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偉民:各位雪球的網友,大家晚上好。我是持有封基,持有封基只是一個網名而已,我的真名叫金偉民,黃金的金,偉大的偉,人民的民。這個網名主要是為了紀念我在2007年第一年入市的時候滿倉了封基,這樣取的網名,不一定代表我現在持有封基。現在持有的封基基本上已經沒了,持有的基本上都是可轉債。
(05:23)
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題目是「尋找魚多的池塘」,我起了個副標題,叫「我的投資觀和方法論」。為什麼會講這個題目呢?其實這個題目也是我第三本書的書名。最近兩天我的第三本新書已經進入校對階段了。現在回想起來,我的投資觀和方法論確實有點另類,不像高大上的那些價值投資者,也不是用數浪的,或者是用一些看K線圖的,我的投資觀和方法論確實比較另類。
我從2007年開始正式投入股市,到今年不到十六年,取得了對我個人來說感覺比較理想的業績,所以我想給大家做一個分享,我說的觀點和方法也不一定適合所有的網友,但是至少我想能夠有一些啟發,我的目的基本上就達到了。
今天我講的內容分成六個部分,都是我的一些方法論和投資觀的總結和提煉。我講的第一個內容是要用廣度了替代深度。
什麼叫用廣度替代深度?我們先看一下這張圖,一個人在投資上的長期收益,其實是和兩個維度有相當大的關係,第一個是深度,也就是你買的各種品種,你對此了解的深入程度,當然你了解得越深,長期來看你的收益可能會更好。但是你看我畫的那根曲線非常有意思,它不是線性的,不是說我懂了,比如100分,我相應的收益是100,我再懂了200它不會翻倍的,這個收益到最後會增長得越來越慢,最後趨向一根直線。
同樣的你如果對投資的各種各樣的品種了解得越多,那你最終獲得的收益也會越廣。所以你看我在這張圖上畫了一個曲線,是說你最終的收入是深度和廣度的乘積。有沒有一個最佳值?這是我們需要深入探討的。
一般流行的觀點,主流的價值投資的觀點就像巴菲特說的一樣,守住自己的能力圈,深研一個或者幾個行業。比如說有人買了白酒,或者白酒裡面的茅台、五糧液以及一些高端的白酒,從長期來看它的ROE非常高,可以取得蠻好的業績。或者有人買了醫藥,或者有人買了銀行,在某一段時間裡面,我們都會看到它有著亮眼的表現。
(10:25)
對比一下中國的A股和美國的美股,我經常拿那張圖來舉例,大家可以看一下,標普500是藍色的線,桔紅色的線是滬深300指數,其實滬深300指數從2004年12月30號誕生那一天開始,從這一天的1000點往上升,從趨勢來看還是往上的。
但是大家發現沒有,跟標普500相比,它到了最近一段時間是在走下坡路,下跌的比滬深300指數還要快一些。但是我們如果以10年的維度來看,大家可以看到一個很明顯的特徵,標普500除了最近一段時間跌得相對比較多,它的波動非常小,基本上都是踩著小碎步慢慢往前走。我們的滬深300指數,第一個高峰在2007年10月16號,上證指數創了6400點的高峰,到現在我們的上證指數還在一半,雖然說上證指數不太合理,我們這裡拿的滬深300指數。
第二高峰就是2009年4萬億行情的高峰,看起來已經比2007年10月16號的高峰跌了一點了。第三個高峰在2015年6月,這個高峰滬深300指數跟2007年10月的指數其實已經差了一點。第四個大高峰在去年,大家知道去年滬深300指數,我們叫它價格指數,價格指數分紅沒有復權的,如果今天分紅你就會看到9點左右指數還沒開盤,滬深300指數就先跌了一點,前兩天有一天還跌得特別多,那是因為分紅分得特別多導致的。
如果看全價指數,在2021年年初的時候,其實已經創了歷史新高了,指數漲的始終也是在標普500上面的。關鍵是A股的波動性特彆強,所以就導致2008年歷史上的大牛市,虧了65.95%。我們中國的小散戶大部分人可能都會在2007年大牛市差不多已經要到頂點的時候入的市,然後就經歷了2008年的大熊市,跌得慘不忍睹。這個時候公募基金有最低持倉要求,所以當年最牛的公募基金是華夏大盤,華夏大盤當年也跌了30%多。
其實在2008年的大熊市,有一個品種不僅沒有下跌,而且是歷史上漲得相對最好的一年,國債當年是歷史上漲幅第二的,企業債是歷史漲幅最高的一年,我記得當時是漲了17%。如果熟悉債券,把你的廣度拓寬,那個時候有一種債券叫分離債,我記得很清楚,什麼叫分離債,當年也發行可轉債,但是當年發行可轉債跟現在不一樣,現在上市的可轉債的期權跟債權是合在一起上市的,當年上市的時候是把可轉債拆成一部分是純債,當年我們叫分離債,還有一部分就是權債。
(15:47)
我剛剛還特地看了一下2008年的時候發行的一個,我當時也持有的青啤債,就是青島啤酒發行的可轉債,這個可轉債上市的時候就把它一拆為二,有一部分是青島啤酒的權證,那時候就炒得飛起來了,還有一部分是面值100塊錢青島啤酒的分離債。
這個分離債當時的利息跟現在一樣,可轉債的利息非常非常低,就百分之零點幾,所以分離債一上市,100塊錢的面值,我記得當時上市只有60幾塊錢,所以它的年化收益率非常高。我當時就買了青啤債這種分離債以後,避免了很多損失,而且已經扳回來不少。
但是為什麼我那年依然虧了20%?因為那年我們國家發生了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就是北京奧運會,當時媒體上都在鼓吹奧運行情會來,這是我們的一個盛會,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2008年8月8號那天,幾乎所有的股票加上封基,基本上都跌停了,所以虧了點。
但是不管怎麼樣,因為我持有了一段時間漲幅最好的品種,就是這些分離債,所以虧損要少得多。當年我記得很清楚,2008年我虧了20%,20%看起來是蠻多,但是橫向一比較,指數跌了65.95%,最好的時候王亞偉還在華夏大盤,他是最好的公募基金,當時也跌了百分之三十幾,橫向一比較我跌的已經少很多了。當年我是第二年入市,經驗也不太足,所以去搏了奧運行情。如果做得好,當年確實有人在2008年這樣的大熊市,中國A股歷史上最大的大熊市,依然能夠做到正收益,我當時也是差一點點,如果沒有參與奧運行情,那年是可以獲取正收益的。
我講這個例子只是想說明一個觀點,作為小散來說,操作要靈活得多。我剛剛在雪球上發了一篇文章,是關於風格漂移的事情。如果對一個小散來說,2008年當然應該是空倉,我是完全滿倉的,但是滿倉是用的其他的品種,比如2008年的分離債,還有2011年的純債,還有最典型的是2015年下半年大熊市裡,我拿的是封基A,那個封基A暴跌的時候每次都漲得非常厲害,持有過的人知道,每次下行就是它暴漲的時候。
我通過這些案例深深地體會到,用廣度替代深度,你可能在某一個點上不一定比做得最好的人還要好,但是相對來說,用10年的維度去看,你始終沒有很明顯的落時,始終沒有跑輸很多行情,這樣就像我們說的,就像滾雪球一樣,不怕雪球小,只怕你沒有滾起來,只怕你每年都倒退。如果每年都有正收益,哪怕債券賺得不是太好,但是在2008年選擇了債券,那最多就是一個贏多贏少的問題。
(20:58)
所以對這個問題來說,可能在美國不存在這些問題,但是在中國的A股,因為它的波動性特別大,品種和品種之間的差異也特別大。就像現在炒新能源,其他的那些像銀行、地產就比較慘。年初的時候銀行、地產還行,但是最近一段時間就下坡路走得挺厲害的。所以我想通過這些案例說明一點,我為什麼要用廣度替代深度,主要也是因為A股的這種特質,導致的我的一些觀點和方法。
這個數據是截止到上個禮拜五,今天有一點點修改,跌了一點,大家可以看一下,15年我基本上做過10次左右的選擇,從2007年的封基到2008年、2009年的分離債,到2010年的封基,2011年又切換到債券,2012年、2013年是封基,2014年是債券,2015年是封基,2016年、2017年是小市值策略,2018年、2019年、2020年做了三年的白馬,從去年開始做了一次大的切換,切換到可轉債上。
不是每年都能踏准節奏,你可以說我風格漂移,但是從最後的結果來看,不到十六年,年化能達到23%以上,超過了同期最好的華夏大盤。也有比較嚴重的失敗,對比一下我所謂的失敗是嚴重跑輸了滬深300指數。第一次嚴重跑輸是2009年,因為2008年的分離債做得太成功,2009年延續了上一年成功的策略,而對2009年這一年有一個非常大的事情,就是4萬億行情。
這個4萬億行情有點類似今年5月以後,4月27號開始反彈的五六月份的行情。宏觀經濟還沒有完全恢復,但是正是因為大水漫灌,出現了這種大漲的行情。但是當年我是沒有深刻理解這一點的,所以依然延續了前一年成功的策略,導致了2009年也收益了18%,但是跟指數96.71比起來是遠遠跑輸的。
第二次嚴重跑輸是2017年,大家可以看到也是因為2016年非常成功地小市值策略。2016年滬深300指數跌了11.28%,但是我自己的實盤增長了18.96%,主要是因為採用了小市值策略。結果2017年還是劉士余當政的時候,對殼資源進行了大力打壓,十年有效的小市值策略,所以你別說有效時間長,我做過回測,十年有效的小市值策略,在2017年一夜之間崩盤。還好我這年沒虧,但是跟滬深300 21.78%的漲幅比起來,跑輸了百分之十七點幾,是歷史上第二次大的跑輸。
(25:28)
所以我覺得成功的策略不是延續過去的成功,過去再怎麼成功,你去看包括茅台。茅台我從2018年的白馬策略開始,我買的茅台是500多塊錢不到600,買了之後沒多久,就遇到了2018年10月,茅台歷史上唯一的一次跌停,一下子一個悶棍下去,但是還好我扛住了。一直到2021年的年初,大家知道茅台在一路走來並不簡單,我記得很清楚,跌停已經大家都唱空茅台,後來又漲上去了,2019年又漲,漲了半天,快到1000塊錢的時候,有人就說了,1000塊錢高台絕對是高估了。
其實我是不太懂,我肯定不像那些全倉茅台或者重倉茅台的專門研究茅台的專家們那麼了解茅台,但是我始終知道一點,在A股歷史上,跌一定會跌過頭,漲也一定會漲過頭。茅台的頂部是沒人能算出來的,如果真有人算出來,那也是給他碰巧了。所以那個時候有人說1000塊錢,我還一直拿著,拿到2000塊錢我也拿著,拿到2600的時候最高點,當然那是事後說的最高點,我還拿著,因為我不知道,如果按照市場的說法,1000塊錢就有人開始清倉了,到了2000又有人開始清倉,到了2600我也不知道,那時候就有人開始唱3000了,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到3000。
一直跌到2000塊錢,差不多跌了20%多,我那個時候正好拿到了可轉債的歷史上的好多年的數據,在檸檬網上拿到了歷史數據,花了整整一個多月的時間做了一個全面的回測,然後我做了一次比較。我當時為什麼會切換到可轉債,給大家說一下當時的心路歷程。
茅台當時從2600跌到2000,我首先判斷,在一年裡面茅台肯定不會再漲30%再去到2600了。當然有人可能會歧義現在你說這個話,我當時也是說這個話,否則我也不會2000塊錢把茅台全部清倉了。但是那個可轉債我當時回測下來,當然這是事後諸葛亮,歷史上最好的可以做到70%左右。但是我在量化裡面的經驗,歷史上最好的策略實盤大概能夠做到一半左右,也就是35%。
我就橫向比較一下,我想茅台再漲35%,相當於要漲2700、2800,以我的經驗判斷這個可能性太小了。但是可轉債漲35%,我自己覺得是可能的,我當時就是這樣說的,然後就全倉。從7月開始,其實還是錯失了一段行情,即使是這樣,我從7月開始切換,2021年我獲得了42.13%的收益率,絕大部分都是可轉債貢獻的。因為茅台當時還做了一個負的貢獻,到今天茅台還在不到2000塊錢,還是跟我當時賣出去的價格差不多,但是我省下了一年多的時間,這一年多的時間大概有百分之四十幾的收益。所以我事後總結,這次切換還是成功的。
(30:17)
如果按照評論一個基金經理風格漂移的說法來說,我這個基金經理肯定是風格漂移得一塌糊塗,但是我自己覺得這種風格的漂移還是比較適合我,我不是說今天是茅台,明天就可轉債後天又是什麼,大家可以從表格裡面看到,我在15年多的歷史上,也就做了10次左右的比較大的切換。頻率很高的切換真的是很難,但是我自己覺得,這種以年度為單位的,經過嚴密測算。
有人問我說,你不是說了嗎,茅台一直要到能正常買到零售價你才會賣出?我過去確實說過這句話,但是我去年賣出茅台,不是因為我覺得茅台沒有價值,而是我的體系永遠是相對比較,我當時覺得可轉債比茅台更有價值,在未來一年裡面它獲得35%收益率的可能性,要比茅台回到2600的可能性大很多,這是我當時的一個想法。
當然也有失敗的,你看我剛剛也總結了,不光有過五關斬六將,肯定也有敗走麥城的時候。2009年、2017年兩次的失敗,恰恰不是風格漂移,而是風格不漂移導致的,就是延續了上一年成功的風格,2009年延續了2008年成功的分離債的策略,2017年延續了2016年成功的小市值的策略。不管是小市值也好,分離債也好,還是將來還有什麼其他的策略,包括可轉債,我自己也是在不斷警示自己,將來有一點可能也會發生類似的事情,就是可轉債的價值,跟其他品種,我也不知道什麼品種,很多粉絲問我,說封基老師,建設可轉債可能切換到什麼?說實話我沒有這個本事,但是至少我知道最近這一段時間,我還是會堅守可轉債,至於什麼時候切換到什麼品種,我真的不知道。
大家可以看到這是茅台跟可轉債的等權指數的比較。藍色的茅台你可以看到,如果我一直持有茅台,其實也不錯。但是從2021年以後,明顯就是走了一個下坡,而可轉債的等權指數是一個上升的趨勢,我正好是在2021年的時候做了一個切換。當然我也沒有正好到2600做切換,我也沒這個本事。只有過了這個點,所以我的策略比較偏右側交易。
有些人比較喜歡用左側交易,但是我始終認為,左側交易在中國A股這種極端的市場上很難,因為你根本算不准。我記得很清楚,我第一重倉當時就是茅台,很多人在1000塊錢的時候就說茅台貴了,一直說到2600,反過來有人說要到3000了,結果2600是一個頂部。所以你很難預測,不管是用PE也好、PB也好、現金流也好,DCF也好,其實說白了都是對未來收益的一個假設,關鍵是你不知道未來。相對來說茅台未來確定性還比較強一些,你可以去算原漿酒倒推茅台能生產多少,根據過去的市場價去推算。
(35:12)
但是即使是這樣,你即使能夠算準茅台的盈利,也算不准茅台持有人的人心,否則就不會出現估值最高從100倍到最低的10倍之間,茅台歷史上PE從10倍到近100倍都出現過,你沒辦法計算人心,所以還是儘可能把自己放得平穩一些,不要做這種極端的事情。先發制人可能是一種優勢,但是對我們來說,可能後發制人是一種更加穩妥的方法。
第二個要選擇魚多的池塘,不是選擇有魚的池塘,有魚的池塘裡面有些魚多有些魚少,有些品種好有些品種不好,不是什麼魚塘都要去釣魚的。我有幾點跟大家分享,第一個還是要擴大自己的能力圈,但是這個肯定是有代價的,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特別是我們可能絕大部分都是業餘投資者,不可能有那麼多時間去做又要深研,又要有足夠的廣度。我的體會就是適當放棄一些深研,我真的很少去看股票的年報和季報,最多是統計一下4000隻股票的歸母凈利潤,它的一些指標。
對於魚多的池塘去做適當的深研,比如我現在99%的資產都是持有了可轉債,那我肯定要對可轉債,這個品種相對來說深研一些。但是我的深研跟其他人可能還不一樣,很多人去深研一個一個個債,其實現在可轉債的數量也非常多了,有400多只可轉債,雖然只是股票的十分之一,但是也相當多了。
我是用量化的方法做深研,放棄了對個債的深研,當然個債要到強贖了,或者是要下修了,也會去做一些。我的深研是非常實用的,我再舉一些放棄的例子。比如有一些網友問我,今天某某新債上市,封基老師你看這個新債什麼價格賣出去比較合適?
我是這樣認為的,你中的新債最多也就是一手,1000塊錢的東西,這也就是賺個幾百塊錢,上上下下的差異也就是幾十塊錢,我真的覺得在這個上面花費大量的精力有點不值得。包括我也不做配債,因為配債內卷得特別厲害,如果我不做,我就不會去深研。
所以你要去擴大自己的能力圈,肯定要付出一些代價。這些付出的代價,可能是對你影響不大的,比如我從來不去研究什麼新債,我自己中的新債基本上就是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在第一天很佛性地把它賣掉了。因為我知道你即使研究了半天,對你的收益大概也就是差個10塊、20塊錢的差異,那對我的影響基本上是可以忽略不計,所以沒必要研究這個。
(40:06)
當然這是我的經驗,我知道有很多人會研究這個東西,有可能是他的興趣,也有可能是他想買很多,但是對我來說我可能就放棄了。有所失才能有所得,得失得失,如果你沒有失去,不可能什麼東西都要,既要有要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不可能的,你一定要學會放棄。如果沒有學會放棄,你不可能什麼東西都要。
第二個就是不要局限於某些行業,甚至不要局限於股票。有些人能力圈可能只是在股票上,他甚至覺得可轉債只是一個債券。我甚至碰到一個大V,他對可轉債的印象就是一個債券,那就很可笑了。我歷史上大部分的時間,除了做了幾年小市值,做了幾年像茅台一樣的白馬股,其他的大部分年份基本上都是重倉的四大金剛,就是封基、分離債、封基A、可轉債。
當然前三者現在基本上,像封基A沒有了,分離債純債也基本上沒了,個人現在連買國債一手都是10萬起買,封基現在還有一些,但是交易量實在太小,幾十隻封基,交易量最大的也就1000萬左右,其他部分都在幾百萬,資金量大了沒辦法進出。所以現在只剩下一個可轉債。
將來還會有些什麼品種?不知道,不可能一直局限在可轉債。我們對各種品種不要產生感情,不管可轉債也好,股票也好還是什麼也好,到最後賺的錢是區分不出來哪個是可轉債賺的,哪個是股票賺的錢。
第三個就不要指望一個池塘永遠是魚多的,價值是比較出來的。相對比較的價值比較容易,絕對比較,因為我是用相對比較做選擇的,我永遠不會去看這些成本是多少,永遠是做相對比較。最近一次切換就是從茅台切換到可轉債上,也是比較了它們未來的價值採取做的這種切換,我始終認為,如果沒有可轉債我可能就會一直拿著茅台。但是如果有更好的品種,可能我會拋棄現在的可轉債,價值肯定是比較出來的,這是我一直堅持的觀點,不是孤獨的,不是像有些人孤獨的研究一個茅台,孤獨的研究一個可轉債,你要有足夠的廣度,如果沒有足夠的廣度,你就沒辦法比較。
你在股票裡面進行比較,比較來比較去,從長期來看我覺得可能我還會持有茅台,這是比較來說的。
第三個我是採用滿倉輪動不擇時,剛剛說了價值是比較出來的,除了現金以外,我從來不留現金的,15年多了,基本上很少留現金,現金也是尾盤賣掉了,來不及買其他的東西,多了一些現金,第二天不管是漲還是跌,我依然會滿倉我認為這個階段最值得的品種。
(45:00)
舉個例子說明價值是相對比較出來的,在2010年以前,滬深300指數市盈率是10多倍大概就是一個底部了,大家看左邊那張圖,是2010年以前滬深300指數的市盈率,最高的時候50多倍,最低的時候10倍多一點,如果按照今天很多人用市盈率去估值的話,基本上10幾倍大概就是底部了。
但是我們再看一下,2010年以後滬深300的市盈率,你就會發現其實2010年以前最低的市盈率,是2010年以後市盈率的中樞值了。所以用這種低估的方法是很難判斷到底應該滿倉還是什麼的。最近一段時間我們也看到,很多人用估值的方法做加倉或者減倉的動作來操作基金,其實效果並不好,還不如持有一個基金從頭持到尾。
看起來非常有道理,但實際上並不是那樣。這說明像滬深300這樣的寬基指數,它的錨並不是固定的。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當年我們站在2010年這個時點上往後看,那我們就會發現最低大概10幾倍,最高50幾倍。如果按照現在很多人的理論,它應該在30倍左右的中樞值上下波動。但是我們看後面,30倍左右的中樞值根本看不到,20倍就是頂部了。
所以你永遠很難通過一些指標猜測它是頂部還是底部。所以我想通過2010年,為什麼是2010年,我可以給大家揭一個謎底。2010年我們的A股上了股指期貨,有了做空的力量了。有了做空的力量以後,它的估值發生了一個本質性的變化,原來的中樞在30倍左右,現在就到了15倍左右,在15倍左右上上下下開始波動。所以我舉這個例子想說明真的是很難的,投資看起來很容易,無非就是一個買一個賣,但是實際上不那麼容易的。用各種方法去計算也好,推斷也好,可能都會進入一個誤區。
我們剛剛說了,作為小散應該要多敬畏市場,往往很多人輸了錢以後總是覺得市場錯了,自己沒錯,而往往絕大部分情況下錯的都是我們自己。我經常說市場才是我們唯一的老師,巴菲特是老師,但他不是永遠的老師,他也會說錯話,他也會做錯事,甚至他說的話完全正確,但是在A股就是行不通。
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說明為什麼要分散持有,這兩天還專門有人說,分散持有的好處是什麼,分散持有的風險大。我說了一句話,我說他恰恰是說反了。為了幫助大家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個具體的例子,假定有一個股票初始市值是100萬,每年都是漲20%,但是有一年腰斬了,最後的結果從100萬到157.99萬,這個結果不管腰斬發生在第一年還是第十年,最後的結果是一樣的,不信大家可以去算一下。
(50:17)
我假設放在第十年,這是最後的結果,我們假設有10隻這樣的股票,也是九年漲20%,一年腰斬,只不過它每年發生腰斬的年份是不一樣的,比如第一隻股票發生在第一年腰斬,第二隻股票發生在第二年腰斬,這樣下來每年漲了13%,最後的結果是漲了239.46%,跟前面的年化相比,前面的年化收益率是9.94%,後面是13%,從年化收益率來看,後面那種分散投資的方法要好很多。
其實最關鍵,最有優勢的不是在收益率高,收益率高是通過每年的再平衡獲得的,最大的收穫是在於這種每年平穩的增加。當然我舉的這個例子是一個理想值,不可能10隻股票正好第一隻第一年腰斬,第二隻第二年腰斬,我是說通過這樣的例子來說明,平穩增長的感受要比忽高忽低好很多。
再回想一下第一隻股票,前九年每年漲了20%,第十年腰斬,可以設想一下,如果真的有一隻股票九年,每年漲20%,很多人就會覺得這隻股票絕對是一個好股票。前面有可能不敢去重倉的,第一年漲了20%,肯定沒多少人敢去重倉,隨著年份越來越多,漲了九年都是每年漲20%,那這絕對是一個牛股。
往往第九年重倉的人是最多的,最後腰斬的時候會套住大部分人。所以你別看這隻股票10年年化9.94,真正能夠獲得9.94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可能是第七年、第八年、第九年入市的,被套在高高的山崗上。所以分散投資比集中投資更好。
很多人就會問了,封基老師,你說得不對,我看到某某重倉一個茅台,獲得了非常好的收益,我要說的是,你看到的結果是你想要的結果,因為你想總歸要有一個神,重倉一隻,就像重倉醫藥股長春高新那些,容易講故事。一個人忘記了長春高新,過了若干年,突然之間長春高新漲了多少倍,但是大家不知道後面的故事。
這個故事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反正有人聽了這個故事,前面也賺了錢,後面加了槓桿又去買了長春高新,結果爆倉了,因為他加了槓桿。所以永遠要敬畏市場。
我再說一個故事,當年的首富比爾蓋茨有很多微軟的股票,他找了一個專家給他出了很多主意,把很多微軟的股票賣掉了,買了很多其他公司的股票,結果最後有人笑話他,給他算了一筆帳,當年如果沒有把微軟的股票賣掉,持有到現在,那比現在的市值不知道要高多少,所以你賣掉自己公司的股票,然後去分散投資,這樣的結果就說比爾蓋茨是個傻子。
(55:13)
但是我是不這樣認為的,比如對比爾蓋茨來說,100億和1000億隻是一個數值的差異,但是哪怕微軟倒閉的機率是0.1%,那對他來說都是一個0到1的差異。所以比爾蓋茨當年做的這個決策,我理解是完全正確的,分散投資不是為了更高的收益,而是為了避免0.1%出現的非常時期的機率,對他來說可能都是致命的。但是現在他拿了幾百個股票,不管怎麼樣,都不可能同時發生。當然系統性的風險肯定有,比如明天小行星撞到地球上了,那你再分散都沒有辦法避免風險。
第五個是要尋找小散的優勢。我們比較一下,我導過數據,從票池裡導出40隻可轉債基金,跟可轉債的等權指數的比較,我們可以在螢幕上看一下,不管是熊市也好,還是牛市也好,不管是算術平均值也好,還是中位數也好,可轉債基金都是全面跑輸可轉債等權指數的。為什麼?我總結了三個原因。
第一個,基金不能買低等級的可轉債,而可轉債有一個爛股好債的特性,特別爛的可轉債才有下修轉股價的動力,下修了轉股價,就是相當於合法的出了一次老千,你正股跌了可轉債可能還賺錢,這些基金是有規定,不能買低等級的可轉債的。
第二個部分可轉債成交額只有幾千萬,甚至幾百萬。對小散來說足夠了,但是對基金來說又沒辦法進出,一個可轉債基金一般來說可能都要上億,少則也是幾千萬,所以對這些基金來說,可能它明明知道這個可轉債相對比較好,它也沒辦法買,買了以後也出不去,賣不掉,如果非要賣掉,它就有很大的衝擊成本。
我們的小散優勢是,你看我換可轉債的時候,一口就賣掉了,一口就買進了。資金量大了就不行。如果你要想一口賣出,那可能價格被你打下來很多,一口買進的話,價格被你彈上去很多。
第三個可轉債還經常有脈衝的,突然之間有一個高峰,同樣的道理,基金是沒辦法捕捉的。它也不可能天天等在那裡,而且這種脈衝都是瞬間的,大資金根本沒辦法做。所以我舉可轉債為例,不是說可轉債基金經理的水平不如我們,而是他有很多制約。就像正規軍跟游擊隊一樣,你打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正規軍肯定不好使。所以我們做小散的,你不要在大平原上跟正規軍PK,大平原上都是飛機大炮坦克,你在山區,在農村,那你可能是用這種類似地道戰、地雷戰的戰術,這是我們小散的優勢。千萬不要用自己的劣勢PK人家的優勢。
(01:00:05)
很多人去做期指期權,對這些來說,大家可以看一下,做期指期權的,基本上沒有散戶,它的起板價就比較高,做一手股指期貨,最起碼也要好幾十萬,沒有韭菜。那你衝進去了,那你就是韭菜。所以你要想好自己的優勢在哪裡,不要用自己的劣勢跟人家的優勢PK。
最後,也是我深刻的教訓,就是拒絕成功路徑的依賴。我剛剛說過了,2008年靠分離債大幅度跑贏了指數,但是到了2009年,4萬億行情來了沒有意識到,繼續採用了2008年的分離債的策略,2016年也是靠小市值,人往往都是這樣的,我舉自己的例子,是想給大家做一個參考和反思,不管是採用了什麼策略,在A股不可能有永遠的神,一個策略不可能一直賺錢,不可能一直跑贏,歷史上從來沒有這樣的策略。
所以我們一定要對市場保持敬畏之心,向市場學習才是最好的學習。經驗是從實踐中來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不管你用什麼樣的策略,是用價值投資,還是用貼現投資,還是數浪的數波的,不管用什麼方法,最終都要在A股這個不太容易賺錢的市場裡面獲得我們的收益。
所以我覺得發揮自己的長處,尋找魚多的池塘,戰勝基金經理真的不是難事。當然這也是需要我們花一定的工夫,這個工夫要花到該花的地方,不是說我們只要花了工夫就有收穫。要把工夫花在魚多的池塘裡面。花在魚少的池塘,花在沒魚的池塘,花得再多可能也沒用。
今天這個平台我也看不到大家的反饋,如果大家對我的內容有什麼問題,可以在雪球上留言,我的雪球ID也是「持有封基」,我儘可能回答,我的方法確實是比較另類,但是我十幾年用下來,至少對我來說是比較合適的。如果能給大家有那麼一點點啟發和參考,那我自己也是感到非常欣慰的,謝謝雪球提供的這樣的平台,也謝謝在線的各位雪球的網友,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