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之後,下一個退出中國的合資品牌會是誰?

2023-10-19     汽車扒一扒

2023年之後,自主品牌和外資品牌換位,這意味著在電動、智能化的新時代,外資品牌的份額將會持續降低。

今年上半年乘聯會數據統計顯示,中國品牌銷售量接近600萬台,達到市場總量的53%左右,自主品牌正伴隨著電動化、智能化的崛起,成為國內市場中最受歡迎的車系。

一方面,中國品牌產品端不再枯燥,玩法、花樣多了起來,另一方面,自主品牌價格相對紮實,並且車型選擇較多,在消費市場開始瘋狂排擠外資品牌。

按照市場預期,2025年的中國品牌市場占有率將會達到70%左右,電動化產品滲透率將會達到60%左右,智能座艙的滲透率將會超過90%。

國產主導的智能、電動化產品將會成為用戶核心選擇, 這釋放出來了一個核心的信號,那就是外資品牌在未來兩年之後的占有率,將會從今天的47%下降到30%,仍然還有17%的下降空間。

而中國乘用車市場中的外資品牌仍然不少,在品牌數量不減少的大前提下,外資品牌一定會減產,這意味著綜合減產幅度高達17%的外資品牌,必然會有一部分進入到盈虧難以平衡的狀態。

不久前,廣汽三菱宣布「解體」,這意味著三菱國內的所有汽車板塊生產業務全面終結,這是繼謳歌、 鈴木之後又一家撤出中國市場的品牌。

但其實三菱的退出只是合資板塊退敗的開始,國內消費環境逐步升級,外資品牌的轉型速度明顯比國內企業更慢,尤其是工薪階層消費層面,自主品牌的競爭能力有明顯提升。

主流的外資品牌還有生存、轉型的空間。

比如說擁有大產量的大眾集團,能夠通過生產規模、技術儲備、品牌沉澱的優勢,主流產品價格可以繼續下調,通過釋放利潤空間的方式繼續銷售。

但本身就已經生存惡化的外資品牌,比如說現代、起亞、神龍、馬自達等品牌未來的市場占有率很有可能被繼續壓縮。

一方面,這些品牌在全球範圍內都不具備很強的電動化、智能化競爭力,本身轉型速度就很慢,另一方面,這些品牌已經多次調價,但未能見到效果,需要在產品、價格兩個角度重新考量,但生產規模較小的外資品牌已經沒有下調空間。

所以,在未來的三年時間中,一定會有合資品牌繼續退出。

中國品牌截止到目前為止已經擁有強大的生產、設計、研發能力,年銷量百萬級的自主品牌就有五家,數量上已經和外資品牌打成平手。

比亞迪、吉利、長城、長安、奇瑞,這五家企業能夠為預算20萬以內的用戶群體提供豐富可靠的選擇。

外資品牌剩下的是豐田、大眾、本田、通用、日產,從格局上來看外資品牌已經在板塊上逐步流失優勢,成為自主品牌做增量的巨大蛋糕。

之所以外資品牌會逐步退出,核心是自主品牌繞開了技術封鎖,同樣的價格從產品端來看,安全、智能、舒適、配置以及設計都追趕甚至反超,尤其是20萬以內的產品,外資品牌優勢還在進一步被壓縮。

那麼,下一個退出國內的外資品牌,會是誰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e2483e20c1bd06d47e2eaf5e5016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