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話」可能是自語言誕生以來人際交往之間的終極BOSS。它帶有情緒意境,一般用來批判、表達不滿。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看到大人在面對小孩時,特別是孩子犯錯時,習慣於說「反話」。
這兩周孩子們陸續迎來期中考試,各位家長們也都緊張起來了,都期盼著孩子能考個好成績。
我們要注意的是,在大考前後,有些話千萬不能對孩子說:
「你怎麼總是考不好,不好好學就算了,玩去吧!」
「你還不知道自己有多差吧!」
這些反著說話的方式對孩子的殺傷力比「誇大式指責」還要嚴重,孩子的心中會出現雙重信息矛盾的困惑心理,他們會這樣想:
媽媽讓我去玩,真的可以去玩嗎?
我真的有很差嗎?
要是沒考好,Ipad真會被丟掉嗎?
即便不會有真的懲罰,父母的這些「反話」,也夠傷人的了。
其實,想讓孩子有所長進、聽話,千萬別說「反話」,而是用正面溝通。
1
聽不懂反話的小孩
有多好笑,也很心酸
我發現很多中國的家長都喜歡「說反話」,個個都是反話十級高手:
放學回家晚了——「玩到這麼晚還回來幹嘛?索性別回來了。」真的能晚點回家嗎?
上課吃東西被發現——「吃吃吃就知道吃,怎麼不給同學都帶點?」好,明天一定都給大家帶點吃的!
秋遊準備好的零食前一晚就在吃,「你索性都吃完算了,明天輕裝上陣。」真的都吃完一定挨罵……
那些聽不懂反話的孩子,也是很好笑的:
娃看電視離得太近了,他爸說:「你索性站到電視機邊上去吧!」娃立馬起身走了過去,貼著電視櫃站著,並誠懇地問:「這裡可以了嗎?」
天冷了孩子越來越不願意起床,媽媽渾身解數娃都不太願意配合,媽媽發火了:「你要是起床晚了,那我就自己走,你就在家吧,好不好?」娃睡眼朦朧:「行。」媽媽:「那你也別上幼兒園了,就在家裡待著自己玩吧!行不行?」娃眼睛開始放光:「行!真的可以嗎?」
兒子愛吃柑果,爸爸買了很多的柑果放在冰箱裡,某天發現冰箱裡的柑果數量明顯減少,爸爸氣呼呼衝著娃大喊:「幹嘛還剩兩個柑果?!幹嘛你不全吃完算了?」兒子一臉委屈:「我的肚子脹死了,我實在吃不進了!」
小學生期末考試,監考老師中途去了趟廁所,回到教室發現人聲鼎沸,怒了:「都出去玩好了,都別考試了!」立馬有個缺根筋的孩子歡呼雀躍,大呼:「耶!」便拽著同桌衝出去了……最後班主任在操場沙坑找到了他們。
還是考試,有個男孩沒睡醒的樣子軟綿綿地趴在那裡,卷子也不好好做,老師說:「是不是學校椅子不舒服,給你個特權把你家床搬過來?」午飯後這男孩就不見了,老師剛想打電話給他家長,只見他媽媽領著娃過來了,滿臉疑惑:「請問老師,為什麼孩子堅持說要把床搬來學校?」
這些生氣後說的「反話」,不僅沒有解決問題,還氣到了自己。
許多家長會把孩子的這些行為,看作故意和自己作對,實際上是孩子不能理解大人話里的畫外音,把「反話」當真也是常見的事,才會做出與大人期待相反的事情來。
聽不懂反話的孩子真的又好氣又好笑,笑著笑著還挺替他們感到心酸的……
2
父母的「反話藝術」
傷害了多少孩子
大人才能聽出來哪句是正話、哪句是反話,小孩子的思維真的是不夠去理解的。
試想一下我要是生氣了對小花說:「你玩吧,自己玩個夠,不要回家了。」她可能真的會繼續玩下去。
這時候我是該制止她,還是讓她繼續玩呢?假如我制止,她會困惑;不制止,我會更生氣,她也不明白為什麼聽我的話繼續玩了還要生氣,也困惑。
如果小花能聽懂我了我的「反話」,下次一旦我正面講話,「沒事你玩吧,玩個夠,我們不回家。」她可能又會想歪了,媽媽莫非又在生氣說反話?
對年齡較小的孩子,他們肯定沒有能力判斷家長的真話反話的,對著他們說反話,無疑是給自己添麻煩;而是對年齡大的孩子來說,如果他們聽懂了反話,也會被反話里的情緒傷害。
觀察類綜藝《放學後》有一期里,一位虎媽和女兒大吵一架,丟下一句「我再也不管你了」的話就出了家門。
過了一會兒女兒意識到媽媽「離家出走」後,嚇得哇哇大哭。
後來專家問這位虎媽:「若孩子到了青春期,那個時候輪到她離家出走,你該怎麼辦?」虎媽這才開始反思自己。如果在孩子青春期時,更可能因為反話激化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導致矛盾升級。
反話是一種很差的溝通方式,也有人說「說反話是一種陰陽怪氣,是一種語言暴力」,當父母或者老師在跟孩子說反話時,主要目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在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
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說,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父母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如果父母認定你是個壞孩子,那你就一定是。
說反話的教育方式,本身就很傷人。
3
想讓孩子聽話
千萬別說「反話」
反話,就像是一種氣話,把氣撒在對方身上。對孩子說反話,就等於對著孩子撒氣。
反話中蘊含的負面情緒往往大過了其他信息,即使是孩子真的能聽懂家長說的是反話了,他們第一接收到的信息是來自家長的憤怒,而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需要反省。
所以,解決問題比發泄情緒更重要,要想讓孩子聽話,就要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來說。
假如孩子犯錯,或者做的事情無法讓你滿意,此時你暴躁如雷、壓抑不住自己的情緒,教大家簡單的兩步:
請調整呼吸,讓自己冷靜,變得理智。內心默念100句:我不生氣我不生氣……
你希望孩子怎麼樣,你就把這個詞說出來,這叫希望詞,用正面的說法往往更利於孩子成長。
往往因為我們自己工作上或者生活上的一些壓力,或者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把一些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最終都會後悔:哎呀,真不應該這樣對孩子啊!
父母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不僅僅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還是和孩子溝通的保證。
好的教育需要孩子和家長共同的努力和改進,正確的說話方式,不僅是對孩子的正確引導,也是對我們自己的一種要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lCopHUBjdFTv4tAgrQ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