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秋天的樹不孤獨

2022-10-08     貴州都市報

原標題:在貴州,秋天的樹不孤獨

走幡道。清水河鎮供圖

向日葵花田。

陳氏宗祠。劉青 攝

高大挺拔的雙喜樹。

喜樹果實。

市民在濕地公園籃球場打籃球。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江南 賈華 王劍

貴州是綿綿群山的聚合,綿綿群山是草木蔓發的聚合。在貴州,秋天的樹並不孤獨,而是另一種人和自然相濡以沫的溫軟風景,樹上有花葉和果實的香氣,樹下不止有戀人對視,還有晨昏日暮。

雨補魯村的黃桷樹

每當傍晚的光線開始在青樹綠草間遊動,陳玉石也放下了碗筷,移換座位到村裡的黃桷樹下。

這裡是雨補魯村,位於興義市清水河鎮,距市區30餘公里,地處馬嶺河峽谷上游,坐落於自然形成的天坑中,坑底地勢平坦,四面環山,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寨內有參天古樹、百年老宅、古井、溶洞、泉眼等寶貴人文和自然資源,有「世外桃源」之美譽,被國家地理雜誌盛讚為「天坑裡的鄉愁」。

那棵黃桷樹,枝繁葉茂,樹齡有600餘年。粗壯的樹根把每塊石板的縫隙塞得滿當,撐開的樹葉遮住了刺眼的陽光,抬眼灑下一地的斑駁與蒼翠,活像一把巨大的綠絨傘,見證著雨補魯村年復一年的四季風雨,庇佑著天坑裡的萬事萬物。

雨補魯村的老人們面色很平和,目光寧靜。以前不種田時,他們常三五做伴,聚在樹下,借著陰涼,嘮著這家的短,那家的長。現在村裡變成了景區,他們的時間更多,更富裕,在樹下待的時間越來越久,越來越長。

70歲的陳玉石常常這樣與樹對望,不管早晨傍晚,走到黃桷樹下靜坐一會兒,等太陽升起,等夜幕降臨。這種等待仿佛成了習慣。

等待,仿佛是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這棵黃桷樹,小時候就有了。除了天氣熱時,晚上蚊子多點,平時至少都要來這裡坐上個把小時的。」陳玉石說,自己家好幾輩人都在這裡生活。在這神奇秀麗的天坑內居住著近200戶人家,基本都以陳姓為主,村裡還有個陳氏宗祠。

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我站起來細看。原來,黃桷樹左後方的石頭高台上,便是宗祠所在。整座宗祠為黔西南地區傳統民居形制,封火山牆樣式,穿斗木結構的小青瓦頂,門前還生長著一棵茂盛的花椒樹。

「老一輩講,當時他們逃難到這個地方,看到壩子平坦,地勢像一朵向上開放的喇叭花,四面環山,有易守難攻之勢。不僅如此,周圍的風景秀美,祭山林里還有一股清泉,就決定在此定居。」陳玉石口中的「祭山林」,在雨補魯村後山腰。那裡有一股天然清泉,隱藏在古樹群中,從岩縫間汩汩湧出,匯成一條溪流,從崎嶇不平的山石上,沿著山勢順流而下,青山遮映泉水,泉水滋潤村落。

據說,泉水往低處流到村子下面,又順著壩子流進落水洞裡,通到地底下的暗河。因為這獨特的地理結構,雨補魯村從不被山洪、雨水淹沒,很多東西都保存得很完好。

陳玉石說,「那時候讓修落水洞,我還跟著整了點,洞邊的一圈石頭都是我們搬來的。」

「落水洞是啥?」一臉蒙的我,好奇地問。

「跟著我走,穿過這片向日葵,就看到了。」在另一位村民張洪俊的帶領下,我們穿過壩子裡的花田,一朵朵綻開的向日葵像一張張打著招呼的笑臉,讓人心情愉悅,直到一塊平坦綠地中,有個圓形的大地漏出現在眼前。

整個地漏敞口直徑為9米,底部開洞直徑1米,敞口至底部開洞的垂直高度為2.1米,底部開洞口往下還有1米深的井洞。側壁保留了原來的「落水洞」,表層用當地青石呈放射狀鋪砌,給人一種強烈的空間感。

張洪俊說,「天坑地漏」是中央美術學院學生的作品,除了有觀賞作用外,還有排水功能。作品用「漏斗」為概念,將「落水洞」洞口放大呈漏斗狀,以此強化自然地質的特點。如今,這裡已成雨補魯村的必來打卡點,深受遊客喜愛。

回村的路上,我問張洪俊:「『雨補魯』這名字很特別,有什麼含義嗎?」

他告訴我,「雨補魯」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當地陳氏先祖起的地名,「雨」指風調雨順和天時地利,而「魯」也稱努,表示「人和」,「雨補魯」就是雖得「天時」「地利」,但更需後天努力,才能達到「人和」的境界,過上幸福的日子;第二種說法是「雨補魯」是彝族語言的音譯詞,應為「依補努」,「依」在彝族語言中表示「來到、到此」,「努」表示「石板上或石頭較多的地方」,而「補」沒有實際意義,「依補努」表示來到喀斯特山窪處居住的人家。

「石頭的村寨石頭的房,石頭的路面石頭的牆,石頭的桌凳石頭的磨,石頭的碓窩石頭的缸。」再見到陳玉石,他還坐在黃桷樹下,老伴兒來喊他去三奶家吃湯圓。臨走前,他說雨補魯村過年會舉行「走幡會」,到時讓我一定來瞧瞧。

走幡會,是當地村民仿照宮廷製作管樂器材,在望鄉台上彈奏古幡曲,在黃桷樹下踩出古幡佾舞舞步,圍著幡道舉行的盛大古幡會。曾經,幡道延伸,雨補魯村與祭山林泉水相連的另一個村——納秧寨,每年都會在過年時,舉行一次相互走幡,在蜿蜒山道上留下道道幡影、亘古曲音。

太陽漸漸落山,遠處葡萄架下仍蟬鳴陣陣。陳玉石離開黃桷樹時,我在後面看了好一會兒他的背影,雖有些蹣跚,但脊背很直,兩手背在身後,衣服上橫著幾道坐後留下的褶痕。

村子只有一條路進出,越往村口走,路邊一側的蕉林經晚風一吹,蕉葉便不停打著節拍,蕉香味也愈發厚重,多少蘊含了幾分熱帶風情。

汽車發動前,搖下車窗,我又望了一眼頭頂的百年古樹,樹下木椅坐著一位奶奶。我對她揮了揮手,她的臉像平靜的湖面,卻迅速泛起一道漣漪,回我一個慈祥的微笑。

樹有春夏秋冬,人有悲歡離合。年復一年,人與樹相互見證。樹養人,人敬樹。當人與樹並立於世間,腳下的土地才更生機勃勃。

TIPS

看樹何須遠足

鹿沖關上有對百年喜樹

省植物園園區秋意盎然,鹿沖關天主堂修道院舊址廣場旁,兩株百年喜樹相依而生,吸引了許多情侶前來打卡。

兩株喜樹並排生長在山腳下的路邊,相距不足兩米,樹胸徑約有五六十厘米,高約二三十米。樹幹筆直挺拔,枝葉繁茂,冠幅遮天蔽日,即使盛夏身處樹下也不覺得炎熱。

兩株樹幹上都各掛著一塊保護牌,上面寫著樹名為「喜樹」,為雲岩區保護的古樹名木,樹齡為115年,還標著保護級別、舉報電話、確認單位、編制單位、落款日期等信息。

據悉,喜樹開花多、結果多,寓意多子多福,為國家Ⅱ級保護野生植物,別名水桐樹、天梓樹、千丈樹、野芭蕉等,是藍果樹科、喜樹屬植物,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高大落葉喬木。速生豐產,花期為5-7月,果期9月,喜溫暖濕潤,不耐嚴寒和乾燥,在年平均溫度13℃-17℃間、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地區生長,產於江蘇南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廣東、廣西、雲南等地,在四川西部成都平原和江西東南部較常見。有效成分主要是喜樹鹼,有抗癌作用。

時下,喜樹正處於謝花掛果季。喜樹花朵如朵朵未散開的蒲公英,花朵白色,花形漂亮,果子外形如縮小版的芭蕉,一團團的,密密匝匝,很是誘人。

松溪河邊桂花香

10月初的烏當區松溪河濕地公園,陽光燦爛,氣溫適宜,周邊許多居民都喜歡來這裡逛逛。

在這個桂花飄香的季節,沿著河邊的步道慢慢行走,看著溪水流過淺灘河谷,身邊傳來陣陣花香,讓人緊繃的神經放鬆下來。

市民何先生的國慶,就和公園的花香、郊區的秋田一起度過。不出門時,在家讀幾本書,聽聽音樂,也很充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ef78be711a4c446b47562a516e049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