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對比取經途中眾多國家,才明白李世民走了一步多麼臭的棋

2023-06-20     楊角風發作

原標題:西遊記:對比取經途中眾多國家,才明白李世民走了一步多麼臭的棋

《西遊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確實值得大家細細品讀,老祖宗曾經講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倒不是指書本本身,更是指我們個人成長的閱歷,而且每次熟讀過後,總會讀出不一樣的意味。

顧名思義,西遊記主要講的就是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故事。而人們的目光往往聚焦到,唐僧為什麼要去西天取經,以及取經途中發生了哪些怪事。卻很少有人想過,唐僧取得經書並傳到大唐之後,大唐將會面對什麼?

直到讀了多遍原著,對比取經路上眾多國家,才發現,唐王李世民走了一步多麼臭的棋!

楊角風談西遊系列文章第325期:對比取經途中眾多國家,才明白李世民走了一步多麼臭的棋!

一、

唐王李世民為什麼派唐僧西天取經,站在不同人的角度,得出的結論也是不一樣的!

如來佛祖之所以派觀音菩薩到東土大唐找取經人,按照官方的說法是為了解救他們,勸他們向善:

「但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正所謂口舌凶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

如來佛祖為什麼會對南贍部洲產生這種不好的印象,一方面是他確實沒有實地考察過,只從單一的信息來源來評價此事。另一方面則極有可能他在故意添油加醋,顛倒黑白,運用營銷手段抬高自己經書的價值。

大唐確實不歸如來佛祖管轄,但是地府卻由地藏王菩薩把持,他可以通過分析來自大唐的鬼魂,來判斷那裡正在發生什麼?

跟歷史書略有差異,在西遊記中,李世民的老爹李淵也並非正常死亡,跟李建成和李元吉一樣,都是枉死。這也導致他們遲遲無法投胎轉世,甚至都不敢去枉死城,在鬼門關附近徘徊。畢竟枉死城裡,還有大批鬼魂,等著要他們李氏父子的命:

「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處煙塵,七十二處草寇,眾王子、眾頭目的鬼魂。儘是枉死的冤業,無收無管,不得超生……」

所以,在如來佛祖看來,大唐的當朝天子,也就是李世民殺戮心太重,製造了太多的冤魂,需要三藏真經去拯救他們。

故此,才讓觀音菩薩聯合眾人,讓李世民來了次地府一日游。

二、

對於唐王李世民來講,他派唐僧去西天取經一事,卻經歷了很多坎坷。

首先,李世民這人,實際上是毫無信仰的,如果非要給他安一個,那麼他信武力!所以,對於鬼魂一說,他一開始是完全不信的。

正因如此,才在接連撞到涇河龍王鬼魂索命之後,招來眾位將領商討應對之策:

「寡人十九歲領兵,南征北伐,東擋西除,苦曆數載,更不曾見半點邪祟,今日卻反見鬼!」

意思是說,從十九歲開始帶兵,殺人無數,也沒見有鬼魂索命,怎麼今天魏徵做夢斬了條龍,倒是開始鬼魂索命了呢?

為此,尉遲恭也非常納悶,不相信唐王李世民撞鬼了,也不信李世民怎麼變慫了:

「創立江山,殺人無數,何怕鬼乎?」

正因為尉遲恭不信鬼魂一說,所以才跟秦叔寶一起守門,到底要看看這是個啥鬼,結果就是,涇河龍王的鬼魂再也不敢前來造次。

所以,要想讓唐王李世民心甘情願派人去取經,首先第一步得告訴他,鬼魂是確實存在的。而且若是枉死的,那肯定不能投胎轉世,會在地府專門等著冤家報仇雪恨。

可是,光讓李世民知道這個,就能促使他派人去西天取經嗎?

並不行,因為這太過唐突,而且在當時大唐上下普遍不信佛的前提下,也難以成形。所以,崔判官才在地藏王菩薩的授意下,一再囑咐李世民,還陽以後一定做場水陸法會。

三、

崔判官第一次提到讓李世民還陽後做場水陸法會,是在枉死城,當時一群鬼魂圍著李世民,要向他索命。

崔判官讓李世民向相良借了些銀兩打發了眾鬼魂,為了讓他們安心放心,又提到:

「我領了十王鈞語,送他還魂,教他到陽間做一個水陸大會,度汝等超生,再休生事。」

不僅崔判官,後來的朱太尉也囑咐李世民,一定要記得做場水陸大會,超度亡靈:

「若是陰司里無報怨之聲,陽世間方得享太平之慶。凡百不善之處,俱可一一改過,普諭世人為善,管教你後代綿長,江山永固。」

與此同時,還特意強調前面崔判官強調過的六道輪迴中的行善!所謂的六道輪迴是指,什麼行善的會升仙,盡忠的會富貴,行孝的會有福氣,公平的來生還做人,積德的轉世能富貴,惡毒的將會沉淪不得超生……

因為朱太尉特意強調了行善可以保江山永固,所以李世民還陽後,除了給閻王進獻南瓜和還相良銀兩以外。主要就乾了兩件事,一件事是帶頭行善,另一件事則是舉辦水陸法會。

勸人向善這件事,大家都沒啥非議,還大力誇獎李世民乃聖君,天下人都效仿。可是,由官方舉辦水陸法會,並大肆招得道高僧一事,在朝堂之上卻引發了爭議,尤其是太史丞傅奕:

「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長久。至漢明帝始立胡神,然惟西域桑門,自傳其教,實乃夷犯中國,不足為信。」

四、

只可惜胳膊擰不過大腿,最終李世民拍板,這事就這麼定了:

「但有毀僧謗佛者,斷其臂。」

既然是舉辦水陸大會,那就得選大法師,關鍵是主導這件事的人又是魏徵。魏徵,前一期也講過了,就是他提議科舉考試,選出了陳光蕊,隨後引出了一系列事情。唐王李世民的地府一日游,他也是重要參與和策劃者,故這次選舉,選中唐僧,也就名正言順了

而久在長安城逗留的觀音菩薩,也算是找到了機會,再加上李世民現在一心向善,只要是和尚,都肯見。就這樣,錦斕袈裟和九環錫杖就到了唐僧手中,隨後菩薩就現身了,直接現場直播帶貨了:

「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渾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

菩薩都現身了,也就由不得李世民不相信了,同樣,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唐僧既領了唐王李世民的情,又領了觀音菩薩的意,他要不去取經,天理不容啊:

「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即死也不敢回國,永墮沉淪地獄。」

原本,如來佛祖的目的是勸人向善,地府工作人員也是按照這個要求囑咐李世民做的,可惜大唐的告示卻寫著:

「心行慈善,何須努力看經?意欲損人,空讀如來一藏!」

意思是說,只要心中有善,根本不用看經,打算幹壞事的,看經也沒用!

五、

如來佛祖的本意是,看了我的三藏真經,人們才能行善。可是唐王李世民給倒過來了,只要心存善念,念不念經都不重要,這可要了血命了。

迫不得已,才有了後面觀音菩薩的硬著陸,乾脆現身,直接講了西天有真經,只有這個經取來了,才能真正實現一心向善,超度亡靈。

可是,為什麼說李世民派唐僧西天取經一事,是走了一步臭棋呢?

那就得從唐僧一路向西,他所見到的沿途國家景象,以及自己的感想,談起了……

其實在唐僧尚未出大唐疆域時,他就隱隱約約意識到,西天取經或許是個騙局。很簡單,就是在兩界山附近,他遇到了劉伯欽,並且幫他念了一段小乘佛法,竟然也超度了劉伯欽的父親。

這說明,觀音菩薩當初講的話,或許是誇大了大乘佛法的功效,存在虛假宣傳的嫌疑。更重要的是,越往西走,唐僧對沿途國家所存在的問題,越是難以理解。

比如剛走到第一個國家,也就是寶象國,唐僧就已經在思念大唐了:

「取經的長老,回首大唐肝膽裂;伴師的徒弟,息肩小驛夢魂消。」

更搞笑的是寶象國的國王,自己的女兒丟了,又是罷退大臣,又是打死宮女的,就沒想過被妖怪抓走?就算他不知道,難道他的那些地方大員們也不知道,別忘了,唐僧都能看到「咻咻」發光的寶塔,他們看不到?

六、

更重要的是,唐僧都幫國王帶了書信,提到了百花羞公主是被妖怪抓走了,可惜國王連問多遍,竟然無一人願意站出來救公主:

「連問數聲,更無一人敢答,真是木雕成的武將,泥塑就的文官。」

被國王催得急了,有個武將竟然說出這樣的話:

「自古道,來說是非者,就是是非人。可就請這長老降妖邪,救公主,庶為萬全之策。」

既然解決不了問題,那就先解決掉提問題的人吧,既然是唐僧提出來的公主被妖怪抓走了,那就由唐僧去救公主吧!

唐僧也是曾經帶兵征討殺父仇人劉洪,並活剜了他心的人,這種事要放在東土大唐,早就一群人站出來,願意帶兵征討了。就算是天竺國,還不是國王,就幾個小王子們,在聽說有妖怪來了,還要親自上呢:

「莫敢是那山里走來的妖精,假裝人像,待我們拿兵器出去看來。」

關鍵是在寶象國的國王看來,唐僧有著兩個武藝高強的徒弟,豬八戒和沙和尚,根本沒必要去西天取經啊,有這本事,何愁沒有榮華富貴:

「也不須上西方拜佛,長發留頭,朕與你結為兄弟,同坐龍床,共享富貴如何?」

這個國王是存在很大問題的,連百花羞公主都這樣評價父王:

「我父王不是馬掙力戰的江山,他本是祖宗遺留的社稷。自幼兒是太子登基,城門也不曾遠出……」

連城門都沒出過,也不了解民情,且膽子極小,被只虎精都嚇得屁滾尿流,怎麼跟唐王比?

七、

正因如此,唐僧離開寶象國,並在進入烏雞國之前,又開始思念大唐了:

「自從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防己一身如竹瀝,茴香何日拜朝廷?」

這還是僅僅思念一下,等到唐僧去一座寺廟借宿,並被惡僧人趕出來以後,那眼淚可就止不住啦:

「可憐!可憐!這才是人離鄉賤!」

烏雞國最大的問題是,不管是國王,還是王子,亦或者平民百姓,都非常狂妄。按照文殊菩薩的說法,這個烏雞國國王是好善齋僧的,所以才來度他當金身羅漢,可惜他咋做的?

「他不識我是個好人,把我一條繩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

你看大唐李世民一心向善後,整個國家從上到下都學習,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氛圍,連宰相都敢拉著兩個野和尚面聖:

「我大唐皇帝十分好善,滿朝的文武,無不奉行。」

可惜,烏雞國國王的齋僧是假的,上行下效,才有了寶林寺和尚故意刁難唐僧的行為。不僅國王傲慢,烏雞國的王子也在其薰陶下,狂妄得很,比如面對唐僧主動獻寶,他還諷刺呢:

「你那東土雖是中原,其窮無比,有甚寶貝,你說來我聽。」

是因為烏雞國離大唐太遠,不清楚大唐的實力嗎?

並不是,後來王子就在朝堂上講過,他不僅三年前就知道唐僧來取經了,還知道:

「若知我王害了他御弟聖僧,一定興兵發馬,來與我王爭敵。奈何兵少將微,那時悔之晚矣。」

八、

後面的幾個國家,離靈山越近,其狀況就越差,慘得很!

比如車遲國,跟烏雞國類似,自己國家都培養不出欽天監的人才,類似大唐的袁守誠、袁天罡,求雨還得依靠妖怪。

等到孫悟空弄死了虎力大仙、羊力大仙、鹿力大仙后,國王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卻說那國王倚著龍床,淚如泉湧,只哭到天晚不住。」

女兒國也不行,自己實力不咋地,指望嫁給唐僧跟大唐攀上親戚。而平時,跟周邊另外兩個國家一起靠給祭賽國提供美女駿馬等,尋求庇護:

「年年進貢美玉明珠,嬌妃駿馬。我這裡不動干戈,不去征討,他那裡自然拜為上邦。」

那給女兒國提供庇護的祭賽國,總算個強大點的國家吧?

也不行,國王太昏庸,當時唐僧還納悶呢,既然被拜為上邦,想必你們國家的國王有道,文武賢良?

結果就鬧了笑話,人家本國的人都知道國王昏庸,連寶塔為什麼發光都不知道,別人為啥給他進貢都沒琢磨透:

「這兩年外國不來朝貢,我王欲要征伐……昏君更不察理。」

跟祭賽國國王一樣昏庸的,還有比丘國國王,這傢伙竟然為了自己的長生不老,要吃掉一千多名小孩子的心肝。弄得民情沸騰,家家罵街,連官吏們都覺得國王太昏庸了:

「適所問鵝籠之事,乃是當今國王無道之事。」

九、

朱紫國的國王也沒有好到哪裡去,一個偌大的國家,竟然連個像樣點的醫生都找不出來!

別聽孫悟空瞎講,什麼雙鳥失林之症,這是忽悠國王的。朱紫國國王真正的病因不是相思病,而是那一年被嚇到了,噎到了東西,他吃了孫悟空用馬尿配的巴豆瀉藥之後,病就好了:

「不多時,腹中作響……有兩個妃子,將凈桶撿看,說不盡那穢污痰涎,內有糯米飯塊一團……」

而且,金聖宮娘娘也不是被妖怪直接擄走的,而是被國王推出去的。當然,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朱紫國國王真正的病根是啥?

「那國王又呻吟嘆道:『誠乃是天朝大國,君正臣賢!似我寡人久病多時,並無一臣拯救。』」

他真正在難過的是,這麼大一個國家,竟然沒有人能抗衡妖怪,也沒有人能救他的命,而不像大唐,君正臣賢。

當然,朱紫國國王還不算最過分的,最過分的國王乃滅法國國王,他的所作所為,連觀音菩薩都搞不清楚是啥原因:

「那國王前生那世里結下冤讎,今世里無端造罪……要殺一萬個和尚。」

是啊,菩薩都猜不出這個國王是咋了,為什麼無端造罪,要殺一萬名和尚呢?

等到了天竺國,就更有意思了,比如天竺國真公主,得靠裝瘋賣傻,才能逃脫和尚的魔爪:

「那女子也聰明,即解吾意,恐為眾僧點污,就裝風作怪,尿里眠,屎里臥,白日家說胡話……」

十、

要知道天竺國可是離靈山最近的一個國家,按理說,也該是最信佛的國家,可惜,他們信佛的後果呢?

最早的時候,天竺國這裡還有個舍衛國,當初祗園長老為了能請到佛祖講經,可是用金磚鋪地。

可惜,結果卻迎來了舍衛國的覆滅,本來,按照如來佛祖的說法,他收了人家的三斗三升金子,該保佑人家子孫:

「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

這還不算被如來佛祖的舅舅,也就是大鵬鳥吃光了全國百姓的獅駝國。

因為有了舍衛國和獅駝國的先例在,導致天竺國的人,信佛的目的是投胎到大唐:

「我這裡向善的人,看經念佛,都指望修到你中華地托生。才見老師丰采衣冠,果然是前生修到的,方得此受用,故當下拜。」

正因如此,唐僧才真正明白,大唐真正富強的原因,不是取來的那些沒用的佛經。而是唐王李世民比較賢明,再加上他治國有方,海晏河清,以及底下的臣子也給力,老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等他想明白這一點後,也就明白了,如來佛祖為什麼給他的經書就那麼幾卷,要想看全集,還得繼續供奉香火。而且,他自己已經鍍金當佛了,也就不在乎這經書不經書了:

「這底下行者三人,連白馬平地而起,長老亦將經卷丟下,也從台上起於九霄……」

而一旦大唐子民信奉了西天如來佛祖的佛法,其結果將會怎樣呢?

就像觀音菩薩見唐王李世民這麼上道兒,竟然真就舉辦了水陸法會,她一邊走一邊看,一邊歡喜:

「入到寺里觀看,真箇是天朝大國,果勝裟婆,賽過祗園舍衛,也不亞上剎招提。」

尤其是這句,賽過了祗園舍衛,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大唐太有錢了,這要是佛祖過來講講經,那還不收他三十斗黃金回去?

至於大唐把錢都給了佛家,自己的臣民生活還能幸福,還能阻止走向跟舍衛國一樣滅國的結局,那就不是西方極樂世界所考慮的問題咯。

所以,如來佛祖那句極具誘惑力的話,可不能全信哦:

「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西遊,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請關注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dd58d55ae24112dd3ad5f1f7f3d1d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