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無論你是叱吒職場的女強人也好,還是隨時可以走天涯的瀟洒女性也罷,只要是生了孩子,你就成了媽媽,就必須在搬磚和帶娃之間選擇其中一個,最後孩子只能拜託老人。
老人生活的年代和教育水平的限制,都和年輕父母們千差萬別,所以兩代人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觀念勢必會產生一定的矛盾,大家彼此之間的帶娃方式不同,誰也無法說服誰。
當科學育兒和傳統育兒觀念出現碰撞,就會出現一邊對幫忙帶娃的老人感激涕零,一邊又控制不住自己的去吐槽那些傳統的帶娃方式的情況。
一、認為孩子的乳牙不用刷
在中國,很多寶寶的牙齒都有問題,但是在老一輩的傳統思想里,認為孩子的乳牙就算出現問題也沒事,反正都是要換牙的。
事實上這種認知是錯誤的,一般來說,乳牙壞了,換的恆牙也會有影響!
所以當寶寶乳牙萌出的時候就應該給寶寶刷牙了,但是此時孩子似乎並不是那麼配合,每次都會哭鬧不止。老人一心疼,就更不願意給孩子刷牙了。
二、恐嚇式育兒
我們不能否認老人對孩子的愛,也不否認老人對孩子的上心程度,但是在遇到孩子不聽話時,老人的教育方式總是獨樹一幟,「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或者「你這個壞孩子,警察會抓你」。
要知道「不愛你不要你」這種話對孩子的殺傷力極大,這種方式雖然好用,但是會以破壞安全感和對家長的信任為代價。
三、覺得孩子怕冷,會給孩子穿很多
有一種冷,叫做奶奶覺得你冷,生活中老人總認為孩子穿得不夠多,容易感冒。於是一層又一層地給孩子加衣服,其實寶寶手腳涼是因為血液循環不好,並不是因為冷。
穿得太多,出汗不容易排除,這樣會更容易著涼。
其實正確的判定方法就是孩子的頸背部,如果手指感覺溫暖舒適,說明孩子衣服夠了;如果覺得有發燙感並且伴隨著輕微出汗,說明孩子衣服穿多了;如果感覺發涼,就說明孩子穿得少了,要加衣服了。
四、太早給孩子吃鹽
老人認為,孩子不吃鹽不僅影響胃口,還容易沒力氣,所以早早地就在寶寶的輔食加鹽。其實1 歲以內的寶寶,已經在母乳中攝取了足夠的鈉,如果額外加入食鹽,反而會導致鈉過量,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
五、自己嘴巴嚼碎食物喂寶寶
有些老人認為孩子太小還沒有牙齒,咀嚼食物的功能不好,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就會把食物嚼碎後再喂孩子,其實大人口腔中含有各種各樣的病菌,可能會通過咀嚼的食物傳播給孩子。而嬰兒的抵抗力差,病毒被傳染到孩子身上必然會生病。
六、把屎把尿
父母甚至是我們那一代人,一是經濟不夠發達,二是紙尿褲還未普及,所以大多數人都經歷過「把屎把尿」。
到了現在,老人們依然這麼做,可是卻不知會對寶寶造成一系列的傷害、引起尿頻等等,並且對訓練寶寶控制排便的能力也是極為不利的。
時代在進步,觀念也應該也隨之與時俱進,年輕的父母們講究科學喂養,家中的老人往往自信自己帶娃的經驗。
養育好一個孩子的關鍵就是採納正確的方法,比如:當和老人發生意見分歧的時候,要多交流、多溝通,大家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好好成長、所以明事理的老人肯定會接受正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