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對外擴張對國家造成了什麼影響,與安祿山叛亂又有何聯繫?

2019-10-28   關河南望

作者:漢宣團隊(小明同學)無授權禁止轉載

唐朝的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有很多人不太理解,唐朝剛剛經歷了開元盛世,按理說應該正處於國力強盛時期,為何還會突然爆發叛亂呢?這是因為唐玄宗熱衷於對外擴張,之後引起了一系列不良後果,最終這些不利因素集中爆發,就導致了安祿山的起兵叛亂。這次,本文就從唐朝的對外擴張和制定的一系列國家政策,來給大家講述一下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

第一、唐朝府兵制改為募兵制

首先來看一下府兵制和募兵制的區別,唐朝前期實行的是府兵制,這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府兵在非戰爭時期就是耕種土地的農民,在農閒的時候參加軍事訓練,在戰爭時期就要隨軍出征打仗。府兵參與戰鬥的武器和馬匹都要自備的,但是他們可以參與戰利品的分配。

這項軍事制度在唐玄宗時期被廢除了,這是為什麼呢?這就要說到唐朝的對外擴張。唐朝從建國之後到唐玄宗時期,一直都在對外擴張,最遠處已經打到了草原和西域,因為戰場距離越來越遠,作戰時間也高於以往,府兵出征的成本就大大增加,再加上唐玄宗時期土地兼并嚴重,很多府兵的土地被富人所買走,沒有了土地,府兵也失去了重要的經濟支柱,在戰爭時期府兵逃散的情況日漸增多。

後來當時的宰相李林甫就向唐玄宗上奏摺,說軍府已經徵調不到府兵了,不如就把府兵制停掉。玄宗同意了這個建議,之後取而代之的就是募兵制。

募兵制就是招募職業軍人,政府招募老百姓當兵打仗,國家按時給發放軍餉,軍人也不用務農,就是長期當兵。募兵制的好處就職業軍隊戰鬥力強,而且募兵制的士兵不需要種地,不用土地做依託,可以長期駐守在邊疆,這就更便於唐朝的對外擴張。

但是募兵制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容易導致軍閥的出現。因為募兵制都是職業軍人,他們與將領朝夕相處,對將領的忠誠度甚至要超過中央政府,時間一長,軍閥就容易出現了。

第二、募兵制導致藩鎮的出現

士兵們長期駐守在邊疆,衣食住行是肯定要考慮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唐玄宗就專門在邊境劃出一些地區,供軍隊士兵和他們的家屬居住,這些地區就是唐朝的「藩鎮」,而藩鎮的統帥就被稱為「節度使」。

唐朝的藩鎮不僅僅是駐守邊境,他們甚至還擁有自行掌管地方財政的權利。因為募兵制是要定期給士兵發軍餉的,但是因為當時金融技術比較落後。如果朝廷先把錢收上來,再給藩鎮發軍餉,這樣一來一回,效率太低,還很麻煩。所以,唐玄宗就直接讓藩鎮自行管理地方財政,就是自己收錢自己花。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提高了效率,藩鎮不用再擔心軍餉發放的問題了。但這樣做的弊端也很嚴重,就是藩鎮既有兵,又有錢,如果管理不好,就很容易出現藩鎮割據。

第三、河北胡化,促成安祿山的崛起

我們都知道,安祿山並非漢人,而是粟特人,但卻在唐玄宗時期擔任了藩鎮節度使,唐朝政府為何會用少數民族人當節度使呢?這就是因為當時的「河北胡化」,河北地區本來是以漢人為主的,但是在唐玄宗開元年間,東突厥滅亡,當時很多突厥人和依附突厥的部族都向唐朝投降了。唐玄宗對他們實行了懷柔政策,把這些少數民族的人就安置在了河北地區,這一地區也成了這些游牧民族的定居地。

安祿山

河北複雜的民族形式,如果派去個漢人節度使去管理,既不了解當地民情,可能連少數民族的語言都不懂,那管理起來就相當麻煩。在這種背景下,從當地少數民族中直接挑選節度使,是最合適的選擇,安祿山因自己的少數民族身份,加上有一定個人能力和手段,後來就順利升為了平盧節度使,平盧的核心區域就是安祿山的故鄉營州。

第四、宰相李林甫在朝中的利益鬥爭,推動了安祿山的坐大

在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安祿山已經是平盧、范陽和河東三個藩鎮的節度使了。如果他僅僅還是原來的平盧節度使,只有一個藩鎮,他肯定不幹叛亂。但他手握三個藩鎮的兵力之後,就有了造反的底氣。安祿山為何能身兼三個藩鎮的節度使,這其中都要歸功於一個人,就是玄宗時期的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影視劇照)

唐朝有一個制度叫「出將入相」,就是文官可以去擔任武將,立下軍功成為高級將領,武將也可以憑軍功入朝當宰相。唐玄宗熱衷於對外擴張,所以將領能立軍功的機會有很多。李林甫擔心如果有人軍功特別大,會影響到他的宰相位置。

所以李林甫就向唐玄宗建議,應該多用寒門出身的人和胡人但任武將,他的解釋是這類人沒有政治背景,不會內外勾結,而且胡人作戰勇猛,能打勝仗。唐玄宗採納了李林甫的建議,用了許多胡人作為武將,比較有名的有高句麗人高仙芝,突厥人哥舒翰。

但李林甫提這個建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寒門子弟沒什麼背景,也沒有什麼競爭力,而且不會牽扯很多利益集團,胡人文化水平又低,不太可能當宰相,軍隊內部關係也會簡單得多。所以,李林甫的建議一是為自己的仕途考慮,二是為了限制士族勢力的發展壯大。

李林甫雖然很有手段,但他也造成一個嚴重的後果,就是重用安祿山,讓安祿山進一步坐大了。原來安祿山只是一個藩鎮的節度使,後來就發展成為了控制三個藩鎮的地方軍閥。

第五、軍隊兵力外重內輕

在唐玄宗後期,骨架邊境地區的軍隊兵力達到了49萬人,而朝廷中央軍隊只有13萬左右。在安史之亂爆發前期,安祿山手握18萬久經沙場的士兵,而唐朝中央政府僅僅只有不足8萬的士兵。為何會有如此懸殊的差距呢?這就要說到接替李林甫宰相職位的楊國忠了。

第六、奸相楊國忠是安史之亂爆發的導火索

李林甫去世以後,楊國忠接任宰相之位。但他的上任卻讓大唐中央僅有了13多萬軍隊又敗掉了一半,因為楊國忠知道唐玄宗熱衷擴張,推崇軍功,但是自己自己不學無術,品行也很差,導致朝中很多人都對他有意見。所以他就想如果自己有了戰功,不就能站穩腳跟了。

楊國忠分析了一下唐朝的對外形勢,覺得北方的游牧民族太兇悍,不好打,挑來挑去,選擇了位於今天雲南地區的南詔,楊國忠覺得這是個軟柿子,可以打。定了目標之後,他就派人在長安、洛陽、河南、河北一帶募兵。但是老百姓一聽要去雲南打戰,都不願意去,於是楊國忠就下令強行抓壯丁徵兵,搞得老百姓怨聲載道。

更嚴重的是,楊國忠這次攻打南詔,本來信心滿滿,不料卻被南詔打得大敗而歸,七萬大軍全軍覆沒,這次的大敗,嚴重透支了唐朝的國力,也使朝廷威信掃地。

就在唐朝被楊國忠搞得元氣大傷之時,這個奸相又與安祿山起了矛盾。唐玄宗原本想恢復出將入相,把安祿山召回朝中做宰相,以內安祿山軍功不錯,並且身兼三鎮節度使,手下還有18萬軍隊。但是唐玄宗這個想法被楊國忠勸阻了,最後就收回了成命。

而且楊國忠還對唐玄宗說安祿山想造反,之後他還把安祿山在長安的府邸給抄了,這下兩人的關係就不共戴天了。安祿山當時面臨的情況就是自己手上兵力比朝廷還多,朝廷還剛剛經歷了大敗,威信掃地,同時自己晉升宰相的機會也沒有了,政敵楊國忠還步步緊逼,時刻都想除掉自己。

思前想後,權衡利弊,於是就在楊國忠兵敗南詔以後的第二年,安祿山打出「奉旨討伐逆賊楊國忠」的旗號,發動了叛亂,於是安史之亂爆發。

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有很多,經濟矛盾、階級矛盾、內部矛盾,還有游牧民族問題和唐玄宗後期自身的享樂主義等,都是促成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但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唐朝的對外擴張政策,然後導致了這一系列矛盾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