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時,曾一有人制定「奇襲日本本土計劃」,為何沒有實施?

2019-10-27   關河南望

作者:漢宣團隊(康康)無授權禁止轉載

公元1894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役清政府損失慘重,不僅北洋水師在黃海戰役中全軍覆沒,還與日本簽下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大清被迫割地賠款。

其實早在甲午戰爭之前,就有一人曾上書慈禧太后,要求購買歐洲先進艦船和魚雷快艇,然後以保護商隊名義奇襲日本本土。

此人名叫宋育仁,曾是清末維新變法的重要人物,也是「君主立憲制」的堅決支持者。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之前,他只是清朝駐歐洲公使龔朝媛小小的助手。但是時年37歲的他當時已遊歷歐洲,親眼見識了西方列強的發展理念,思想上受到很大衝擊。後來清朝公使龔朝媛回國,留下宋育仁一人在倫敦。雖然身在異國,卻一直關注著國家狀況,後來得知中日雙方戰雲密布。當時清朝一些「主戰」的大臣們還很興奮,開戰熱情分外高漲,但是遠在千里的宋育仁,發出了冷靜之聲:「倭兵少財乏,持久足以困之。」

但是那個時候的清王朝,怎麼會聽進去宋育仁的這句話,於是沒有戰前準備,更無靠譜戰略規劃的清王朝莽然開戰。於是大清陸軍一潰千里,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整個朝鮮半島都幾乎丟光。這個時候那些戰前興奮喊打的大臣們,早就轉臉變成了「甩鍋俠」,而遠在異國的宋育仁這個時候卻提出來了一個瘋狂的念頭,奇襲日本本土!

是不是覺得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手裡一個兵都沒有,卻提出這種想法是瘋了不成?其實,提出這天建議的宋育仁,腦筋清楚的很。不僅如此,當時的使館參議楊宜治和翻譯王豐鎬也是這項計劃的堅決擁護者,這些千里之外卻時刻擔憂著國家危亡的青年外交官們,還制定了一個詳細的作戰計劃。

他們的戰略計劃是這樣的:向歐洲購買一些先進軍備物資,但是直接向英美列強購買肯定是不可能的,他們表面保持中立,但是實際暗助日本。但是只要能通過智利、阿根廷這些國家,加價買到15艘軍艦,再招募2000多名澳大利亞水兵,然後打著商隊的名義,直接從菲律賓登錄日本東京長崎。而且,對於這個計劃,宋育仁很有信心,澳大利亞雖然也是英國屬地,但是他們很在乎商業利益,只要你能拿出足夠的銀兩,絕對可以在那裡拉起一支隊伍!

當然這個計劃想要成功,還有兩個條件必須要有,第一就是你要在朝中有人,這樣才好辦事,第二就是要有足夠的銀兩。宋育仁也並不是空想,他早就和朝中大臣張之洞取得聯繫,並得到了他的鼎力相助;然後又和康敵克特銀行進行了密談,成功抓住了他們想要在華急於謀利的心理,達成了借款300萬英鎊的協議;由前北洋水師提督領軍的「奇襲部隊」也組建完成,整個隊伍「炮械畢集」。眼看著就要摩拳擦掌,準備登陸日本大幹一場。

但是,就是這麼不巧,盼著為國建功的宋育仁,沒有等到國家支持的消息,卻等來了清王朝的一紙詔書,上面冷冷的寫著:妄生事端!然後,這隻由宋育仁辛苦組建的「奇襲部隊」還沒有開戰,就被全數解散了。後來,宋育仁也被召回,再然後,中國簽訂《馬關條約》,大清朝再次喪權辱國。

為什麼好好的計劃突然會被叫停呢?其實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宋育仁的上司龔朝媛這個時候已經返職回國,龔照瑗查知此事後,遂以妄為生事電告清廷,向清王朝告了黒狀。當時急於求和的慈禧太后和李鴻章,一聽到這個消息就急紅了眼,這把才「奇襲計劃」粗暴打斷。或許清王朝覺得,這能拿錢就能解決的事情,為什麼要搞那麼多麻煩呢?

後來,壯志未酬的宋育仁,把這件事寫進了他的《借籌記》里,字裡行間,滿滿的都是他「撫贗私泣,望洋而嘆」的悲憤心理,這件事也著實讓他傷心很久,也叫多少後人讀之後連呼可惜。如果當時慈禧太后真的答應了宋育仁的奇襲計劃,不知道這段歷史會不會就此改寫?

歡迎閱讀漢宣原創,大家有什麼想共同討論的,請在下方留言或加入我們的圈子,分享閱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