿用到今天,當然後來隋朝在館陶東部析置新縣時,就不能再以「冠縣」為名了。

在明、清時期館陶的地方志中「陶山」「陶丘」是一回事

雖然在《元和郡縣誌》、清朝《館陶縣誌》記載館陶的來歷中「縣西北七里有陶丘,趙置館於其側,故名館陶」,用的是「陶丘」,但縣誌中也有《陶山記》《書陶山記後》等文章稱其為「陶山」,哪怕是館陶古八景里的第一景也是「陶山夕照」。

清朝《東昌府志》中,館陶縣旁就同時繪有陶山和陶丘

之所以在稱呼上有「丘」和「山」的差異,想來有兩個原因:一是丘是小山的別稱,兩者可以混用;二是因孔子名「丘」,清雍正三年(1725年)尊孔避諱其名,或許此時改「丘」為「山」的。

不過在清時《館陶縣誌》的記載中卻有一處「陶山」和「陶丘」同時出現:

山川:
陶山,在縣西南五十里,《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即此。

清朝乾隆年間《館陶縣誌》中記載的陶山

《禹貢》是我國的古代名著,是《尚書》中的一篇,其著作時代一般被認為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不過作者為了讓作品更具有權威性,就託名為上古聖人「禹」的創作,因此定名為《禹貢》。正是有了大禹的這道光環,在時刻把聖人的言論奉為圭臬的古代,《禹貢》中的記載無疑是對事情真實性最權威、最正確的註腳了。此外,《館陶縣誌》中的這個記載還在明朝天順年間編修的《大明一統志》所引用。

雖然「陶丘」在《禹貢》中有記載,但是人家並不是說館陶的「陶丘」!有很大的可能是在編修《館陶縣誌》時被編撰人員引用錯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禹貢·導河》中人家的原文是這樣的:

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菏,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于海。

看到了沒,在「東出於陶丘北」後面還有內容,而不像縣誌里記載的那樣,就倆字「即此」,而是「又東至於菏,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于海。」

西周時期地圖上的濟水及曹國示意圖,曹即陶丘

沇水是濟水的上游,滎是滎澤,均在河南省;菏是指的是菏澤,汶是汶水,在山東省,和館陶並不能產生聯繫。

估計當時編修縣誌的人員,在《禹貢》中找到了唐朝《元和郡縣誌》中所記載「陶丘」的「權威」依據,如獲至寶,不假思索,迫不急待地拿來就用,以至於無視「濟」「滎」等和館陶毫無交集的兩個名詞,不過在看到經過「陶丘」北之後,「東至於菏」,又「會於汶」,才猛然發現更無法和館陶聯繫起來,只能到「陶丘北」就「即此」了。

陶丘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個很響亮的名字,不是小山丘,而是一座城市!

這座城市就是今天的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春秋末期,吳王夫差開挖了連通濟水和泗水的菏水,進而把江、淮、河、濟有著「四瀆」之稱的四大水系聯繫起來,處於濟水與菏水水運交通中心的定陶迅速發展成為著名的經濟都會,有著「陶為天下中」的美譽。

春秋時期「陶為天下中」的陶丘,與濟水、泗水、河水位置示意圖

當時的定陶名字為「陶丘」。據傳堯定都陶丘,舜在陶丘制陶,還與大禹在陶丘相識;武王伐紂之後,封其六弟振鐸為曹伯建曹國,都陶丘。春秋戰國時期,陶丘則以經濟繁榮聞名於諸國,以至於吸引了有著「民間財神」之稱的陶朱公范蠡來此定居,後來也因此改名為「定陶縣」。據清《定陶縣誌》記載:

范蠡以陶為天下之中,遂定居焉,故曰定陶,秦滅齊置縣,其名至今之。

此外在清《定陶縣誌》的有關「陶丘」「濟水」的記載中,可以清晰的找到本文前面所說的《禹貢》中的記載:「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菏,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于海。」也只有在這裡,濟水所經的各處才能夠一一對應到位,可見此「陶丘」也是《禹貢》中的「陶丘」。

定陶雖然古稱「陶丘」,但從歷史記載上看,陶丘是一般作為地名來使用,而非山名。據《竹書紀年》、《說文》記載:「堯八十九年作游宮於陶,十年帝游居於陶」。「陶丘有堯城,堯嘗居之。」《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帝也在「陶」耕種漁獵:「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

或許在最初,定陶也是有著一座陶丘的,否則在地名多為單字的先秦時期,僅以「陶」為名就可以了,何必再加個「丘」字?

嘉慶《東昌府志》記載館陶陶山「與此無涉」

關於《館陶縣誌》引用《禹貢》的內容錯誤一事,在清嘉慶年間修撰《東昌府志》時就被發現了,因此在那個版本對館陶陶山的記載後面又加了一行字:

按:《禹貢》陶丘即今曹縣左山,與此無涉。

即《禹貢》記載的「陶丘」,和館陶的「陶山」沒有關係。

就這樣,河北館陶和山東定陶雖然距離在200公里左右,但是因為都和「陶丘」有關係,以至於《禹貢》的記載同時出現在了兩地的志書里。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08cfc5c8b59d0ab154e66862ae8c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