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夏日祭」,讓國內二次元文化走上「去日本化」之路

2022-08-10     隔夜說動漫

原標題:一個「夏日祭」,讓國內二次元文化走上「去日本化」之路

變味的漫展

8月6日-7日,廣州保利世貿展覽館舉辦了一場特殊的展覽---第七屆廣州初物語動漫展。

這本該是一場規模稍大的普通漫展,然而因為不可抗力的影響成為了眾矢之的。

有網友表示這是「廣州最坑漫展」,整個大場地幾乎都是賣東西的,沒有廠家,沒有站台COS,只能靠素人觀眾來撐場,簡直就是一個收費集市。

而依據另一些網友分享的站台圖可以看到,空無一人的站台上最奪目的不是動漫背景板,而是中間投放的祝福。

有的網友則表示,這與其說是動漫展,還不如稱為「保安展」,會場周邊隨處可見成群結隊的安保人員,存在感已經完全超越在場的cosplay玩家。

同樣令漫迷們氣憤的是,場館外圍被拉滿了警戒線,也無處不貼有「禁止拍照」的字樣。

最後宅宅們實在沒有辦法,也只能去到附近的公路和河道旁進行擺拍和圍觀,也有的阿宅玩起了行為藝術,拿著禁止拍照的牌子在保安面前瘋狂試探,以表達內心的不滿。

不過要說到最最最令阿宅們咬牙切齒的,那還得屬現場公告板上的這句禁令:「禁止帶有日本文化著裝、行為、表演等活動」。

這是什麼話?一場與二次元相關的漫展居然不能出現日本文化?主辦方是不是憨憨?到底知道不知道日本文化在二次元的比重究竟有多高?

也正因此,網友將此禁令類比成「開了個肯德基,卻沒有炸雞」、「點了個炒飯,卻告訴我不能放米」...

也有網友用「初物語」這個從日本傳來的外來詞來怒斥主辦方,認為這就是做了XX還要立牌坊。

綜合上述種種「敗筆」,這場初物語漫展就被烙印上了「歷史轉折」的恥辱標記,而相關禁令牌也成為了網紅打卡的位置。

當然,宅宅們也不是不講理的人,他們的憤怒與其說是怒斥主辦方,還不如說是藉此來宣洩過去半個多月來的憤懣和無奈。

這怪不了初物語,這都是「夏日祭事件」留下的禍患。自7月中下旬南京夏日祭展會被全網批判以來,全國各地的漫展都遭到了無差別的舉報傷害,最終也才有了集體延期/取消的荒誕。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漫展還包括「國風展」,但大家都知道只要是漫展性質的展會,多多少少都會有日漫的身影,或許主辦方生怕激憤的群眾來扣帽子吧,也就只好隨大流關閉。

當然,也不是沒有嘗試硬撐的,而它們無一例外都在擺脫和日本的聯繫。

如7月26日的時候寧夏AFN動漫界組委會便發公告強調:「切勿穿著和服及衍生服飾(例如和風羽織)」。

而據網友說長春地區的漫展也發布了類似公告,並額外增加了一條禁令:「禁止純日漫角色COS入場」。

然後據另一些網友反饋,在他們地區開辦的漫展雖只強調了「不能穿日本服飾」,但實際到場卻將LO娘、JK、甚至是國產COS角色也都攔在場外。雖然有不少人成功在進場後換裝,但場地負責人也在後來強化了禁令:以後會將除了漢服之外的裝扮都清出去!

同時也表示第二天有人穿了一身唐僧的COS,一上台即獲雷鳴般的掌聲喝彩。

按照這個趨勢,可能以後國內就不會再有所謂的漫展,只有漢服展了。

而說到漢服展又讓我不禁回想起2年前成都的華裳九州事件,該年因為主辦方協調不到位一度慘遭腰斬,最終經漢服展商和輿論的討伐,才勉強獲得了一小時的演出補償。

當然,以後類似的事情或許不復存在了,畢竟那可是對漢文化的怠慢啊。

了解了同行,我們再回看廣州初物語動漫展。它雖不盡如人意,也強調不能出現日本的服裝文化,但有意思的是,通過網友的曬圖我們還能看到不少的日漫角色,甚至連童年經典《機甲小寶》的眾主角也被COS神還原了。

由此可見,所謂的日本文化在某些漫展主辦方看來也只是指代「輿論認知中的日本文化」(如和服、木屐等裝扮),而二次元的元素則是超越民族超越國界的。

這樣的重新定義日本文化自然是在耍無賴,但也是商業上的無奈,

無賴遇上無奈,那漫迷們也只能妥協以待。只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短短3年時間,我們對漫展的態度就得從厭煩和挑剔,突入到去無可去的地步。

這真不是二次元一日,人間千年嗎?

從厭煩到去無可去

漫展最早起源於1965年的義大利,前身為「國際漫畫沙龍」,後改名為盧卡國際漫畫節,也是如今世界第二大的漫畫與電玩展覽會。

隨後傳入日本並經濃厚的宅文化和同人文化影響下,迅速成為了影響世界的二次元文化的一部分以及阿宅們心之嚮往的盛會。

比如素有全球最大同人展之稱的Comic Market,自1975年舉辦以來已經走過了近半個世紀,如今也成功舉辦了90多屆,幾乎每一屆都能吸引數十萬阿宅參與,甚至連日本奧運會也得借鑑CM的人流管理措施。

隨後隨著二次元文化在國內的傳播,國內第一屆漫展也順利在1999年於中國香港召開(名為中國香港漫畫節)且大獲成功,有很多漫迷專門從內地趕赴,以圓心中的二次元夢。

千禧年後漫展的風氣席捲內地,也湧現出如OACC動漫嘉年華、ComicUP、杭州國際動漫節、YACA、中國國際動漫節等等標誌性的展覽,吸引了無數泛二次元人士投入其中,市場的增長也是欣欣向榮。

如2009年第五屆中國國際動漫節就接待了80萬遊客,交易總額65億。而到了2019年的第十五屆,參與人數已經去到了143.6萬,總交易額也拉升到139.84億。

事實上漫展得如火如荼也少不了國家的推動,如在《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及《「十二五」時期國家動漫產業發展規劃》中都相繼提到了「合理髮展動漫會展交易活動」、「鼓勵各地根據動漫產業發展的集聚程度成立不同層次的動漫行業協會」等事宜,而這一政策的落地也讓漫展在全國各地開花,讓泛二次元群體迎來了爆炸式膨脹。

在2013年的時候國內泛二次元人數尚不足1億,但僅隔5年,2018年該群體已經達到3.46億,其中95後占據了49.8%。而在這一年中國動漫產業總產值也突破了1700億。

我們都知道商業是逐利的,當二次元的風口來臨,那各路資本自然會用各種手段去壓榨漫展的經濟價值,然後怪誕的事情也就發生了。

「這不是漫展,這是商展」
「從不去漫展,真阿宅門都不會出」
「現在國內漫展已經失去了漫展原有的意義了...基本被各種COS和商演堵得水泄不通」

如果說千禧年前那一場舉辦在中國香港的漫展對國內漫迷來說是如饑似渴的存在,那在20年後的疫情前夕,漫展已經有點兒「糟粕」。

一來漫展的門票價格並不低(一般都要50左右,而大型漫展能將票價拉到100以上);

二來同質化嚴重,內容空洞缺乏創新,來來去去不管大小漫展能看到的東西都只有那幾樣;

三來商業化套路也日益嚴重。除了開頭說到的初物語漫展淪為「付費集市」的例子(這是情有可原的),在前些年主辦方還會特地安排重量級嘉賓在後幾天活動登場(一般漫展都會舉辦3-5天,前兩天客流量是最大的,後幾天就基本是冷場),目的也在於讓忠實的阿宅們二次復購(一次感受熱鬧,一次與偶像見面),算是將壓榨力拉滿了。

至於第四點則是福利姬的出現,讓漫展的形象在大眾眼中走向了妖魔化。

其中比較知名的定屬2020年廣州漫展事件,一名本是外圍圈的女生身著JK服裝,並以搔首弄姿的大尺度姿態在漫展擺拍,最終引起全網討伐,也讓阿宅們蒙受不必要的眼光。

當然,如上種種「抱怨」,都離不開一個現象:那些年的漫展數量實在膨脹得太厲害了!

據統計,在2013年全年全國共舉辦300多場漫展,2014年該數字翻倍至800,2015年則漲至1400,到了2018年已經有超過2300場漫展舉辦。

到了疫情前夕的2019年,拋開500人以下的小漫展不算,全年合計開展了超4200場漫展,僅五一假期的頭4天,全國各地就開展了200場,直逼2013年全年的數量。

在動漫產業於國內如火如荼推進的那幾年,沒有一個商家肯放過對漫展的壓榨,而換回來的也就只能是同質化嚴重、被福利姬當作業務傳播渠道等等的抱怨---不是沒有投入巨大的好漫展,但參與多了,審美疲勞了,又要背負污濁的偏見,阿宅們自然也就不再有好感了。

當然,接下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先是一場疫情重置了整個商業環境,讓漫展主辦方們陷入了薛丁格的開展狀態。

如素有國內最大同人展之稱的COMICUP(簡稱CP),其在2021年6月舉辦CP28之後,就已經空轉一整年,原本半年一次的展會也因疫情而跳票3次,總計損失金額已達數百萬元。

面臨同樣問題的還有IDO動漫遊戲嘉年華,在過去多年以來它都有著北京最大漫展之稱,也原計劃在7月底舉辦今年的展會。

然而自通告發布以來,礙於疫情影響先是重量級嘉賓不能到場,又是補償物料限制派送,甚至到了開展前一天還被通知要響應防疫要求縮減規模,原定眾多活動不得不取消以及轉移到戶外場進行。

事實上自疫情爆發以來,不僅漫展的開展時間成了薛丁格,哪怕順利開展,客流量也遭到嚴格限制(參與人數只能達到場地容納上限的50%),極大削減了主辦方的門票收益,也或者說大大增加了運營成本。

如前文說到的CP漫展,CP28的場地面積就足足比CP25大了兩倍,多出來的場地租金自然是主辦方買單。

如果說一場疫情就已經足夠難了,那如今外加一場「反文化侵略」的戰爭,可以說直接將國內漫展的未來帶向了混沌。畢竟天災(疫情)存在間歇性的停頓,而人禍(舉報)則是無時不刻無孔不入且無知無畏的行為操作。

如在夏日祭事件發生後,不僅國風展被取消,安慶漫展的漢服走秀也被群眾以「和服名義舉報」,負責人也遭到了文化執法大隊的問話。

有意思的是,在8月10日這一天,名創優品就因為錯把旗袍娃娃標成「日本藝伎」被罵上熱搜。

這自然是一種錯誤,也需要立即改正,但我們對待商家和舉報者是否也能夠一視同仁,讓那些舉報漢服展的無知網友也嘗試下「被罵上熱搜」的滋味呢?否則沒有代價的亂舉報,何時能休停?

也因為這種無代價且無處不在的亂扣帽子審視,最近開展的廣州初物語漫展也才淪為了「付費市集」。

哪有展商還敢冒風險參展?萬一被扣上「媚日」的罪名,那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啊。

最後

短短3年時間,漫迷們對漫展的態度就已經從厭煩和挑剔,到去無可去,眷戀的情愫也不禁油然而生了。

這可以說是對阿宅們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一次懲罰,也可以說是二次元這種亞文化在國內發展的必然宿命。

亞文化是相對於主流文化而言的文化形式,亞文化群體往往具備與眾不同的情感、價值觀、身份認同以及生活方式。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在《破壁書:網絡文化關鍵詞》中提到過,亞文化和主流文化最理想最健康的關係是:「主流文化邊緣有一堆亞文化社群...亞文化有好有壞,有高雅也有低俗...它們負責探索、先鋒、試錯、去做各種嘗試,其中實驗成功的部分就會被慢慢接納,而主流文化靠吸納亞文化來維持活力」。

也就是說,我們得給予亞文化群體足夠的包容,足夠的試錯空間,也不要過分去劃定對錯和好壞,否則這都是在扼殺亞文化的生命力。

但理想終歸只是理想,二次元來到國內也只能是窩囊,因為它肩負著太多莫須有的責任了。在過去它被要求教育未成年人正能量,在今天它又得肩負起民族大義的希望,也因此我們才會看到一次又一次的「矮化」。

什麼動漫被舉報、神作被禁止引進、新番被打碼等等就不用多說了,家長們從未正視過動漫也是成年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娛樂的事實。

而兩年前漫展JK事件發生後,後續漫展被統一掛上了「禁止大尺度COSPLAY、禁止不雅姿態」的禁令招牌,也足夠突出求生欲的滿滿。

也比如作為B站傳統藝能的「拜年祭」,其在上年初也被改為「拜年紀」。官方說得很好聽「紀在古漢語中代表開端,寓意著辭舊迎新」,然而大夥都知道,這只是為了迴避公眾對日本文化的抵禦。

果然在一年半後的今天,夏日祭死得是足夠徹底,也連帶殃及了全國的漫展。

如今回看,這自然是叔叔的先見之明給B站挽留了一些家底,而再進一步說,我們一直嚷嚷的「B站去二次元化是一種變質」,這是否也只是一種短視和誤解呢?

不弱化與二次元的聯繫,不讓日本文化在平台的內容比例沉到某個谷底,那我們可真能繼續白嫖那一季季優質且無廣告的新番視頻嗎?

蒙古上單啊,快給叔叔說聲「對不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5d6fc8a636babd65ed72e694fd307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