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文約4800字,配圖2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瑞典
早在LT-vz-38輕型坦克贏得捷克斯洛伐克陸軍主力坦克的選型競標之際,CKD公司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潤,就在軍方允許下將新車型對外銷售,引起不少潛在客戶的注意,其中瑞典表現得最為積極,於1939年初與CKD公司簽訂了購買50輛坦克的合同,車型代號為TNH-Sv。然而,合同墨跡未乾,捷克斯洛伐克就被德國吞併肢解,這項交易也被擱置。二戰前夕,CKD公司改組為BMM公司,開始為德國軍隊生產LT-vz-38坦克,德軍稱為PzKpfw 38(t)或Panzer 38(t)。
保存在德國裝甲博物館內的一輛Panzer 38(t)S型,這個型號原本是為瑞典生產的。
1939年底,瑞典政府向德國提出購買坦克的要求,德國需要瑞典提供鐵礦石、機械軸承等戰爭物資,因此對這一要求沒有表示反對。1940年3月,BMM工廠與瑞典簽訂了製造90輛坦克的合同,首批15輛將於1940年6月交付,至同年10月交付完畢。然而,1940年7月18日,德國陸軍總司令部決定將這批坦克收歸德軍使用,以滿足法國戰役後擴編裝甲部隊的需要,以Panzer 38(t)S型的名義列裝部隊,這種背信棄義的行為令瑞典非常不滿。
瑞典 斯堪尼亞-瓦比斯公司的坦克生產車間,正在製造Strv m/41型坦克,即捷克LT-38坦克的特許生產型。
剛出廠的Strv m/41型坦克,在局部細節上與捷克原版坦克有所差異。
正在進行越野訓練的Strv m/41型坦克,注意炮塔頂部有兩具潛望鏡。
瑞典自產坦克被命名為Strv m/41型,全重11噸,長4.6米,寬2.14米,高2.35米,總體設計與Panzer 38(t)早期型號相仿,車體及炮塔正面裝甲厚度25毫米,採用四人車組,發動機為斯堪尼亞-瓦斯比1664型汽油機,輸出功率142馬力,最大公路速度42公里/小時,最大行程200公里。Strv m/41型使用瑞典國產武器,主炮為一門博福斯37毫米m/38型 坦克炮,即博福斯37毫米反坦克炮的車載型,在200米距離上可擊穿55毫米垂直裝甲,輔助武器為2挺8毫米m/39型機槍。與捷克原版相比,Strv m/41型在外觀上有細節差異,最明顯的是炮塔頂部裝填手座席上方增加了一具潛望鏡,炮塔後部外形也有所不同。由於消化技術、組建生產線耗費了不少時間,Strv m/41型坦克於1942年12月才開始交付,至1943年8月全部完成,最初裝備第3裝甲團。
上兩圖今日保存在瑞典坦克博物館內的Strv m/41 SII型坦克,從不同角度可以觀察到更多細節。
瑞典坦克博物館內的Sav m/43型105毫米突擊炮。
20世紀60年代參與野戰演習的Pbv 301型裝甲運兵車,由Strv m/41型坦克改裝而成。
斯洛伐克
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後,將其肢解為波西米亞-摩拉維亞保護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後者成為德國最早的僕從國,並在1939年9月參與了對波蘭的入侵。在波蘭戰役後,斯洛伐克陸軍希望延續前捷克斯洛伐克陸軍的快速師組建自己的裝甲部隊,而 柏林並不情願為其提供裝備,因為德軍新建裝甲師也需要更多的坦克。經過交涉,德國於1940年4月勉強同意出售給斯洛伐克10輛LT-38坦克,但拖到1941年2月10日才交付完畢。1940年9月,德國與斯洛伐克簽訂第二份協議,再出售20輛LT-38,遲至1942年6月交貨。
1941年3月14日,斯洛伐克陸軍裝備的LT-38坦克參加閱兵式,噴塗著捷克風格的三色迷彩。
1941年6月「巴巴羅薩」行動前夕的斯洛伐克LT-38坦克側視圖,注意炮塔側面的雙十字架標誌。
在BMM工廠內還有21輛戰前為拉脫維亞生產的LTL輕型坦克,尚未安裝武器。LTL坦克是LT-38坦克的原型之一,尺寸重量略小,原計劃安裝20毫米機關炮。德國人同意為LTL坦克換裝斯柯達A7型37毫米坦克炮,交予斯洛伐克使用,於1940年11月交貨,命名為LT-40。由於武器交付延遲,有7輛LT-40將炮塔正面開口封閉後改為指揮坦克,其餘14輛於1941年12月安裝了武器。
從一群德軍官兵面前駛過的斯洛伐克LT-40坦克,原本是為拉脫維亞生產的LTL輕型坦克。
1941年6月「巴巴羅薩」行動初期,斯洛伐克軍隊的1輛LT-38坦克被擊毀,車體近乎散架,炮塔翻倒一旁。
1941年6月,10輛LT-38、7輛LT-40指揮型和20輛老舊的LT-35組成一個坦克營,作為斯洛伐克機動群的一部分夥同德軍參加了「巴巴羅薩」行動,在南方集團軍群編成內從 利沃夫一路打到基輔。在7月間,機動群擴編為機動旅,坦克營在得到補充裝備後也升格為坦克團,到8月底機動旅又升級為機動師,但大部分坦克都已過度損耗,無法作戰,被送回斯洛伐克翻修。大約2個坦克排在10月底返回俄國前線,在東線南部及 克里米亞作戰,在1942年1~2月的戰鬥中損失殆盡。斯洛伐克機動師在克里米亞戰役中失去了大部分裝備,雖然嘗試向德國購買更多的LT-38以補充戰損,卻屢遭拒絕,最後機動師於1943年8月改編為步兵師。
1941年夏季東線戰場上的斯洛伐克LT-38坦克縱隊。
1941-42年冬季在東線作戰的斯洛伐克LT-38坦克。
1943年6月,德國批准向斯洛伐克出售57輛Panzer 38(t),此時這種坦克早已停產,因此從維也納陸軍武器倉庫的存貨中調撥,從1943年8月到1944年7月陸續交付37輛,都是半舊不新的二手大雜燴,包含從A型到G型的各種型號,有13輛LT-38坦克參加了1944年8月的斯洛伐克反德起義,僅有少數坦克遺留到戰後。
今日陳列在斯洛伐克民族起義博物館內的LT-38坦克。
匈牙利
匈牙利陸軍參加了1941年6月的「巴巴羅薩」行動,其快速軍裝備60輛義大利L3型超輕型坦克和81輛國產38M托爾迪輕型坦克,這兩種車輛都已經相當過時,不適合東線的戰場環境。德國不願意提供現代化的III號、IV號坦克,匈牙利只好選擇購買102輛Panzer 38(t)F/G型,以改善裝備水平,命名為斯柯達T-38,在1941年11月到1942年3月陸續交貨。匈牙利陸軍利用這批捷克坦克組建了第1 裝甲師,在1942年底又獲得了3輛Panzer 38(t)C型。上述坦克均來自德國陸軍的庫存裝備。
二戰時期匈牙利陸軍裝甲車輛的十字徽標,採用匈牙利國旗的顏色繪製。
1942年春季在匈牙利境內行進的T-38坦克。
在1942年夏季,匈牙利第1裝甲師參加了德軍的南線攻勢,在 頓河沿岸地區與蘇軍進行了一系列交戰,相比T-34和KV坦克T-38無論火力和防護都全面處於下風,在1942年的戰鬥中第1裝甲師損失了一半的坦克。1943年1月12日,蘇軍在史達林格勒以北的頓河前線發起猛攻,匈牙利第1裝甲師與兩個德軍步兵師聯手防禦,力不能當,一氣後撤70公里,然而重新建立防線的企圖仍歸於失敗,只能繼續向頓涅茨河沿岸撤退,於2月8日退到別爾哥羅德附近才穩住陣腳。在蘇軍的冬季反攻中,匈牙利第2集團軍遭到重創,而第1裝甲師是唯一還保持編制完整的部隊,但除了少量留在國內訓練的T-38外,其他捷克坦克都被遺棄在蘇聯南部的茫茫雪原上。
匈牙利第1裝甲師在1942年進行演習時的照片,近處是T-38坦克隊列,背景中可見「獵手」自行高射炮。
羅馬尼亞
戰前,羅馬尼亞已經獲得了斯柯達LT-35坦克的特許生產權,以R-2坦克的名義裝備本國裝甲部隊,並投入1941年6月的「巴巴羅薩」行動。在1942年的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羅馬尼亞軍隊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正是由於蘇軍突破了裝備低劣的羅軍防守的戰線,才導致史達林格勒前線的崩潰和第6集團軍的覆滅,這一事實促使德軍對之前吝嗇苛刻的軍援政策做出調整。
羅馬尼亞坦克兵與德國援助的Panzer 38(t)坦克,攝於1944年春季的克里米亞半島。
為了重建羅馬尼亞軍隊,德國於1943年3月將50輛德軍淘汰的Panzer 38(t)直接海運到庫班橋頭堡,補充給在此堅守的羅軍部隊,這些坦克大多來自即將被解散的德軍第22裝甲師,被編為一個獨立坦克營,但最多只有一半的坦克能夠參戰,其餘坦克需要維修。這個獨立坦克營先在庫班作戰,之後經刻赤海峽撤到克里米亞,後於1944年4月撤到 塞瓦斯托波爾,從那裡海運回到羅馬尼亞本土,此時兵力和裝備都已大幅減少,僅為連級規模,先後配屬於第10步兵師和騎兵師,在1944年夏季戰役中被蘇軍消滅。
幾名羅馬尼亞士兵站在一輛Panzer 38(t)坦克上,炮塔側面隱約可見羅馬尼亞軍隊的箭十字標誌。
保加利亞
與德國的大部分僕從國不同,保加利亞拒絕配合德軍進攻蘇聯,因此在1941年到1943年間德國也拒絕向保加利亞提供軍事裝備,這一狀況直到1943年5月才得到改變,德軍從庫存中調撥了10輛Panzer 38(t)援助保加利亞,這批坦克混雜了A、B、C、E、F、G各型,都是德軍淘汰的二手裝備。保加利亞軍隊用這些舊坦克編成 坦克旅第9連。當1944年9月保加利亞宣布倒戈,這個連調轉炮口配合蘇軍向德軍發起進攻。
屬於保加利亞坦克旅第9連的Panzer 38(t),注意車體首下正面塗寫的連隊番號。
蘇聯
在1941年到1942年冬季,蘇軍在戰場上回收了相當數量的Panzer 38(t),它們大多因機械故障而被德軍遺棄。這些捷克坦克和其他繳獲的德軍車輛被送往莫斯科的工廠接受維修和改裝,其車載機槍更換為蘇制DT機槍,在修復後被補充給西方面軍使用。蘇軍在1942年夏季利用繳獲的德軍坦克至少組建了兩個獨立坦克營:涅比洛夫營和字母B營,前者配屬於第20集團軍,後者配屬於第31集團軍。涅比洛夫營裝備10輛Panzer 38(t)、12輛III號、6輛IV號和2輛III號突擊炮,但到1942年10月上述車輛大多戰損。蘇軍繳獲並重新使用的Panze 38(t)的確切數量不明,可能有數十輛。到1942年底,由於捷克37毫米炮的彈藥補充困難,蘇軍為殘存的Panzer 38(t)更換了蘇制45毫米坦克炮。1944年,少量Panzer 38(t)在高爾基的第92號工廠接受改裝,配備了Zis-2型57毫米反坦克炮,作為自行火炮重新服役,具體改裝數量不明。
1942年7月,數輛被蘇軍修復的Panzer 38(t)坦克乘火車開赴前線,車體和炮塔側面都繪有白色五角星標誌。
1942年冬季蘇軍裝備的Panzer 38(t)坦克,採用白色冬季塗裝。
捷克斯洛伐克
二戰結束後,捷克斯洛伐克重獲統一和獨立。捷克斯洛伐克軍隊在境內搜集了數量可觀的德軍遺留裝備,包括大量坦克,捷軍計劃加以修復後自用或用於出口。這些戰利品中至少有50輛Panzer 38(t),一部分來自前斯洛伐克軍隊,另一部分則是德軍倉庫的存貨。有31輛Panzer 38(t)在修復後以LT-38/37坦克的名義加入捷克斯洛伐克陸軍服役,37表示裝備37毫米坦克炮。在經歷多年波折後,這款經典戰車才得以交到最初的客戶手中。這些坦克被配屬於第21、22坦克旅,分別屬於第1和第3摩托化師。LT-38/37坦克在捷軍中服役到1950年代,之後被蘇制裝備取代,但有2輛LT-38/37在訓練單位使用到1959年。
20世紀40年代末捷克斯洛伐克陸軍裝備的LT-38/37坦克,炮塔側面繪有捷克國旗標誌。
在20世紀40年代末,捷克斯洛伐克陸軍計劃以「追獵者」底盤為基礎設計一款新型偵察坦克,安裝全新的斯柯達57毫米坦克炮,稱為TNH-57,可以視為LT-38坦克的延續,於1949年完成原型車,採用焊接車體和新設計的大型炮塔。然而,迫於蘇聯的壓力,捷克斯洛伐克軍隊從50年代初開始全面引入蘇式裝備,TNH-57項目也隨之取消,捷克斯洛伐克軍工企業也全部轉而特許生產蘇式武器,CKD工廠也轉產 T-34-85坦克,而負責改造生產線的總工程師就是LT-vz-38坦克的設計者安德烈•蘇林,捷克斯洛伐克獨立設計坦克的歷史就此終結。
1949年12月的TNH-57偵察坦克設計圖,裝備一門長身管57毫米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uoEXgB9wjdwRpvTjq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