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媽媽,我錯了,我不是故意的。」
看著兒子再一次的道歉,誠懇的樣子讓人心疼。但是從小到大,他已經無數次犯錯,只要一犯錯,就會可憐地祈求原諒,有時還會主動來親親我,而我卻沒有更好的辦法。
俗話講「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換到現在,未必適用。一味棒打,或者指責辱罵,可能會換來不可彌補的後果。
小亮和小鵬是鄰居也是同學,從小一起上學,一起長大。小時候的外部生活環境可以說是一模一樣,但家庭情況卻非常不同。
小鵬的父母都是公司的領導,從小對小鵬的教育非常重視,無論是學習還是其它方面,都會花心思去教導他。即便夫妻倆在教育方式上出現分歧,但有一個共識就是,絕對不能動手,凡事只會耐心說教。
而小亮則是從小打到大的,小時候只要小亮犯錯,那一定會遭到一頓拳打腳踢,各種罵他不爭氣。比如:考試不好,惡作劇被告狀,只要是傷了父母的面子,或是讓父母感到難堪的事情,一定打到改正為止。
時間長了,小亮形成了家裡和學校兩種性格,回到家裡任何事情都不會向父母講,不講就不會出錯,不出錯就不會挨打。
後來,小亮和小鵬都順利考入了大學。
小亮的父母還為之操辦酒席,向親戚們報喜,欣欣樂道地說著:「聽老祖宗的話沒錯,棍棒底下出孝子,哈哈哈……」
孩子們大學畢業後,開始了自己獨立的生活,殊不知,這才是家長從小到大的教育,真正體現的時候。
工作後的小鵬,時不時地總會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喜悅的事情大家一起高興,事業生活上遇到的困難也會向父母尋求幫助和建議。
而小亮,自從進了大學,離開了父母的管教,他就開始任意妄為,天天曠課打遊戲,差點畢不了業。
走向社會之後,更是十分叛逆,反正自己能養活自己,其它的父母也管不著了,家裡也很少回,街坊里只能聽到小亮父母自我安慰式的聊著:「孩子忙,孩子忙……」
棍棒敲打不出大孝子,卻可以把子女敲打走,老了之後恐無人陪。
與上面提到的拳腳相對相對的,比起直接暴力可能更傷人的,就是冷暴力了。
冷暴力是指直接忽視孩子的存在,完全不管孩子的感受,孩子仿佛置身於一個孤島,從心靈上無助地被拋棄。
欣欣因為不小心撞到牆角,疼得嚎啕大哭,而此時的媽媽卻給了她一個冷冰冰的眼神,暗示她「不許哭」。
欣欣望了望媽媽的眼神,哭聲漸漸縮小,眼淚停在了眼眶。
孩子安靜了,媽媽滿意了。
這就是赤裸裸的冷暴力,這樣的冷暴力會毀了一個孩子。
如果老師從來不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舉手就當沒看見,用不了多久,這個孩子會變得再也不願意舉手,變得不自信,唯唯諾諾。
而在家裡,因為家長的冷漠,孩子害怕自己傷心,憤怒的樣子時被大人罵,漸漸地就學會了委屈自己,外面人看起來這孩子特別懂事,特別乖巧。
而這樣的孩子,從小就遭遇冷暴力,不懂得為自己爭取,從而性格就會變得孤僻,自卑。長大後遇到家暴也不會吭聲,默默忍受,工作上更很有可能成為任勞任怨很少升遷機會的「老好人」。
原生家庭給孩子的影響有的可能立馬顯現,有的可能會在10年,20年甚至更久之後顯現。教育孩子方面有些錯誤,可能立馬可以糾正,而上面這兩步,家長一旦走錯,可能造成孩子一生的傷害,切忌家庭暴力與冷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