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心理實驗,設計巧妙,耐人尋味,發人深思。這些實驗,有些因為突破倫理而備受詬病,僅僅做了一次,就再也無人敢重複試驗。
透過這些實驗的結果,我們能感悟到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揭開人性神秘的面紗。
這些實驗,不僅教育工作者應該熟知,家長、領導、員工等各種社會角色,也都應有所了解。
· 01 ·
傷痕實驗
美國科研人員進行過一項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名曰「傷痕實驗」。
他們向參與其中的志願者宣稱,該實驗旨在觀察人們對身體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應,尤其是面部有傷痕的人。
每位志願者都被安排在沒有鏡子的小房間裡,由好萊塢的專業化妝師在其左臉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觸目驚心的傷痕。志願者被允許用一面小鏡子查看化妝的效果,接著鏡子被拿走。
關鍵的是最後一步,化妝師表示需要在傷痕表面再塗一層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實際上,化妝師用紙巾偷偷抹掉了化妝的痕跡。
對此毫不知情的志願者,被派往各醫院的候診室,他們的任務就是觀察人們對其面部傷痕的反應。
規定的時間到了,返回的志願者竟無一例外地敘述了相同的感受:人們對他們比以往粗魯無理、不友好,而且總是盯著他們的臉看!
可實際上,他們的臉上與往常並無二致;他們之所以得出那樣的結論,其實是錯誤的自我認知影響了他們的判斷。
這真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實驗。原來,一個人內心怎樣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樣的眼光。
同時,這個實驗也從一個側面驗證了一句西方格言:「別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
不是嗎?
一個從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
一個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視的眼光;
一個和善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友好的眼光;
一個叛逆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挑惕的眼光
……
可以說,有什麼樣的內心世界,你就感受到什麼樣的外界眼光。
如此看來,一個人若是長期抱怨自己的處境冷漠、不公、缺少陽光,那就說明,真正出問題的,正是他自己的內心世界,是他對自我的認知出了偏差。
這個時候,需要改變的,正是自己的內心;而內心的世界一旦改善,身外的處境必然隨之好轉。
畢竟,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別人看你的眼光。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 02 ·
羅森塔爾實驗
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通過實驗,研究了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對學生成績的影響。
他在實驗中發現的羅森塔爾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不僅影響了人們的教育觀念,而且對人們的其他社會性行為都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實驗並不複雜:他來到一所鄉村小學,給各年級的學生做語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測驗,測完之後,他沒有看測驗結果,而是隨機地選出20%的學生,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些孩子很有潛力,將來可能比其他學生更有出息。
8個月後,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所學校。奇蹟出現了,他隨機指定的那20%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提高。
為什麼呢?
是老師的期望起了關鍵作用。
老師們相信專家的結論,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確有前途,於是對他們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熱情,更加信任、鼓勵他們,反過來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強,因而比其他的80%進步得更快。羅森塔爾把這種期望產生的效應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一位雕刻師,他耗盡心血雕刻了一位美麗的姑娘,並傾注了全部的愛給她。上帝被雕刻師的真誠打動了,使姑娘的雕像獲得了生命。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你對他人的期望會間接地產生多麼巨大的效果。
我們以積極的態度期望別人,別人可能就會朝著積極的方向改進;相反,我們對他人的偏見也能產生消極的結果,尤其對那些缺乏自知和自控能力的未成年人。
· 03 ·
忍耐力實驗
發展心理學裡有一個經典實驗。實驗人員給一些4歲小孩子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孩子們可以吃糖,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20分鐘,則能吃兩顆。
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卻能等待對他們來說是無盡期的20分鐘,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們閉上眼睛不看糖,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唱歌,有的甚至睡著了,他們終於吃到了兩顆糖。
這個實驗用於分析孩子承受延遲滿足的能力,延遲滿足——是能夠等待自己需要的東西的到來,而不是想到什麼就要什麼,這是一個很通俗的解釋。
這個實驗後來一直繼續了下去,那些在他們幾歲時就能等待吃兩顆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仍能等待,而不急於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顆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更容易有固執、優柔寡斷和壓抑等個性表現。
當這些孩子長到上中學時,就會表現出某些明顯的差異。
對這些孩子的父母及教師的一次調查表明,那些在4歲時能以堅忍換得第二顆軟糖的孩子,常成為適應性較強、冒險精神較強、比較受人喜歡、比較自信、比較獨立的少年;而那些在早年已經不起軟糖誘惑的孩子則更可能成為孤僻、易受挫、固執的少年,他們往往屈從於壓力並逃避挑戰。
對這些孩子分兩級進行學術能力傾向測試的結果表明,那些在軟糖實驗中堅持時間較長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高達210分。
十幾年以後,研究人員再考察當年那些孩子現在的表現,發現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的軟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他們的學習成績要相對好一些。
在後來的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發現有耐心的孩子在事業上的表現也較為出色。
· 04 ·
監獄角色實驗
著名心理學家津巴多曾經做過一個備受爭議的實驗,雖然最後被迫停止,但這個實驗本身卻發人深思。
實驗是這樣做的:津巴多招收了21位本科生作為志願者,讓他們體驗監獄生活,在實驗中,這些人扮演看守或犯人,而在此之前,這21個人都經過了性格測試,被評定為情緒穩定、成熟守法的人。
通過扔硬幣的方式,10個人被派去當囚犯,11個人做看守,共進行兩周實驗。
「犯人」們在一個星期天的早晨被「逮捕」了,戴上手銬,在警局登記名冊,然後被帶入「監獄」。
一切模擬得和真實情況無異,「看守」們還制定了一些規則:「犯人」在進餐、休息和熄燈後必須保持沉默;他們必須按時就餐;彼此之間稱呼號碼,要管「看守」叫「長官」等等,觸犯任何一項條例都將遭到懲罰。
這本來就是一場遊戲,但出人意料的是,「看守」和「囚犯」很快變得像現實中的一樣。
「看守」們認為「囚犯」都是危險的,對他們態度嚴厲;而「犯人」也把「看守」看成施虐狂,暗地裡心存反抗,在幾天之後,「犯人」們當真組織了一次反叛活動,但被「看守」們殘酷地壓制了。
自此,「看守」們又制定了更多的規則來約束「犯人」,甚至想方設法折磨他們。
在實驗進行到中途的時候,大多數人表現出頭腦混亂,不管是「犯人」還是「看守」。
有一位「看守」在實驗前是一個和干主義者,不喜歡攻擊別人,但在實驗的第5天,他竟然開始肆意處罰「犯人」,只因他討厭這個人。
他在日記中坦率地寫道:「囚犯(416)不吃這種香腸,我決定強行讓他吃,我讓食物從他臉上流下來……我為逼迫他吃東西而感到內疚,但是,他不聽話會讓我更加惱火。」
到實驗的第5天,實驗者不得不宣布實驗結束,以保護所有人。
這個實驗讓人們大吃一驚,這些十分正常的年輕人竟會如此輕易地被激發起施虐行為,它表明,正常的、健康的、受過教育的年輕人在「監獄環境」的團體壓力下能夠迅速地發生轉變,這也能解釋人們在某些環境中為什麼會有一些反常的過激行為。
這個未進行完的心理實驗後來被法律禁止了,原因是它太不人道,但同時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的另一面。
環境總是能夠對人產生不可思議、潛移默化的改變,請重視身邊的環境,如果您想得到幸福與成功的話。
當環境不盡如人意時,如果能夠改變它當然很好,但如果無法改變,那麼最好退避三舍。
· 05 ·
獨木橋實驗
一位心理學家想知道人的心態對行為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於是他苦思冥想,決心做一個獨具匠心的實驗。
首先,他讓10個人跟隨自己穿過一間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導下,這10個人全部順利穿過,然後,心理學家輕輕地打開房內的一盞燈。
在昏黃的燈光下,這些人看清了房內的一切,全都驚出一身冷汗——這間房子裡有一個大水池,裡面有十幾條大鱷魚,水池上方搭著一座窄窄的小木橋,沒想到剛才他們正是從獨木橋上走過去的!
心理學家此時問:「現在,你們當中還有誰願意再次穿過這間房子呢?」沉默一片,過了好一會兒,有三個膽大的站了出來。其中一個小心翼翼地走了過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許多;另一個顫巍巍地踏上小木橋,走到一半時,竟然趴在小橋上,爬了過去:第三個剛走幾步就一下子趴下了,再也不敢向前移動半步。
屋內有十盞燈,心理學家又打開其餘的九盞。頓時亮如白晝。這時,人們方才看見小木橋下方裝有一張安全網,只是由於網線的顏色極淺,所以他們剛才根本沒有看見。
「現在,誰願意通過這座小木橋呢?」心理學家問道。這次有五個人很快地站了出來。
「你們為何不願意呢?」心理學家問剩下的兩個人。
「這張安全網牢固嗎?」這兩個人異口同聲地反問。
在「不了解」的情況下,人不會知道恐懼是什麼。
然而,假如明白了自己身處於危機四伏的環境中,本來不成其為障礙的「獨木橋」,就足以讓大多數人望而卻步;即使明白地告訴人們安全網確實存在,仍然有少數人不願輕易冒險。
不去想,自然就不會感覺有危險,危險與感覺常相伴。
· 06 ·
目標實驗
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十分有趣的實驗:組織三組人,讓他們分別向10公里以外的三個村子進發。
第一組的人既不知道村莊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遠,只告訴他們跟著嚮導走就行了。
剛走出兩三公里,就開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時候,有人幾乎憤怒了,他們抱怨為什麼要走這麼遠,何時才能走到頭,有人甚至坐在路邊不願前進,越往後走,他們的情緒也就越低落。
第二組的人知道村莊的名字和路程,但路邊沒有里程碑,只能憑經驗來估計行程的時間和距離。
走到一半的時候,大多數人想知道已經走了多遠,比較有經驗的人說;「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於是,大家又簇擁著繼續向前走。當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的時候,人們情緒開始低落,覺得疲憊不堪,而路程似乎還很長。此時有人說:「快到了!」大家重新振作起來,從而加快了行進步伐。
第三組的人不僅知道村莊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公里處就有一塊里程碑,人們邊走邊看里程碑,每縮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陣的歡樂,行進中他們用歌聲和笑聲來消除疲勞,情緒一直很高漲,所以很快就到達終點。
心理學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當人們的行動有了明確目標的時候,並能把自己的行動與目標不斷地加以對照,進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進速度和與目標之間的距離,人們行動的動機就會得到維持和加強,就能夠自覺地克服一切困難,努力實現目標。
德川家康說得好:「人的一生就好比挑著重擔走遠路,不能急。」
走長路的秘訣其實就是一步一個腳印,有條不紊地前行,如果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布滿荊棘、充滿坎坷,那麼不妨將理想分割成小段的目標,這樣做就能夠預防半途而廢。
來源:幸福密碼學,原文未標註作者,文章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l7itHEBfwtFQPkdrK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