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對工業、醫療、教育、文化等領域帶來深刻的影響和變革。從更通俗的意義上說,遊戲技術在朝著更為通用的技術,更好地服務社會的大方向發展。從過往的諸多案例中可以看到,藉助數字沉浸體驗+場景化能力,遊戲能夠不斷加深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推動傳統文化、非遺文化實現創造性的轉化。
創造性轉化的目標,既要善於利用遊戲技術手段,也離不開數字內容側的協同輔助。從一上線就致力於正向文化打造的《蛋仔派對》,就不斷引導創作者製作了海量的 UGC 文化地圖,形成了類似「數字文化傳承中心」定位。同時,《蛋仔派對》在 PGC 內容側不斷發力,通過版本疊代更新,讓用戶「觸碰」傳統文化內容,國慶期間全新上線的非遺主題聯動企劃,則將外部非遺文化背書和遊戲內傳統文化內容強力結合的形式,沉浸式地打造「活起來的非遺」。
深入打撈文化寶庫,創造性轉化傳統文化
文化傳承,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傳遞給用戶的價值同樣是可持續的。在此次國慶版聚焦苗族文化體系中涵蓋的非遺文化之前,《蛋仔派對》已經在多個版本更新中,系統地進行了傳統文化內容的探索,形成了對傳統文化標籤的強綁定。
去年國慶期間,以弘揚醒獅文化為切入口,《蛋仔派對》初次涉足傳統文化內容領域,上線了「醒獅弄潮「主題活動。通過提取「醒獅文化」的標誌性元素,將「祥瑞盤扣式唐裝」、「「國潮紅獅頭」的進行組合,打造出一個潮起東方的醒獅少年形象,以年輕化的視覺語言、國潮文化氛圍搭建,承續醒獅文化血脈,實現對傳統文化的顯化。
通過對傳統文化進行重構,《蛋仔派對》初試聲啼即獲得了用戶的認可,讓他們感受到背後鮮活而躍動的文化氣韻。而在今年周年慶期間,圍繞川蜀文化主題,《蛋仔派對》進行了打法升級,從「文化整合」+「文化碰撞」兩個視角進行了升級,締造出一場由在地文化延伸到輻射更多用戶的優秀傳統文化的視聽盛宴。
相較於「醒獅弄潮」時期,《蛋仔派對》通過將川蜀文化元素散射式注入到內容之中,形成整合式文化輸出。比如,遊戲主城搭建了川劇戲台,少女梧桐登台上演川劇絕活變臉,活力傳承川劇。而熊貓歲歲、蓋碗茶青青、火鍋將軍、太陽神鳥掛墜等形象和道具設計,以數字化面貌呈現川蜀文化的特性。此外,四川話語音的闡釋,也貼合了在地生活習性。
藉助遊戲科技對文化符號的轉化,《蛋仔派對》繪就出一副川蜀風情畫卷,也勾勒出川蜀文化的數字化新圖景。基於這樣圖景延展,《蛋仔派對》還打造了專屬小短漫,將少女梧桐、熊貓歲歲、蓋碗茶青青等形象同台「匯聚」,共同演繹川劇文化,以輕盈趣味的形式實現文化傳承。
除了技術視野推動文化整合之外,《蛋仔派對》積極融入當代文化視野,以潮流文化碰撞傳統文化,進一步擴大文化傳承面。在周年慶舉辦的「失重音樂節」期間,《蛋仔派對》聯合全能唱作人萬妮達、川劇藝術家劉誼共同打造了周年慶主題曲《直上青雲》,主打潮爆年輕人的 RAP 說唱混搭國潮曲風,並在虛擬舞台融入川劇變臉、噴火戲法,熊貓大俠舞劍等文化意象,碰撞出極致的視聽文化盛宴,釋放川蜀文化精華,同時也讓用戶窺見了傳統文化的宏大與多彩。
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多樣性,是取之不盡的靈感寶庫。此次國慶版本從苗族文化出發,以非遺技藝的虛實呈現為手段,架設起遊戲文化和非遺文化的互聯橋樑,構築文化傳承的數字通道。在大眾認知中,千戶苗寨、苗服、銀飾、豆染等都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烙印,但對符號承載文化意涵和技藝實現卻相對陌生。秉持「讓陌生的更大眾化,讓大眾的更深入人心」的理念,《蛋仔派對》團隊深入千戶苗寨實地採風,以數字遊戲技術還原苗族代表性元素,由此打造了圍繞苗寨文化展開的眾多遊戲內容。
以《仰阿莎》《十二路古歌》等黔東南民間傳說為創作藍本,並在豆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婷婷與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水根的精心指導之下,「月落苗疆」系列外觀創造性地將苗族的文化特色「熔鑄」於數字內容之中,無論是角色的銀飾精細度還是服飾細節,都呈現出不可複製和替代的文化美感。以苗寨文化為「入口」,延展非遺傳承路徑。
配合此次的「苗寨文化+非遺」主題,《蛋仔派對》還上線了大量的可互動的內容,帶來了苗族文化的深度浸潤感。圍繞苗寨風貌還原和文化打造,蛋仔島上線的專屬苗寨區域,以苗寨的代表性植物楓樹為互動主體,用戶能夠從交互劇情體驗到獨特的苗族文化。
依託於《仰阿莎》中楓樹作為仰阿莎和愛人情感「見證者」的定位,「月落苗寨」系列外觀劇情以楓樹串聯起了「苗疆聖女蚩離」與「神月將軍夜魄」的四世情緣。在該區域中,通過對樹根周圍環繞的非遺店鋪與苗風建築的探索,又或者跟隨劇情起伏形成共鳴,用戶可全方位代入到苗族文化語境,形成由理性到感性的文化情感的升華。此外,除了飽含苗族民族特色的篝火舞蹈動作、豆染喲喲等福利內容之外,用戶還可以受邀參與「蝴蝶嬤嬤」的篝火狂歡盛宴,與蛋搭子圍著篝火堆共舞,感受苗族文化的熱烈靈動之美。
UGC加持非遺傳承,實現文化的價值流動
通過遊戲科技加持視聽結合潮流趨勢洞察的形式,《蛋仔派對》沉澱出了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深刻理解。這背後深層的邏輯在於,突破遊戲的數字娛樂本質,延展成為多元價值的傳播媒介,《蛋仔派對》不僅僅主動發起探索,還藉助其 UGC 生態豐富的創作力以及 UGC 地圖的價值流動,進一步激發大眾對非遺文化的認知。
為此,《蛋仔派對》攜手優秀地圖創作者跨越山海,奔赴全國各地,尋訪非遺傳承人,與他們展開靈感對話,共創非遺文化地圖。通過將此次合作的苗銀、豆染、竹編和花燈四個非遺項目以數字化形式「濃縮」進 UGC 地圖之中,分別打造出了《鏤塵吹影,窮工極致》、《古法留韻,由染而生》、《篾竹成絲,縱橫阡陌》以及《華燈初上,透空留影》四張優秀共創地圖,讓用戶在闖關過程中沉浸式體驗非遺魅力,實現了 UGC 場景下的深度文化賦能。
致力於對苗族銀飾製作過程的數字化還原,創作者實地拜訪了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水根,通過細緻的觀摩學習打造了《鏤塵吹影,窮工極致》地圖。用戶可以在互動體驗中解鎖熔銀、拉絲等銀飾製作流程,歷盡千難萬險最終得見精美的苗銀頭飾,在千戶苗寨背景的映襯之下,為用戶留下獨特的苗族文化記憶。
妙手穿青,天工築夢。《古法留韻,由染而生》地圖在豆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婷婷的悉心指導之下,再現了豆染技藝的全過程。刻花版、磨豆面...每一個製作過程在數字交互的加持之下,被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力,深刻地揭示出這項非遺技藝的精妙絕倫。
以翠竹成絲,編織精美的工藝品,這正是竹編非遺技藝轉化的魅力。而《篾竹成絲,縱橫阡陌》地圖則復刻了這種「轉化的魅力」,讓用戶輕鬆玩轉這項指尖的非遺技藝,並從以 NPC 形象出現的非遺傳承人劉老師獲取更多的竹編技藝科普知識。
中秋明月,華燈生輝。通過探尋花燈製作的全過程,《華燈初上,透空留影》地圖以遊戲的方式,寄託對遠方的思念,加深對民俗文化的情感連結。
官方主導,創作者實地探訪,非遺傳承人指導,以文化共生、靈感共創的形式,《蛋仔派對》將非遺文化從現實帶入虛擬,又以數字化的形式擴大傳播通路,反哺現實,使得非遺傳承在虛實融合之中實現價值流動,潛移默化地形成對大眾的文化浸潤。
可以說,UGC 場景化構造能力,為非遺傳承插上了想像的翅膀,激發了創作者的靈感構築。在過去,表現皮影戲文化的《老北京皮影戲》、剪紙藝術的《紙落成雕》等非遺地圖,正是這種理念驅動下的產物。如《紙落成雕》地圖,讓用戶穿行於剪紙世界,既能邂逅群山交錯,寫意文化,也能從亭台樓閣中拾起古意,剪紙藝術的鬼斧神功造化一覽無餘。
此外,如圍繞敦煌文化創作的《一夢敦煌》地圖,也更加鮮活地呈現了敦煌文化的神韻,激發大眾從這座歷史文化寶庫中汲取養分。
結語
文化是社會發展之源,更是某程度上技術發展的驅動力,文化傳承也因此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從《蛋仔派對》的一系列實踐來看,它所尋求的是主動進入公共文化語境,將傳統文化、非遺文化「耦合」進自身的內容體系之中,無縫浸潤其用戶,實現娛樂價值向文化價值的過渡。而這既不愧為其作為《蛋仔派對》派對遊戲頭部 IP 的社會責任,也體現出文化自信愈發重要的當下,其對於經典與現代、科技與人文之間的思辨和不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