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銷售挖苦問界M7!都是國產車:你也配嘲笑華為?

2023-09-23     汽車扒一扒

全新改款的問界M7取得了不錯的銷量成績,成為了細分市場中的當紅炸子雞。

但本質上來說,30萬級電動化SUV份額增量並沒有想像中的快,但中國品牌推進的速度可不慢,這對於剛剛實現盈利上岸,並且取得一定成績的理想L系產品來說,競品的加入無疑在搶奪其細分市場。

商業戰爭一直都有,核心產品力的提升是一種方式,暗自踩踏也是一種商業行為。

網傳理想工作人員,從理想汽車角度評價全新的問界M7,對其進行了一波從頭到尾的指摘,比如說問界M7存在油改電痕跡,產品力不如原生態研發的理想L7,同時問界M7的一些產品點不如理想L7。

從消費角度來看,理想L系產品的確擁有較強的競爭力,是30萬-40萬級成功走量的車型。

但退一步來看全新的問界M7,24款的問界M7在配置層面全面提升,比如說換裝了全新的1.5T渦輪增壓內燃機,馬力從此前的125Ps提升到了152Ps。

配置方面做出了一定調整之後,指導價下調了整整4萬,低配的問界M7指導價下調到24.98萬,從細分市場中能夠有效吸引理想L系的潛在客群。

之前我們提過問界產品系列定價思維邏輯落後的問題,在24款車型上大調整之後,問界M7的吸引力上升了不止一個高度。

這也不難理解為何理想銷售要從油改電、產品力、華為三個角度攻擊問界M7,細分市場多了一個強有力的對手,是對一線銷售人員薪資的一種直接衝擊。

理想的很多銷售都是曾經的BBA銷售,職位的變動為理想的銷量提升帶來了直接幫助,這些銷售某種意義上已經和理想汽車深度捆綁,站在理想30萬級冰箱、彩電、大沙發的基礎上,構建出來了同價位最值得入手的車型形象。

理想車型銷量漲跌,直接關係到這些銷售的收入,所以對問界M7的攻擊必須要狠。

但全新的問界M7並非一線銷售,華為雖然不直接參與造車行為,但在核心技術上卻做了諸多投入,比如說華為的電機、智駕、座艙系統,都是目前消費者核心需要的產品力。

理想的成功不也是靠著冰箱、彩電、大沙發這種顯性優勢才能有效轉化BBA的潛在客群,這種優勢到了問界M7上變得更有技術含量一些,怎麼就不行了?

從核心技術儲備上來說,問界M7裝備了華為自主研發的電機系統,效率、功率都已經躋身產業頭部,同時高階智駕、座艙系統都是產業主流。

這些都是無法被詆毀的,價格重新定義之後問界M7持續增量的核心關鍵,就是因為不少用戶肯定問界M7的產品力。

的確,華為高層多次表示不造車,但不代表不會對一些企業進行核心技術注入,某種意義上來說華為就是問界M7的核心注入商,就像傳統產業中,豐田愛信、博世、麥格納這些頂級企業的全力支持,打造出來的產品也大機率是世界頂流的。

在問界M7之前,理想銷售可以說沒有直接對手,憑藉著「政策漏洞」打造出來的增程系統,站在了電動化的上風口,但很顯然隨著越來越多競品的加入,理想的銷售壓力變大。

因為從終端來看,問界M7的訂單的確觸及到了理想L系的核心利益,攻擊之所以會開始,就是因為商業戰爭遇到了直接對手。

對於手握30萬預算的用戶群體來說,問界M7的尺寸、舒適度、操控、科技以及配置、價格都已經擁有和理想L系博弈的資本,這也是讓理想銷售正面攻擊問界M7的原因。

我們不否認理想產品的優秀程度,但這個市場從來都不會是一家獨大,理想銷售的瘋狂,說明這個市場開始變得合理起來,有對手就有博弈,對於兩年時間就能上岸的理想來說,未來的日子可能不會太好過了。

有競爭就有技術戰、價格戰,最終的受益者,一定是消費者本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0eceea6b8c0b709ebad638c876e63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