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鄉心中的王伯祥

2023-03-18     大小新聞

原標題:老鄉心中的王伯祥

本報記者 石如寬 張鵬

「真是沾了伯祥書記的光」

3月15日下午,壽光市古城街道後王村,菜農王之華鑽進大棚採摘西紅柿。這個60米長13米寬的棚,種著2500多株西紅柿,王之華有4個這樣的大棚,年毛收入在50萬元以上。「要不是種棚,咱一個老百姓指望啥能有這樣的收入。」王之華說。

「真是沾了伯祥書記的光,我們才發展起來。」他說起了往事:

1989年,壽光三元朱村在黨支部書記王樂義學習東北瓦房店韓永山冬暖式大棚種植技術後,帶領17名黨員從銀行貸款,建起了17個冬暖式大棚,第一批黃瓜上市,每斤最高賣到十多元,當年村裡就冒出17個萬元戶。

1990年2月20日,王伯祥找到王樂義與韓永山,動員他們教全縣農民種大棚。張桂昌是當時壽光縣委常委、辦公室主任。他記得,全縣連續五次在三元朱村召開現場會,會上就土地調整、灌溉、種苗等問題逐一落實。

今年87周歲、曾在壽光農業局工作的高級農藝師朱振華記得,為了推進大棚建設,全縣三天一檢查,五天一會議,督促建設進度。有一個鄉鎮半個月沒有任何進展,王伯祥會上摔了茶碗。那位黨委書記回答說,百姓不聽。「老百姓都聽,還用你當黨委書記嗎?百姓不聽,我們就不做工作了嗎?」王伯祥在大會上說。

當年,壽光推廣建起5130個大棚,次年建起1.3萬個,戶均種菜收入增加2萬多元。

目前,壽光每年都有5000多名技術人員分布在全國各地,全國新建成的蔬菜大棚,有一半都有「壽光元素」。

「不怕富起來,就怕窮下去」

壽光北部曾是大片的鹽鹼地,「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喝的牛馬尿,吃的豬狗糧。」至今很多百姓還習慣說那裡是北大窪。歷屆領導也想盡辦法,但成效甚微。在道口公社干過黨委書記的王伯祥,積累了部分鹽鹼地治理經驗,當上縣委書記後,反覆論證,決定開發壽北。「當時伯祥書記承擔著巨大的風險,成功了,是好樣的;不成功,則是禍害百姓。」張桂昌說。

1987年10月8日,20萬民工奔赴北大窪。會戰開始的前一天,王伯祥的兒子騎自行車不慎摔折了腿。他安慰了兒子幾句,喊來父親看護孩子,自己在北大窪一待就是四十多天。「伯祥書記說,指揮員不能離開戰場,他做了好榜樣。」時任壽光市教師進修學校校長的劉效武說。

連著五年的會戰,北大窪有了棉田、鹽田和蝦池。劉效武記得,一次在侯鎮岔河村,一位鹽田的負責人看到王伯祥直接跪下了,直呼大恩人。那年這個鹽場一年掙了160萬元。王伯祥經常說,不怕富起來,就怕窮下去。

「這樣的場景讓我很受啟發,發誓要拿出全部的精神教書育人。」劉效武說。

3月15日,記者沿著壽光羊田路一路向北,「北大窪」現狀浮現眼前:口口鹽池星羅棋布,排排風電旋轉生風,田野里小麥返青挺身,已澆了頭道甘泉。

羊口鎮單家莊子村,在三十多年前為壽北開發中的第一陣地。今年82歲的村民張泮森回憶起1987年開始的壽北大開發:「我們在彌河以西挑溝控鹵,南北7米一溝,東西9米一塹,滷水從溝渠控下去,這一方方地就能種糧食了。」

「現在我們的口糧田,最好的一畝地能打500多公斤麥子,平均都在400公斤以上。」單家莊子村文書麻樹德說。

羊口鎮任家總支書記孫春蕾告訴記者,羊口鎮共有23個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過百萬的就有20個,任家村去年因為集體收入多,村民人均分紅1.3萬元。此前荒灘遍地的壽北地區,如今已成為壽光「次中心」,羊口鎮今年正在突破千億級工業產值。

五年工業產值翻三番

蔬菜大棚發展起來後,壽光工業還存在短板。當時壽光工業總產值在濰坊12個縣市中排倒數第三。富民強縣光靠農業不行,王伯祥決心打一場工業翻身仗。

一次,王伯祥知道台頭鎮分管工業的經委副主任陳永興是個商業人才,做事有魄力,就想調他到縣造紙廠。但陳永興知道造紙廠快要倒閉了,不願意去。王伯祥再三做工作,終於說通了陳永興。

來到縣造紙廠後,陳永興改造設備、抓質量促營銷,提高員工待遇,效益當年就有了起色。如今的晨鳴集團已是中國造紙龍頭企業,中國企業500強,是國內持有A、B、H三隻股票的上市公司。

「這件事後,伯祥書記認為壽光發展必須要有人才。」張桂昌告訴記者。

壽光縣委常委會專門研究決定,全縣52個重點企業的廠長上任必須經過組織部門的考察、公布,誰有才能誰上,經測評合格後一步到位,而且副職的人選縣裡也不干預,由廠長自己選定。

「40多名企業經營人才,當年就被選拔出來,能者多勞,有貢獻評議好的受到重獎,工人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各職能部門一律給企業開綠燈,有求必應,那時就形成了爭上項目、辦好企業的局面。」張桂昌說。

聯盟化工集團總公司的董事長楊志強回憶,磷肥廠啟動時,王伯祥安排鹽業公司借給50萬元的啟動資金。「縣委領導對我們這麼器重、關心,我們自然是不遺餘力,就這樣拚命乾了一年,企業扭虧為盈,又拚命乾了兩年,利稅過了千萬元,成為全省同行業的排頭兵。1999年,縣委決定化肥廠和磷肥廠合併,組建了聯盟化工集團總公司,我任董事長兼總經理,企業一年上一個新台階。」楊志強說。

如今的聯盟化工集團是以化肥產品為主導,集煤化工、磷化工、生物化工和裝備製造於一體的大型集團,是國內最大的乙撐胺生產企業和全球最大的糖醇生產商。

1985年壽光工業總產值只有3.5億元,1991年達到30.6億元,翻了三番多,實現了1986年制定的工業發展規劃。

2022年,壽光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營業收入雙雙突破2200億元,營業收入最高的企業突破500億元,過10億元的企業有39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e001f143740694c7a81091f44c56e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