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衰竭是一種嚴重的疾病,需要予以患者及時的急救措施,以挽救其生命。呼吸衰竭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的肺通氣和(或)換氣功能嚴重障礙,以致在靜息狀態下亦不能維持足夠的氣體交換,導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進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和相應臨床表現的綜合徵。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一般在短時間內出現上述病理生理改變和表現,會嚴重威脅患者生命。了解呼吸衰竭的相關知識,對急救至關重要。文章為讀者詳細介紹急性呼吸衰竭的診斷與急救,希望大眾在遇到身邊人出現此類緊急情況時,可以通過這些知識來應急。
如何診斷急性呼吸衰竭?
在急救前,準確地診斷是救治成功的第一步。醫生通常會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病史以及輔助檢查(如動脈血氣分析)來進行診斷。其中,動脈血氣分析是診斷急性呼吸衰竭的重要檢查方法。通過對氧氣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的測定,可以判斷呼吸衰竭的類型和嚴重程度。同時,醫生還會關注患者的呼吸頻率、心率、體溫等生命體徵,以及是否存在意識障礙、發紺等症狀;再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診斷。
發生急性呼吸衰竭
如何科學急救?
1.維持氣道通暢。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而言,保持氣道通暢是重中之重。首先,應該將患者口鼻腔內的分泌物、痰液等異物清除,以免發生誤吸和窒息等情況。對於痰液黏稠、不易排出的患者,可以使用霧化吸入或吸痰器等工具進行清理。此外,應協助患者採取半臥位或側臥位,這樣有利於痰液排出和呼吸順暢。對於意識不清的患者,則應該及時進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術,建立人工氣道,以保證氧氣能夠順利進入肺部。
2.正壓通氣支持。正壓通氣是急性呼吸衰竭急救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是通過呼吸機給予患者一定壓力的空氣,支持其呼吸功能,比較常用的正壓通氣模式包括持續氣道正壓通氣(CPAP)、間歇指令性通氣(BiPAP)等。在選擇正壓通氣模式時,醫生會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如病因、病情嚴重程度等)進行選擇,並調整合適的參數(如呼吸頻率、潮氣量等)。同時,在這一過程中,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的生命體徵和氧合情況進行密切監測,以確保通氣效果,同時也有助於預防併發症。
3.抗感染治療。對於因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抗感染治療是必不可少的。臨床會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如血常規、痰培養等)選用合適的抗生素進行治療。在選用抗生素時,醫生會考慮病原體的種類和敏感性,以及患者的肝腎功能等因素。此外,對於重症感染患者,很可能需要同時使用多種抗生素或進行靜脈輸液治療。
4.補液與電解質平衡。補液和維持電解質平衡也是急性呼吸衰竭急救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針對存在脫水或電解質失衡的患者,醫生會根據其具體情況進行補液和補充電解質治療。補液時需要注意避免過度輸液導致的心力衰竭等併發症。此外,對存在酸鹼失衡的患者而言,醫生也會根據其血氣分析結果進行相應的治療(如補充碳酸氫鈉等)。
5.急救後注意事項。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被急救成功後,仍然需要一段時間的恢復和觀察。首先,患者需要繼續保持呼吸道通暢,以免再次發生誤吸和窒息。其次,患者需要繼續接受氧療和(或)機械通氣支持治療,直至其呼吸功能完全恢復。最後,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抗感染治療和補液治療等後續治療,病情好轉後逐漸減少藥量。在恢復期間,患者需要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營養支持,不要過度勞累,情緒波動也不要過大。醫護人員還要對患者定期進行複查和隨訪,以便及時發現並處理可能出現的併發症或後遺症。
急性呼吸衰竭是一種危及且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需要及時進行治療。在急救過程中,維持氣道通暢、正壓通氣支持、抗感染治療、補液與電解質平衡等環節都是很重要的環節。在急救成功後也不能掉以輕心。患者仍需要一段時間的恢復和觀察,以確保其呼吸功能完全恢復並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文/大同市中醫醫院 續傑)
原標題:急性呼吸衰竭如何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