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拿鐵不加糖(富書作者)
《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中說:
「世上無外乎三件事:老天的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我們無力掌控,剩下的只有自己的事和他人的事。」
在自己的事和他人的事之間,有盤根錯節,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
很多人對於自己在人際關係中該不該幫,該不該給,該不該反駁的問題,很是迷茫。
但是聰明的人心中已有答案,他們懂得尊重人與人之間的界限,不隨便幫忙,不輕易給予,克制自己的反駁欲。
不隨便幫忙
莫泊桑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最好的禮貌是不多管閒事。」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主性和判斷力。強加干涉、越俎代庖,這是對別人的不尊重和不理解,也更難以好好保護自己。
正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但是有很多年輕的生命,沒有足夠的閱歷,過高估計了人性的美好,最後釀成悲劇。
2003年,黑龍江17歲的實習護士胡伊萱因事外出,看到一個孕婦痛苦地倒在地上,她沒有多想,走上前去,將孕婦小心地攙扶起來。
誰知這個孕婦處心積慮,想給自己的丈夫物色一個姑娘,來彌補自己懷孕期間沒辦法陪丈夫過夫妻生活的遺憾。
孕婦道謝後,告訴胡伊萱,自己肚子痛得難受,希望胡伊萱能把她送回家。
顧慮到孕婦的身體,胡伊萱答應了孕婦。
可是,在她給同學發信息告知自己要送一名孕婦回家後,就徹底失蹤了。
久等不見胡伊萱回家,家人報警。
後來,我們在新聞上看到了這個花季少女的悲劇。她送孕婦回家,卻被孕婦的惡魔丈夫侵犯且被夫婦倆殺害。
這個真實的故事給我們敲響警鐘:
永遠不要高估了善的力量,也不要低估了人性的惡。
2016年,和男友陳世峰分手後,劉鑫無處可去,好友江歌收留了她。
某天,返回公寓的劉鑫看到陳世峰來者不善,向江歌求救。
江歌急忙趕回公寓,卻不曾想被劉鑫推到門外,獨自面對陳世峰。
因聽劉鑫說交了新男友,陳世峰動了殺心。本想殺劉鑫,但是劉鑫在室內鎖上了門。
陳世峰一刀又一刀地捅向江歌,江歌敲門向劉鑫求救,可是劉鑫沒有開門。
兩小時後,江歌被送往醫院,因多處致命傷,搶救無效死亡。
江歌的悲劇告訴我們:
幫助他人的前提是保護好自己,不知感恩的人不要幫,忘恩負義的人不要幫,自私自利的人不要幫,陰險狡詐的人不要幫。
不輕易給予
汪國真先生說:即使我們有,也不要隨便給予,輕易能夠得到的東西,別人往往不珍惜。
所以我們常說,你的善良要有鋒芒,你的溫柔要有力度。
曾經有一名大學生向海清寫6000字文章控訴孫儷沒有兌現資助承諾。
此事鬧得沸沸揚揚,孫儷的事業滑入低谷。
原來,孫儷曾經資助向海清復讀考上大學。
但當孫儷得知向海清讀大學時花錢大手大腳,並且在有助學金和補助金時,還不斷向孫儷要錢,便終止了她的資助。
這引起了向海清的不滿,於是有了他指責孫儷的文章。
農夫與蛇的故事我們都懂,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也讓我們唏噓不已。
事實上,在給與不給之間,藏著一個界限,一旦越界,過猶不及。
中國義工到了貧寒的盧安達地區,下了大卡車後,迎面走來一個衣不蔽體的黑人小男孩,對大卡車很感興趣。
義工覺得瘦骨嶙峋的小男孩很可憐,從大卡車上拿下食品向小男孩走去,卻被一起來的朋友制止。
朋友彎下腰來,對小男孩說:「我們從很遠的地方來,你能幫我們把貨品搬下來嗎,我們會給予報酬的。」
小男孩有些遲疑。
接著,跑過來一群小孩看熱鬧;於是,義工又向這些孩子們重複了一遍剛才的話。
聽罷,一個膽大的小男孩子從車上搬下來一箱麵包。接著,朋友就拿來一桶餅乾作為報酬給了這個小男孩。
見狀,這些孩子們紛紛幫忙搬運貨品,朋友隨後給予他們報酬。
這群小男孩獲得報酬後,開心地回家了。
朋友給義工解釋道,這裡的孩子雖然陷在貧窮里,但是如果你輕而易舉地把物品給予他們,他們會認為,貧窮可以成為不勞而獲的謀生手段,會讓他們陷入更深的貧窮。
我們不經意間的錯誤,可能會給孩子們帶來惡性的循環。
生活中,我們也是如此,面對別人的困境,善良的我們伸出雙手,但很少會考慮這種幫助有沒有越了界。
這些非洲孩子們,經過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掙得的報酬,和別人的給予是不一樣的。
透過這件小事,這些孩子們可能會意識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而不是不勞而獲地竊取,守株待兔似的不思進取。
聰明人懂得透過人性看問題,懂得不動聲色地體貼和關懷,而不是輕易給予。
克制反駁欲
莊子有言:「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
真正聰明的人,會專注於自己的行動,深耕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斤斤計較,事事反駁。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曾有一段時間被批判和質疑,人們批評他的研究不符合現實要求。
但是楊振寧並沒有分神去關注他們,也沒有浪費時間去反駁那些批評他的人。
因為他深信只有通過持之以恆地努力和探索,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和現實的意義。
所以楊振寧教授把身心放到科研上,用心鑽研,後來因為在物理學領域的突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正如一句話所言:「為人處世,反駁是本能,反省是本事。」
總在言語上勝過別人,哪怕贏得一時聰明,也會失去別人的尊重。
早年,李四光在英國伯明罕大學讀書時,曾受邀參加過一場婚禮。
婚禮上一位富家公子高談闊論,聊到自己曾環遊世界的經歷時,斬釘截鐵地說阿爾卑斯山的主峰勃朗峰是歐洲最高峰。
聽罷,李四光進行反駁,他說歐洲最高峰是大高加索山脈中的厄爾布魯士峰。
兩人爭執不下,於是請一位教授做評斷。
教授笑著看向李四光:「你的學問還很淺。」
李四光回去後不服氣,查遍資料,證明自己的結論是對的。
他帶著「證據」去找教授理論。
教授告訴他,你的答案沒有錯誤,之所以說你學問淺顯,是因為沒必要跟認知不同的人辯論。
吵的面紅耳赤,輸了風度,贏了,也會輸了氣度。
沒必要事事反駁,佐證自己的觀點,或者證明自己知識的高度。
生活像一盤散沙,周圍充斥著各種嘈雜,很多人容易在別人的語言中迷失自己的方向。
事實上,用更加理性和寬容的態度看待別人的言論,用更加積極和認真的態度去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能力,遠遠比伸長了脖子反駁別人,來得更讓人信服。
活得聰明、過得通透的人,懂得把優越感讓給別人,用糾正別人的時間來提升自己。
正如莎士比亞所說:「智慧的果實貴於黃金,而聰明人的智慧,比黃金更寶貴。」
聰明人懂得不幫、不給、不反駁,不是因為他們缺乏人情味或自私,而是因為他們更加懂得如何保護好自己,也更懂得如何顧全大局。
不隨便幫忙,是給自己留有獨立自主的餘地,不會捲入到不必要的是非中,甚至賠上性命;
不輕易給予,是給對方留有成長的時間和精力,不會讓對方感到被施捨的尷尬;
克制反駁欲,是給自己留有冷靜思考的空間,避免無謂地爭端和衝突。
真正的智者不幫、不給、不反駁。認清自己和現實,才能更洒脫地生活,也能更坦然地面對自己和未來。
作者簡介:拿鐵不加糖,富書作者,一個沉浸式讀書,寫作的人,富書第4本新書《屏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本文:富書,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