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文約1600字,配圖9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二戰結束後,作為兩大軸心國的德國和日本,在反思戰爭罪行、銘記歷史教訓方面,一直被視為正反典型,德國總理勃蘭特在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充滿懺悔的一跪,與日本政要頻頻參拜靖國神社,為甲級戰犯招魂的醜陋,常常被媒體拿出來做鮮明對比。不可否認,德國在二戰後對於納粹統治時期犯下的滔天罪行進行了深刻反省,無論在政治法律制度上,還是社會文化教育上,都傾注了巨大的努力,竭力與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劃清界限,促進歐洲的和平與和解,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賞。那麼,德國人的二戰反思是否毫無死角呢?恐怕也未必,在德國對「昔日軍功」的懷舊情緒和新納粹思潮一直存在,而近期的一項社會調查表明,在學校的歷史教育方面也存在某些偏差。
聯邦德國總理維利·勃蘭特在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的一跪被視為德意志民族悔罪的象徵。
最近,德國某研究機構以二戰歷史反思為主題進行了一項社會調查,結果顯示在14~16歲的受訪者中,只有不到一半人明確表示知道這座臭名昭著的集中營是一座納粹死亡滅絕營,有47%的受訪者表示曾經聽說過奧斯維辛這個名字。在年齡超過17歲的學生群體中,約30%的人表示雖然知道奧斯維辛,但並不清楚這個地方具體發生了什麼事情。儘管這一調查結果並不代表整個德國社會各個年齡段對二戰歷史的認知程度,但的確反映出當下德國學校的歷史教育中存在的某些令人擔憂的趨勢。這項調查的負責人表示,越來越多的德國官方歷史的教學內容被從中學課程中剝離,是造成這一駭人現象的原因之一。
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正門。
這項調查從年齡14歲以上的德國公民中選擇了超過1000名受訪者,其中一半是在校學生,以評估在學生和公眾的觀念中,學校歷史教育的地位和重要價值。儘管有超過95%的受訪者相信歷史教訓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如何講述德國在20世紀經歷的嚴重失敗時,顯然存在一定的誤區。學生們表示他們在學校歷史課上對於奧斯維辛-比克瑙的了解並不明確。大多數受訪者希望通過歷史教學讓學生們掌握對待歷史的正確態度和思維方式,以及有益於今日德國的歷史教訓,而不是讓學生們記住某時某地具體發生了什麼事情。
1944年奧斯維辛集中營1號主營的航拍照片。
在美國,另一項類似的調查顯示的結果更加讓人難以置信,大約三分之二的受訪高中生從未聽說過奧斯維辛,也不知道那裡的具體情況。更令人憂慮的是,大約22%的學生甚至對納粹大屠殺本身都一無所知。在另一項針對成人的調查中,通過電話和網絡獲取了1350份回饋,其中93%的受訪者支持在學校課程中講述大屠殺的歷史,另有58%的受訪者對歷史可能重演表示關切。
奧斯維辛集中營建築周邊都被通電鐵絲網包圍,並有德文的死亡警示牌。
奧斯維辛-比克瑙集中營是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建立的規模最大的集中營,位於波蘭南部克拉科夫地區,興建於1940年4月,實際上是一個包括40座集中營的龐大囚禁和屠殺網絡的中心,是一座集監禁、奴役、掠奪和種族滅絕於一體的「死亡工廠」。在位於核心地區的比克瑙集中營,修建有大型毒氣室和焚屍爐,用於屠殺來自歐洲各地的猶太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們。據統計,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運作期間,在這裡慘遭殺害的遇難者人數高達100萬人,其中包括40萬匈牙利猶太人和30萬波蘭猶太人。集中營內的生活條件極端惡劣,囚犯們被迫終日從事重體力勞動,時刻受到黨衛隊看守的虐待和死亡威脅,食不果腹,衣不遮體,飽受折磨,每天都有人悲慘地死去。許多老人、兒童、婦女和喪失勞動能力的人被直接送進毒氣室殺害。
奧斯維辛集中營內的焚屍爐。
奧斯維辛集中營內的囚犯宿舍,數百人擁擠在一張張狹窄的木床上。
1945年1月27日,當蘇軍第322步兵師解放奧斯維辛時,這座最多時曾經關押過10萬人的大型集中營內僅有7500人還活著,其中包括500名不到13歲的兒童。他們個個骨瘦如柴,形容枯槁,宛若骷髏,觸目驚心。據統計,在所有奧斯維辛的蒙難者中有23.2萬人是未成年人,他們鞋子和衣物被劊子手們儲存在集中營內專用於存放死難者遺物的大型倉庫內。如今,這些年輕生命被殘忍剝奪的鐵證被公開展示於在昔日集中營舊址上建立的博物館內。
堆積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倉庫內的遇害者的鞋子。
在二戰結束74年後,以奧斯維辛為代表的納粹種族大屠殺依然是人類歷史上最為黑暗的一頁,任何有良知的人們都應該牢記這段歷史,並在課堂上向孩子們講述事實的真相,讓他們懂得對生命的尊重和對和平的珍視。
沿著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鐵絲網走廊步入毒氣室的婦女兒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uWMj24BMH2_cNUgiXj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