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大有可為

2020-07-07     中國海關雜誌

原標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大有可為

廣州海關所屬南沙海關關員進行船邊監管。圖 / 關悅

2019年年底,

世界銀行發布最新一期《全球營商環境報告》,

當年我國營商環境排名躍升至全球第 31位,

比上年提升 15位,

我國 連續兩年入圍全球營商環境

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經濟體。

這一結果,有力證明了我國近年來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顯著成效,國際社會對此給予高度認可。在收穫信心的同時,也需要看到差距。從營商環境報告的總項和10個分項來看,我國諸多指標都還有改善餘地。我國營商環境總體得分為77.9分,由於該報告評分採取DTF(Distance to Frontier)方式,意味著我國水平為全球最優水平的77.9%。在令人關注的跨境貿易指標方面,我國排名56位,雖較上年提高9位,但仍成為落後於總排名的弱項,跨境貿易指標的8個合規性項目得分都不算高,比如出口邊境合規耗時為21小時,成本為256美元,相比經合組織高收入經濟體耗時較長,成本較高。雖然這與營商環境報告特殊的指標設計和採集方法不無關係,比如將我國列為海運經濟體且僅考察海運港口成本效率,報告數據通過對不同關聯方開展調查問卷取得,不能完全體現我國真實水平,但我國貿易便利水平較之全球最優水平確有較大趕超空間。

目前,世界銀行在評價我國營商環境時,除已有的北京、上海2個樣本城市之外,將在未來再新增2個樣本城市,這在提升樣本數據的覆蓋面和準確性同時,也對我國全方位優化營商環境、高標準參與評價提出了更大考驗。同時,我國《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於2020年1月1日實施,從法制層面提出了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更高要求。口岸營商環境作為整體性營商環境的組成部分,直接關係到跨境貿易便利化的進程和成效,需要加大改進力度,釋放發展潛能。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國際經貿下行壓力巨大,外貿經營主體面臨著供應鏈中斷、運輸不暢、訂單減少等實際困難,更需要通過優化口岸營商環境,營造便利條件、增強市場活力、穩定企業預期、促進外貿發展。

在國際上,通常將口岸營商環境和貿易便利化進行概念上的互闡互置,比如世貿組織簽訂的《貿易便利化協定》,就是對各國口岸營商環境的規範性多邊協議。兩者互為動因,相輔相成,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可以統籌起來進行推動。口岸營商環境是企業貿易經營活動的口岸條件總和,貿易便利化則是這些條件的便捷程度和利得可能。口岸營商環境和貿易便利化體現了口岸經貿環節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屬於綜合治理的範疇,需要政府部門、執法機關和企業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協同推進。

廣州海關所屬佛山海關駐順德辦事處關員對出口鮮切花進行查驗。圖 / 關悅

把握口岸營商環境的特徵

1

「三大制度性特徵」

01

法治化

國內政策和法律法規

02

國際化

國際協定和標準

03

市場化

按市場規則開展貿易經營活動

口岸營商環境更多的是指制度意義上的環境,通過明確的義務規範和權益保障,給予市場主體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行為許可。由於我國口岸的主要功能是通行貿易性物流,通關和貿易制度成為關鍵性制度。口岸營商環境屬於開放型經濟範疇,其制度有雙向性:一是國內政策和法律法規,體現了法治化特徵;二是國際協定和標準,體現了國際化特徵。同時,口岸營商環境的服務對象是企業等市場主體,按照市場規則開展貿易經營活動,體現了市場化特徵。三者正好構成了口岸營商環境的「三大制度性特徵」。近年來,我國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完善法治保障,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在制度層面逐步改善了口岸營商環境,推進了貿易便利化進程,為世界第一的貨物貿易體量提供了秩序和動力。

2

可量化測評

口岸營商環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可量化測評的。這種量化測評主要基於三點:

01

不同經濟體之間的制度有同有異

02

經營主體對營商環境的主觀感受非常敏感

03

部分數值可以直接取得或計算出來,如資金付出和時間成本

這就決定了可以通過排名比較、調查問卷、數值平均等數學方法,測評得出各經濟體的營商環境和貿易便利化水平。目前,很多國際組織都開展量化測評,世界銀行每年一期的營商報告評價體系即是最有影響力的代表。近年來,我國在測評中的國際排位逐位提升,既有賴於營商環境的實質性改善,也與我國對測評方的規則、指標和口徑更為諳熟,相應地調整對接工作、提供指標數源、提升問卷質量有很大關係。

3

有雙重價值目標

01

貿易 便利

02

貿易 安全

沒有貿易安全,貿易便利也會最終落空。兩者形成了結構性平衡,但在具體領域中兩者又有所側重,很難完全兼顧。這就對海關等部門的執法提出了很大考驗。如何同步實現便利通關和高效監管,設計出既能滿足貿易安全,又能促進貿易便利的制度,是所有國家海關都要面對的技術性難題。我國通過構建通關一體化格局,實施「中心—現場」作業,推動「兩步申報」「一步申報、分布處置」等改革,創新多元化擔保方式,在集中處置重大安全風險的同時,保障了大多數貨物、物品能夠快速通關。

優化口岸營商環境的重點環節

1

通關時效

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體系中,將通關時效作為衡量貿易便利程度的重要項目。目前,我國海關與口岸部門大力推進通關時效管理,對各省市口岸、各層級海關的通關耗時進行考核排名,直接促使全國及各地的通關時間大幅壓縮,取得積極成效。同時,通關時效的評判需要考慮其技術因素。以進口通關時間為例,有三種口徑:

01

窄口徑

從貨物申報到海關放行,是為海關通關時間

02

中口徑

從貨物抵港到海關放行,是為整體通關時間

03

寬口徑

從貨物抵港到貨物提離,是為口岸作業時間

實例測算,海關通關時間僅占全口徑10%左右的比例。由此可見,全口徑的通關時間不能單靠海關等部門推動,更需要港口、物流等企業改善經營服務方式,還需要貨主企業提高主動提離的意願。

2

貿易成本

世界銀行在考察跨境貿易指標時,也非常重視貿易成本。在口岸環節,這種貿易成本包括收費項目和合規項目兩個方面。企業在貿易活動中,要經由進出口國多個收費環節,這也構成了國際貿易的經濟成本和價格負擔。這些費用有的是公共收費,也有的是物流等經營服務收費,由於口岸機構和服務項目眾多,收費情況有很大差別。事實證明,凡是收費項目精簡且規範透明的國家或口岸,其貿易便利化程度要更高,企業的守法情況也要更好。企業在口岸通關中還需要履行不同的合規義務,包括單證要求、程序要求、資質要求等,也構成了較大成本。尤其是作為各類貿易管制和技術措施的監管證件,容易轉化為企業通關的門檻和負擔。簡化流程、精簡單證、放開資質,可以有效地促進貿易便利化。

3

企業管理

在國際上各類測評體系中,都對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海關的企業管理方式給予了高度關注。

是否實施信任管理

01

已開發國家海關普遍對進出口商予以高度信任,以大多數企業守法誠信為前提設計制度,預設其無違規,通過協議方式建立關企合作夥伴關係,對於高信用企業提供多樣化通關便利待遇。

是否鼓勵企業參與制度設計

02

在制度出台之前,充分徵集企業意見建議,可以使制度更好貼合實際、便於雙向執行。實踐證明,我國海關近年來開展的各類改革,凡是進行了事前調研、考慮了企業訴求的項目,都能得到順利推行,成效和反響也比較好。

優化口岸營商環境的實施路徑

優化口岸營商環境是系統性工程,也是長期性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參與、協同推進。當前,最需要做的是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釋放「放管服」改革紅利,推動貿易便利化措施向各類口岸延伸。

1

協助測評建體系

做好迎接世界銀行新一期營商環境評價工作,開展充分的測評溝通,對概念界定、分類標準、數據採集、問卷對象等問題提出有益於我國的解決方案,使測評過程更加公平科學。主動介紹我國優化口岸營商環境的改革項目、政策信息和相關數據,推薦專業人士參與問卷調研,使測評結論更加客觀準確。同時,借鑑國際測評方法,發揮第三方機構作用,逐步建立自身的測評指標體系,形成常態化、中立性的自我評價機制。在此基礎上,主動對照國內外測評結論提升水平。

2

提升時效講方法

緊貼我國物流規律和企業需求,完善通關時效考核機制,為企業提供總體制度支持和個性選擇方案。包括:推廣應用「作業前置」,探索進口艙單啟運前申報或傳輸方式,海關提前排除運輸工具載運貨物風險,實施進境前在線審核,非布控查驗貨物抵達口岸後即可放行提離。制定並公開口岸經營服務企業場內轉運、吊箱移位、掏箱等作業時限標準,便利企業合理安排生產、運輸計劃。對全口徑下的通關時間區分管理,對於海關通關時間和港口作業時間進行通報比較,通過行政措施予以改進,對於與貨主企業相關的單證準備、貨物提離時間則通過鼓勵、引導的方法來實現,比如按單獎勵提前申報的企業,在海關放行前可預先辦理各類提箱繳費手續。

3

簡政放權降成本

嚴格行政事業性收費清單管理和公示制度,定範圍、定模板、定目錄,不新設收費項目,不在清單外收費。引導口岸經營服務企業誠信經營、合理定價、減項並項,推動降低收費,加強行業自律。削減進出口環節審批事項,進一步精簡監管證件,能退出口岸驗核的全部退出。推動非涉密監管證件網上辦理、聯網核查、自動對比,實施全過程無紙化作業。加強口岸通關的國際合作,制訂國際運輸多雙邊協定,推動實施檢驗檢疫證書、優惠原產地證書國際聯網核查,擴大AEO國際互認範圍,支持企業取得認證並在國外享惠。

4

深化改革優流程

加快企業守法誠信體系建設,實行社會統一誠信代碼管理。屬地海關幫助企業提升合規能力和守法遵循,落實高信用企業通關優惠待遇,對主動披露情事減輕處罰。建立關企之間信息通報、聽證諮詢機制,重大改革、重要制度實施前充分聽取企業意見。加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將功能覆蓋至通關全領域全鏈條,使眾多企業能在同一平台上「一單多報」「一站反饋」,完成所有通關作業。推進口岸物流信息電子化,完善電子數據交換報文標準,實現物流運輸、倉儲理貨等各環節網上辦理。在海關監管中應用物聯網和區塊鏈等新技術,在各類物流監控中加載感知設施和傳感單元,推動各環節共享鏈式信息,實施快審、快驗、快放,降低單證驗核成本和實體干預率。

文 | 郭永泉

(武漢海關)

文章來源於《中國海關》雜誌2020年6月

編輯:常相婧

發布:王國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g9pKXMBnkjnB-0zHWx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