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兒輕輕吹,雙槳盪悠悠。姑娘挎竹籃,跳上小船頭。」
每到盛夏,村前高塘湖裡的菱角和雞頭菱就成熟了。雞頭菱,學名叫芡,它的葉面圓圓的,鋪在水面上,讓我們不由想到荷花,但雞頭菱葉面上有很多刺,而且只匍匐在水面上,從不會像荷葉那樣高出水面,像一把小傘。
采菱
雞頭菱成熟比較遲,大凡要到深秋才能吃。但雞頭菱的莖卻是一長出來就可以吃的,大人們會打來一些,將外面的刺皮剝去,一條像蛇一般的嫩嫩的莖就出來了。切成片,兌上辣椒炒,嫩滑爽口,清熱解火,是我們那裡夏天的一道好菜。只可惜現在很難再吃到了。
長雞頭菱的地方是不能去洗澡的,一旦被它的葉或莖上的刺扎了,十分刺癢疼痛。但有菱角秧的地方我們是不怕的,因為菱角沒有成熟的時候,刺很嫩,沒有雞頭菱的刺毒,即使被扎了,也只是癢酥酥的,沒有大礙。相反在有少量菱角秧的地方洗澡,還可以仰躺在水面上,順手翻開一棵,摘下嫩菱角,剝開,脆生生的很好吃。嫩菱角是很容易剝開的,只要用指甲稍一用力切入就可。及至菱角老了的時候,就不容易剝開了,而且這時,來的人也多了,大多是大人划船專門來採摘的。
一般采菱的船上會有三四個人,一人划船,一人蹲在船頭,兩邊各把一人。小船所過之處,幾乎所有的菱角秧都會被翻開,成熟的菱角就會悉數被採去。
采菱角最講究手快,小船在不斷地行進,各人所面臨的菱角應該是一樣多的,但一段時間後,每個人籃里的菱角就不一樣多了,因為各人手有快有慢。那採得慢的自然很不好意思,在別人伸懶腰的時候也會加緊採摘。
采菱角要雙手協調運作,一般左手翻開菱角秧,右手迅速採下看中的大菱角,再隨手將菱角秧一丟,重新拿起下一棵。順手一丟也有講究,那就是最好能將菱角秧原樣放在水面上,這樣它還可以繼續生長。有手生的,不熟練,把菱角秧丟成了「翻白肚皮」,就是背面朝上,影響菱角的繼續生長。
采來的菱角
采菱角時間長了,手會被染成污黑的顏色,而且很難洗掉,只好等慢慢褪掉。
菱角採回來後,用菜刀一個一個地剝開,將飽滿的菱角仁取出,嫩的生吃,清熱去火;老的煮稀飯,滿鍋清香。
如果采的多了,家裡只會將嫩的留下,老的會煮熟了拿到集市去賣。但在賣之前,要將菱角外面的皮去掉。那時沒有任何機器,人們便將煮熟的菱角倒在水缸里,用粗木棍來來來回回、上上下下,不斷地杵戳,連續的杵戳不僅能搗爛了菱角的外皮,而且折斷了它的尖刺,吃起來就不會被它的刺戳了嘴。戳搗時,一定不能讓缸里的汁液濺到了衣服上,一旦衣服沾了這種污水是洗不掉的。現在想來這種污水相當於一種著色力極強的染料。
將菱角皮全部從外殼上戳下,搗爛後,就可以將缸里的菱角抄出來放在竹籃或篾筐里,挑到池塘邊漂洗。看著烏七八糟的一籃污乎乎地東西,經過一漂洗,瞬間就變成了黃燦燦的熟菱角,心裡充滿了喜悅。
這些菱角有兩角的,也有四角的。四角的個頭大,味道好,但外殼堅硬,小孩子咬不開四角菱角,所以常常撿兩角的吃。半熟不熟的菱角有時一咬,裡面的仁會被從肚下的臍眼擠出,一個長條,刺溜就鑽了出來,像粉絲一樣,很好玩。但卻不怎麼好吃,因為畢竟沒有熟透,營養成分不足。
熟菱角
對於四角菱角,我們也有辦法,那就是用菜刀把它劈成兩半,再一半一半地吃。
如今,街面上也偶可見到賣熟菱角的,每次見到我都會有一種親切之感,常常要買上一些。我買下的不僅是菱角,更是一種對童年歲月的懷念。
【作者簡介】
王慶緒,安徽淮南人,已經發表作品百餘萬字,作品多次被報刊轉載或出版社收錄,在近年徵文比賽中已多次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