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牢記「兩不慣,三不做,四不說」,養出的孩子獨立又自信

2023-10-27     富書

原標題:父母牢記「兩不慣,三不做,四不說」,養出的孩子獨立又自信

作者:杜小肆(富書專欄作者)

每當假期結束,神獸歸籠,很多家長都會長吁一口氣:終於「解放」了。

的確,孩子回歸學校,教育重心自然偏移到學校,家長肯定省心不少。

但如果父母完全放手,把教育責任都推給學校,可就大錯特錯。

正如教育部原部長陳寶生所說:「家庭教育不到位,學校教育做得再好也無濟於事。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每一個優秀孩子都離不開原生家庭的薰陶與托舉。

養育孩子可不是容易的事情,管多了孩子無法自立,管少了又擔心孩子沒規矩。

究竟怎樣才能引導出獨立又自信的孩子呢?

聰明父母都在用這份育兒秘籍:兩不慣、三不做、四不說。

兩不慣

孩子的成長方向,取決於父母的養育方式。

父母養育孩子的習慣不好,就養育不出好習慣的孩子。

父母要及時自查自省,不做孩子壞習慣的幫凶。

1、不慣大手大腳

有家長認為,愛孩子就是要給孩子好的物質條件,只要孩子張嘴就無條件滿足。

看過一個故事:

一個家庭,經濟條件還可以,但孩子總是盲目與周圍同學攀比。

看到其他同學有名牌球鞋、名牌衣服、名牌文具……就哭著喊著讓父母給買。

剛開始父母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反正家裡也負擔得起,就一直滿足他的需求。

可後來愈發誇張——

孩子為了自己的面子,與同學聚餐搶著交錢,每次都不下500元;父母一旦拒絕他的要求,他就開始埋怨父母條件不好,不能給自己買高端手機、限量款球鞋,還嫌棄家裡沒有好豪宅豪車……

慣孩子大手大腳,只會助長孩子的虛榮心,促其成為得寸進尺的索取者。

2、不慣沒有責任感

表姐女兒十歲的時候,有一次因為起床晚了,而上學遲到。

當天放學的時候,女兒大聲地對媽媽說:「媽媽,都怪你早上沒有叫我,導致我上學遲到被老師批評。」

表姐特別生氣,告訴孩子:「你已經長大了,上學是你自己的事情,按時起床也是你應該承擔的責任,遲到你怪不了別人。」

之前,每天都是表姐早上做好早飯後叫醒孩子,結果孩子還總是賴床,磨蹭到很晚才起來。

這次事情過後,表姐教會孩子設置鬧鐘,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

自此後,每晚睡前,孩子都會自己檢查鬧鐘,早上鬧鐘一響,就按時起床。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在學習放手,訓練孩子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

未來的路,孩子終究要自己走,責任必然要自己擔。

三不做

教育專家李玫瑾說:「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要對孩子進行尊重教育。」

尊重教育,就是給予孩子信任和尊重,樹立其自尊、自愛、自信的心態,促成孩子健康成長。

做好尊重教育,要避免3種行為。

1、不當眾比較孩子

有些父母認為,通過比較,可以激發孩子變得更好。

電視劇《小捨得》中,歡歡本來是一個樂觀自信的女孩。

但老師和家長總把她與成績很好的米桃作比較,導致歡歡變得不開心,還對米桃態度大變,在班級帶頭孤立米桃。

當眾比較孩子,常易陷入「用別人優點比自己缺點」的誤區,這樣會摧毀孩子的自信,讓孩子陷入自卑與無助。

少一些比較,多一些接納,孩子成長的渴望才會更強烈。

2、不剝奪孩子的選擇權

北大學霸王猛在寫給父母的萬字控訴書里提到,母親是控制欲很強的家長。

學校文藝匯演時,要求學生穿齊膝短褲,可母親不由分說讓他穿長褲。

考上北大後,父母託大姨不斷給他打電話,甚至打給他的同學了解情況。

因為無法忍受母親對自己從小到大的控制,他寫下長文與父母決裂,並想要通過讀心理學專業進行自我救贖。

父母的控制欲,像一道密不透風的網,會封住孩子飛向自由人生的路。

穿什麼衣服、背什麼書包、先寫哪科作業,假期去哪裡玩、讀什麼書、看什麼電影等問題,家長可以提供參考意見,大方向沒問題的情況下,請把選擇權留給孩子。

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適時糾偏,才能引導孩子在各種選擇中,獲得不同程度的成長。

3、不把孩子當工具人

作家賈平凹描述過這樣一種父母:

「他們以教孩子背唐詩為榮耀,家有客人,就呼出小兒,一首一首閉了眼睛往下背……

有人省吃儉用地買鋼琴呀,買繪畫的顏料筆紙呀,用金錢加拳頭要培養個音樂家和畫家。」

在他看來,越是這樣培養孩子的父母,自己活得越平庸。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不是父母用來炫耀,或者實現父母願望的工具人。

白岩松在書中寫道:「他(兒子)是生命中的主角,我與他的母親不負責編寫他的劇本,只想做一個稱職的觀眾和欣賞者。」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懂得鼓勵孩子綻放自己的光彩;而不是逼迫孩子,走父母畫好的地圖。

四不說

有句話說:「父母的嘴,影響著整個家庭的命脈。」

會好好說話的父母,家庭氛圍和諧輕鬆,孩子的幸福指數高。

總是大吼大叫、言語傷人的父母,家庭氛圍壓抑緊張,孩子會在內心種下灰暗的種子。

1、不說外人的閒話

當著孩子的面說老師、鄰居、親戚,或者其他家長的閒話,是許多父母的溝通模式。

背後說人本就是不禮貌的事情,長此以往,孩子會認為,這是正確的做法。

俗話說:「禍從口出。」

當孩子無意識地將這些話傳出去,還會生出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父母應該通過正向地引導,讓孩子明白:背後說人是錯誤的做法。

「不在嘴上栽跟頭」,父母做得正,孩子才學得正。

2、不說情感綁架的話

在生活中,經常聽到這樣的話:

「爸媽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你對得起我們嗎」;「要不是你,我們早就過上更好的生活了……」

父母不斷地強調自己的付出,讓孩子內心生出虧欠感,達到讓「孩子聽自己話」的目的,這就是一種情感綁架。

生育孩子是父母的選擇,在孩子沒有獨立生存能力前,父母有責任照顧好孩子。

只有智慧匱乏的父母,才會通過讓孩子背負內疚感,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3、不說打擊的話

網上有一個話題:打擊式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很多網友傾訴原生家庭的痛:

「經常有很多事想跟父母說,但覺得算了,說了也會被罵」;「好不容易建立的自信心,可以被一句話輕易毀掉,總感覺自己是個廢物」……

不停地挑錯、打擊,孩子不僅感受不到父母的「刀子嘴豆腐心」,反而會被言語刺痛,心生無助和絕望。

父母可以用幫助來代替打擊。

「你怎麼這麼笨,做了這麼多遍都不會?」越這樣說,孩子越認為自己不行。

「這道題確實有點難,我看你卡在這裡了,需要媽媽幫忙嗎?」傳遞出的是接納與鼓勵,孩子才能鼓足勇氣去解決問題。

父母的打擊只會推孩子掉入黑暗的深淵,而牢牢握住孩子的手,才能給孩子走向幸福光明的力量。

4、不說縱容不良行為的話

一個15歲的孩子往電梯按鈕上吐口水的視頻被傳到網上,孩子媽媽說:「他才15歲,你們這樣是想毀了他嗎?」

有小孩毆打遊樂園裡的玩偶,在工作人員與家長溝通的時候,父親說「孩子還小不懂事,做錯了就錯了,你們還想怎樣呢」?

這些父母用言語告訴孩子:自己還小,做錯了事也沒關係。

可想而知,既然做錯事不用承擔責任,那孩子們接下來會怎麼做。

在父母的縱容中長大的孩子,無法樹立正確的是非觀,成長過程中最易走偏、失控。

有遠見的父母,不說縱容孩子不良行為的話,而是立好規矩,及時糾偏,讓孩子明確知道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

如此,孩子才會成長為一個對自己行為負責,善良,正直的人。

父母愛孩子沒有錯,但用錯誤的方式去愛,父母會陷入焦慮無助,也會給孩子造成無法磨滅的創傷。

真正聰明的父母,都能把握好愛的界限:

不慣孩子壞習慣,培養務實心態,增強自立意識,引導孩子肩負家庭和社會責任;

不把孩子當私有物,允許孩子做自己,凝聚自信,主動成長;

不說誤導孩子的話,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內心富足而堅強。

當父母的愛有原則、有溫度、有底線,孩子的人生也會越走越順。

好的教育不一定是最貴的,卻是最適合孩子的。

作者簡介:杜小肆,富書專欄作者,文章:爸媽精讀,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79476bcc787a2a3f5f74f3f1c2143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