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餅子(富書作者)
《走到人生邊上》是楊絳在96歲高齡時所作,也是繼《我們仨》之後的又一部佳作,豆瓣評分高達8.3分。
有人是這樣評價的:「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更是一本值得人們深思和借鑑的人生指南。」
在本書中的前一部分,楊絳關注了神與鬼、靈與肉、人與命運、人類與文明等問題,後一部分「注釋」則由多篇散文構成。
書中融匯了文學、哲學、倫理學、精神分析等學科的知識,是楊絳對於生死以及人的本性、靈魂等哲學命題的一次終極思考。
獨特的文筆和細膩的表達,更是濃縮了她百年人生的智慧精華。
每一次翻開它,都是新的洗禮,裡面關於人生的4個真相,值得我們深思。
關於名利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這世上,完全不在乎名利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只是追求的程度不同罷了。
在書中,楊絳講到一位科學家,一生淡泊名利,總是孜孜矻矻鑽研他的專業。
然而暮年時,聽說他的同學得了諾貝爾獎金,心中悵然自失。
可見,他求的不僅僅是學識,對名利也是有點想法的。
其實,追名逐利,從來就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但是如果把名利看得太重,它們就會變成一副枷鎖,束縛你的身心。
當你困在名利中時,你就很難守住你的初心、守住那些對你而言很重要的東西。
就像楊絳說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權位,就沒有餘暇顧及其他。
也許到臨終『迴光返照』的時候,才感到悔慚,心有遺憾,可是已追悔莫及,只好飲恨吞聲而死。」
在楊絳眼裡,只有那些一輩子鍛鍊靈魂的人,才會為了自己的信念抵住名利的誘惑。
沒經鍛鍊,信念是不會堅定的。
楊絳這一生,經歷了太多的變故和試煉,或許正是因為如此,她才會把名利看得那麼淡吧。
有人讚揚她是著名作家,她偏偏不當一回事;
有人說她的作品暢銷,她說那只是太陽曬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暫間;
有人請她出國訪問,她說,她和錢鍾書好像老紅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
她生活簡樸,卻把高達數萬元的稿費和版稅全部捐贈出去,而家裡,最多的就是書。
她從來都不會為了名利去宣傳自己的著作,自始至終,只堅持自己的初心。
在這浮躁的時代,我們很難做到像楊絳這樣,但我們也要清楚地明白:
名利權位從來都不是人生的全部,更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無論如何,我們都要以謹慎且正確的態度對待它們,要始終固守自己的底線。
不要為了它們背信棄義,不要為了它們傷害他人,更不要為了它們迷失自我。
關於婚姻
書中,在文匯報記者與楊絳的筆談里,聊到婚姻,記者問楊絳:
「有什麼良言貢獻給備受困擾的現代婚姻?」
楊絳說:「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輕的朋友,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和鼓勵,兩情相悅。」
當初,楊絳與錢鍾書因為酷愛文學,痴迷讀書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
在文化圈,楊絳成名比錢鍾書早,所以很多時候,錢鍾書會被人稱為「楊絳的丈夫」。
但在楊絳眼裡,她覺得錢鍾書的文學比她更有價值,所以,當錢鍾書說想寫一部長篇小說時,她無比地贊成和高興。
她讓錢鍾書減少教課鐘點,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寫作上。
同時,為了節省家裡的開銷,楊絳辭掉了家裡的女傭,心甘情願做「灶下婢」。
也因此,她那雙總是握筆的手時不時被弄得傷痕累累,不是被木刺扎進皮肉,就是被火燙起了泡。
對於楊絳的付出和犧牲,錢鍾書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知道楊絳愛面子,楊絳第一次挎菜籃子出門買菜時,有點難為情,錢鍾書就特意陪她去菜市場;
擔心楊絳太勞累,錢鍾書常常會關上衛生間的門,悄悄地洗衣服。
他們彼此理解、彼此付出,就這樣相濡以沫恩愛了一輩子。
婚姻,從來都不同於愛情。
愛情只需要男女雙方兩情相悅、纏綿悱惻即可,而一段婚姻能不能走到最後,主要是看夫妻雙方是否能夠相互理解。
有了理解,才會有更多的關愛和支持。
如果,彼此之間,互不理解,互相抱怨,這樣的婚姻自然是難以維繫的。
你懂我早出晚歸的勞累,我知你三餐瑣碎帶娃的艱辛,如此,才有可能把婚姻的柴米油鹽過成可見的風花雪月。
關於成長
人這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不過百年而已。
但作為萬物之靈,人的智慧是其他動物無法比擬的。
在書中,楊絳講到,獅子稱百獸之王,獵得小動物,只會連毛帶血吃。
而我們人類,卻懂得熟食,還會鑽木取火,甚至還發明了一系列的烹調用具,烹調出連湯帶汁的美味。
我們不僅穿衣服,還講究服飾的精緻美觀。
我們不會穴居野處,而是建造房屋、建造宮殿,又造橋、造路、造車、造船,還創造了文字,保存文化、傳播文化。
除此之外,我們追求真理、追求善良、追求完美公正等等美德。
所以,楊絳說:「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促,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人自身。」
文明在進步,科技在進步,人類的成長是無止境的。
像從前只發現六個行星,到現在除八大行星之外又發現了其他新的行星,而這也不過是短短一百年之間的事。
世界各國的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所儲藏的哲學、科學、文學、政治、經濟、歷史、藝術等書籍,以及工藝品、美術品等文物,無一不是人類成長的痕跡。
再說回個人,像楊絳自己,不會西班牙語,卻能通過自學,耗時22年,只為翻譯一部《唐·吉坷德》。
為了譯好這部作品,她每天抱著字典,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琢磨。
大熱天,她汗流浹背地啃單詞也從不喊累。
有句話說得特別好:「人生,就是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活著,就需要無止境的成長。」
成長的過程,我們會經歷各種各樣的事情。
很多時候,結果或許不能如我們所願,也無法像別人一樣取得矚目的成績。
但能在成長中發現自己的不足,然後努力改進,不斷優化自己,又何嘗不是一種成功。
其實,失敗也好,成功也罷,能做到問心無愧,便也不枉來人間一趟了。
關於生死
我們忌諱談「死」,但沒人能逃避得了它。
畢竟,「生、老、病、死」本就是人生的規律。
自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一步步走向死亡。
幾乎沒有人是不害怕死亡的,所以這也導致我們很多人把生死看得太重。
既然人類都會死亡,那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想到董宇輝的一個回答,他說:「你不能單純以結果來衡量一件事情的價值,因為有了死亡,所以生存才顯得那麼寶貴,所以才更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天,才要去過幸福的人生!」
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得充實、活得有意義,才是我們這一生最重要的課題。
縱觀楊絳這一生,前半生歷盡戰亂兵火的困苦,後半生又飽受生離死別的折磨。
晚年時,她和錢鍾書唯一的愛女錢瑗去世,本就臥病在床的錢鍾書更是痛上加痛,有好幾次都差點熬不過去。
楊絳自己也是撕心裂肺的痛,但她還是不斷地安慰錢鍾書:「自從生了阿圓,永遠牽心掛肚腸,以後就不用牽掛了。」
後來,錢鍾書離世,很多人都擔心她承受不住,紛紛趕過去探望她。
然而,她並沒有像大家擔心的那樣,反而更加努力地活著,在書中,她說:
「老人的前途是病和死。我還得熬過一場病苦,熬過一場死亡的苦,再熬過一場煉獄裡燒煉的苦。
老天爺是慈悲的。但是我沒有洗鍊乾淨之前,帶著一身塵濁世界的垢污,不好『回家』。」
所以,即使走到了人生邊上,楊絳也絕不苟活,而是選擇繼續前行。
一邊與自己的「老」和「病」作鬥爭,一邊筆耕不輟地工作著,整理錢鍾書的學術遺物、撰寫回憶錄,努力把日子過得平靜而充實。
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也沒有什麼比活著更美好。
正所謂,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不畏生,不懼死,努力過好活著的每一天,就是我們活著最大的意義。
讀完《走到人生邊上》,感覺就是一種享受。
在楊絳隨心所欲的文字里,有一種自然洒脫的美。
仿佛世間萬物都賦予了生命,所有的一切都變得靈動起來。
或許,終其一生,我們都無法達到楊絳的那種人生高度。
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拓展自己人生的寬度和厚度,也算問心無愧了。
如楊絳在書里說的那樣:「我站在人生邊上,向後看,是要探索人生的價值。人活一輩子,鍛鍊了一輩子,總會有或多或少的成績。能有成績,就不是虛生此世了。」
願我們都能夠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經營好自己的人生。
作者簡介:餅子,富書作者,筆墨紙硯,柴米油鹽,一手文字,一手生活,一個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屏蔽力,富書第4本新書《屏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