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拚命啃書,天上老鳥帶飛,拿到海軍飛行徽章相當讀四年大學

2021-01-30     崎峻戰史

原標題:地上拚命啃書,天上老鳥帶飛,拿到海軍飛行徽章相當讀四年大學

(溫馨提示:本文約5100字,配圖15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在二戰時期,無論通過V-5計劃從平民招募的航空學員,還是從海軍現役官兵中選拔的飛行學員,他們接受的 飛行訓練流程基本相同,只是非軍人出身的航空學員需要增加一個飛行預備階段,以完成從平民到軍人的身份轉變。對V-5計劃的航空學員而言,需要經過飛行預備、初級、中級和高級四個訓練階段。

海軍飛行員訓練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V-5計劃的報名者在加入軍隊之前就已經獲得了初步的飛行經驗。在兩次大戰之間,正值航空事業蓬勃興盛,當時的美國年輕人被裡肯巴克、林白等著名飛行員的傳奇事跡所吸引,對飛行充滿熱情和嚮往,渴望空中冒險,並進入航空俱樂部、民間飛行學校學習飛行。1939年,美國政府推行了「民用航空認證飛行員培訓計劃」,在全美12所大學開辦飛行訓練班,只需支付25美元即可入學,學習內容包括70小時地面教學和40小時飛行訓練,教授基礎航空知識和飛行技巧,學員在通過結業飛行考核後就可以獲得私人飛行執照。這項培訓計劃沒有任何軍事目的,但客觀上為戰時軍隊擴充飛行員隊伍提供了人力儲備。

1940年10月,在德克薩斯州某地參加民間飛行員培訓的學員在飛行訓練前啟動引擎。

1941年,在科爾普斯·克里斯蒂海航站進行手槍射擊訓練的航空學員。

初級訓練階段:在順利通過飛行預備學校的考核後,新學員將前往「海軍飛行員的搖籃」——彭薩科拉海軍航空站開始正式的飛行訓練,此時他們將獲得海軍航空學員的身份,並領取75美元的月薪。儘管他們既不是軍官,也不是士兵,但作為未來的軍官依然會受到相應的尊重和待遇。航空學員們在初級訓練階段首先要面對的是緊張密集的地面教學課程,美國海軍培養飛行員的目標絕不僅僅是學會駕駛飛機而已,還要熟悉與飛機有關的理論知識和機械原理,在真正駕機上天之前必須打下紮實的理論功底,為此安排了大量的理論課程,包括導航、通信、機械、氣象等,確保學員們掌握飛行和飛機維護各方面的知識。根據多個信息來源,彭薩科拉基地的理論教學知識層次相當於普通大學四年畢業的課程水平。

1942年在科爾普斯·克里斯蒂海航站受訓的航空學員在查看飛行日程表,黑板後方是一架正在維護的N3N初級 教練機

在進行地面理論學習的同時,航空學員也開始了為期三個月的初級飛行訓練,使用的機型是N3N或N2S初級教練機,它們均為雙翼飛機,因為採用醒目的黃色塗裝而獲得了「黃色危險」的綽號,也帶有學員被面臨淘汰危險的含義。航空學員將在N3N上學習基礎飛行動作,包括起飛、降落、轉向、盤旋等等。當學員訓練飛行時間累積達到20小時、40小時和60小時,將迎來「考核點」,根據教官的要求完成飛行動作,以檢驗學員的飛行技能水平,只有讓教官滿意才能繼續下一步的訓練,否則只能花費更多的時間練習之前的動作直到通過考核,而這種定時考核是否合格很大程度上依據教官的主觀判斷。如果學員順利地通過所有考核,結束初級飛行訓練,他將積累90~100小時的飛行時間。

1936年,3架來自彭薩科拉海航站的N2S初級教練機在進行編隊飛行。

中級訓練階段:在通過初級訓練階段的各項考核後,航空學員將進入為期四個月的中級訓練階段,這也是他們成為海軍飛行員和海航軍官最為關鍵的一個階段。在中級訓練階段,地面教學的理論層次更高更難,包括高級航空理論和無線電通訊技術等,而飛行訓練的強度也進一步增大,並開始學習編隊飛行、特技飛行和儀表飛行。除彭薩科拉海航站外,德克薩斯州的科爾普斯·克里斯蒂海航站也承擔了中級訓練的任務。

1942年7月,在科爾普斯·克里斯蒂海航站的停機坪上整齊排列的「德克薩斯人」教練機。

在中級飛行訓練的最初四周內,學員們將駕駛SNV「勇敢」中級教練機,熟悉單翼飛機的操縱特性,作為從雙翼機改飛單翼機的過渡,同時練習編隊飛行和分隊機動戰術,之後學員們將在俗稱「黑箱」的飛行模擬器上學習儀表飛行。在完成中級飛行訓練的基礎階段後,學員們將轉入進階訓練,駕駛的機型改為動力更強勁的北美SNJ「德克薩斯人」教練機或寇蒂斯SNC教練機,訓練內容包括航母著艦、航空炮術、高級導航術和基礎空戰戰術等。中級飛行訓練要求的個人飛行時間為160小時。

由北美公司生產的SNJ「德克薩斯人」是美國海軍在二戰時期的主力教練機之一。

在中級訓練階段,航空學員們將面臨影響職業走向的重要問題,那就是需要考慮未來將選擇駕駛何種飛機,比如水上飛機、多引擎飛機或是 艦載機,這些機種也對應了海軍飛行員的三個主要崗位類型:巡邏機部隊、大型水面戰艦的水上偵察機部隊和航空母艦艦載機部隊。顯而易見,大多數學員都希望加入航母艦載機部隊,而最終的選擇要結合教官的評估和學員的個人意願綜合考慮才能確定,只有訓練成績最優秀的學員才能夠獲得接受艦載機高級訓練的資格。

美國海軍飛行員的金色飛翼徽章。

在完成中級訓練階段的所有科目,且考核成績合格後,航空學員們將迎來訓練過程中最激動人心的時刻,被授予飛行員徽章,正式獲得海軍飛行員的資格,同時被授予海軍少尉或陸戰隊少尉軍銜,而薪資也隨之提升到245美元/月,其飛行時間將達到約300小時。

高級訓練階段:佩戴金色飛翼徽章並不意味飛行訓練的結束,在真正進入前線部隊服役之前,新晉海軍飛行員們還要接受進一步的高級訓練,以掌握現役一線作戰飛機的操縱以及更複雜的飛行技術和戰鬥技能。高級訓練階段也被稱為作戰訓練階段,對於航母艦載機飛行員而言,這一階段的訓練會進一步確定他們的分配方向,即戰鬥機、俯衝轟炸機或魚雷轟炸機中的某一種。作戰訓練不限於彭薩科拉海航站,也可轉往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的奧帕-洛卡海航站進行,為期在2~3個月之間。值得一提的是,在戰時很多負責高級飛行訓練的教官是從前線調回的具備實戰經驗的資深飛行員,這無疑有利於提高訓練質量,也讓訓練更加貼近實戰。

完成空中射擊訓練的航空學員們在布制靶標上查找彈孔,以確定成績。

1944年在美國內地某訓練基地,準備升空的F4U「海盜」戰鬥機,當時美國海軍訓練單位也裝備了相當數量的一線作戰飛機。

無論未來駕駛何種機型,航母起飛和著艦都是艦載機飛行員的基本功,這項訓練實際上從中級訓練階段就已進行,而在高級訓練階段得到大幅強化。艦上起降訓練首先在陸地機場上進行模擬訓練,在跑道上劃定與航母甲板尺寸相當的區域,讓飛行員們在限定區域內進行起降,在掌握要領並練習熟練後,再進行實際上艦訓練,將在某艘護航航母或位於五大湖地區的2艘訓練航母上實施,只有完成8次起降才能視為合格的艦載機飛行員。在完成所有高級訓練科目後,艦載機飛行員將根據訓練成績決定駕駛的機種,之後前往高級艦載機訓練大隊進行強化訓練,最後分配到某個作戰中隊,開赴戰場實際部署。

1945年航行於密西根湖的「紫貂」號訓練航母,在戰爭期間承擔了大量海軍飛行員的艦上起降訓練。

從最初進入飛行預備學校,到最後完成高級飛行訓練,美國海軍飛行員的培訓過程大約需要10~11個月,受訓人員在此期間將積累約600小時的飛行時間,其中約200小時是在一線作戰機型上獲得的。在飛行訓練的各個階段未能通過考核的飛行員需要更多的飛行以提高能力,並有一次補考的機會,如果仍不能通過將被淘汰,整個訓練流程的平均淘汰率約為30%,而被淘汰的學員仍可以轉入其他海軍部隊服役,或作為預備役軍官在戰時徵召。在太平洋戰爭期間,上述飛行員訓練流程會有某些細節調整,但大體模式基本保持不變。

高效運轉的訓練體系

在1939年9月二戰爆發前後,美國海軍修改了V-5計劃並調整了訓練大綱,此後飛行員招募訓練體系便開始高效運轉起來,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導致美國參戰前的兩年多時間裡,為美國海軍培訓了大批飛行員,從而確保了太平洋戰爭初期美國海軍航空兵的有效作戰能力。以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中參戰的三個艦載戰鬥機中隊為例,戰鬥機飛行員中有62%是在1940年到1941年間完成訓練的新手,平均飛行時間在300~600小時,只有22%的飛行員在1940年之前得到任命,其中最資深的老手擁有3500小時的飛行經驗。

1942年8月,一位在科爾普斯·克里斯蒂海航站受訓的航空學員準備登機參加飛行訓練。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海軍部長諾克斯立即批准了一項擴大海軍飛行員訓練規模的計劃,並確定了每年培訓20000名飛行員的目標。隨著美國的雄厚國力被充分動員起來,海軍飛行員的培訓大幅加速,在1942年通過V-5計劃完成訓練的飛行員數量就達到10869人,幾乎相當於過去8年該計劃培訓人數的兩倍,在1943年有20842名飛行員畢業,達到了戰爭之初設定的目標。在戰爭局勢得到扭轉後,美軍預見到戰爭的結束,從1944年開始逐漸降低培訓目標,從1944年到1946年依次為20500名、15000名和10000名。1944年結訓的飛行員數量達到戰爭期間的頂峰,為21067名,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又有8880名飛行員順利畢業。綜上所述,在1942年到1945年間,僅V-5計劃就為美國海軍培訓了61658名飛行員,加上其他渠道選拔的飛行員,總人數超過65000名,是同期日本海軍培養飛行員數量的2.5倍以上,差距可謂懸殊,因此日美海軍航空兵之間的較量實際上在訓練場上就已經決出了勝負。

占地面積廣闊的科爾普斯·克里斯蒂海航站,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軍航空訓練基地。

美國海軍飛行員培訓體系的成功運作是以美國強大的人力物力資源為後盾的。在物質保障方面,在戰爭期間,美國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海軍航空訓練設施,以德克薩斯州的科爾普斯·克里斯蒂海航站為例,占地面積達81平方公里,擁有各類建築設施997座,在戰爭期間培訓了35000名飛行員;高度發達且充分動員的美國航空工業以極高的效率批量製造各型飛機,在滿足前線作戰需要的同時,也能夠為後方訓練單位提供充足的飛機,以1944年為例,美國海軍航空訓練司令部擁有的飛機數量高達9652架,其中包括相當數量的一線作戰機型;在基地設施和訓練飛機之外,海航訓練單位還能獲得幾乎毫無限制的燃料供給,確保大量飛行訓練的進行。所有這些都保障了美國海軍為數以萬計的受訓人員提供高標準的訓練條件。上述物資條件是日本海軍難以企及的,尤其到戰爭後期日本海軍因為燃料匱乏而大量減少甚至中止飛行訓練。

1944年美國海軍某基地內的N2S初級教練機。

在人力資源方面,美國海軍慣於將具備實戰經歷的飛行員調往後方擔任教官,充實了訓練部隊的師資力量,並使他們的寶貴經驗在訓練階段就能讓後輩飛行員們受益。此外,在飛行員選拔方面,美國海軍擁有大量高素質的備選兵源,大多數受訓飛行員都擁有大學學歷,具有較高的知識層次和良好的文化基礎,有利於掌握複雜的航空原理和飛行技術,因此能夠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緊張的訓練,成為合格的海軍飛行員,而這得益於戰前美國高等教育較高的普及率。與之相對,日本海軍航空兵在戰前培養的熟練飛行員在戰爭初期消耗殆盡,到戰爭中期後方就十分缺乏有經驗的飛行教官。日本海軍最主要的飛行員訓練體系是預科練制度,其招募對象是具備中學學歷的青少年,就文化素質而言與美國同行相差甚多。儘管日本海軍也有招收高校學生的預備學生制度,但數量也遠不及美國。總而言之,二戰時期日美海軍在飛行員訓練上的差距也正是兩國國力差距的鮮明體現。(續完)

1942年6月,台南海軍航空隊的飛行員在拉包爾的合影,其中不乏西澤廣義、太田敏夫、 坂井三郎等著名王牌,然而這些戰前精英一旦拼光,就後繼乏人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OBwWncB9wjdwRpvw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