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擠吵鬧的公交地鐵上,一首音樂就能讓你「與世隔絕」;陷入困境和躊躇不展時,一首音樂就能讓你「獲得慰藉」……
音樂,這個神奇又無形的朋友存在於你每日的生活中,但你真的認識「他」嗎?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音樂中蘊藏的7個心理學知識。
01 莫扎特效應
死亡意味著什麼?
死亡就是再也聽不到莫扎特的音樂了。
——愛因斯坦
莫扎特效應是音樂領域中最流行的概念之一,由加州大學的戈登·肖( Gordon Shaw) 在1993年提出,簡而言之就是聽古典音樂讓你更「聰明」,可以增強大腦活力,讓思維更加敏捷,運動更為有效。
戈登·肖的團隊對36名心理學專業學生進行了一項測驗:在聽完莫扎特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後馬上進行空間推理,結果發現大學生們的空間推理能力普遍有了明顯的提升,IQ測試成績也提高了8-9分,他們將這種現象稱作"莫扎特效應"。
莫扎特的作品大多純凈、明亮、節奏穩定,符合人體內部特有的生理規律。科學表明,20至30秒的重複頻率對大腦影響最為明顯,因為中樞神經的許多功能也是以30秒左右的頻率運行,在音樂分析中很巧合地發現,莫扎特的音樂韻律差不多每30秒達到高峰。這種特徵能夠激發歡快、愉悅等正性情緒,這種正性情緒反過來又能促進認知加工水平的提高。
需注意的是,「莫扎特效應」 的音樂不是單指莫扎特的音樂,而是泛指與莫扎特的音樂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曲式結構的音樂類型。
02 音樂可以幫助修復腦損傷
和諧的音樂能安撫患者並治癒身心疾病。
——畢達哥拉斯
音樂療法最早興起於20世紀中期的美國,二戰時的軍人醫院中,醫生們發現為受傷的士兵播放音樂,可以降低傷口的感染率,與此同時,院內的死亡率大大降低。戰爭結束之後,音樂治療流傳至其他醫療部門,專業的音樂家和心理學家都參與了研究。
音樂療法主要分為被動療法以及主動療法,除了視頻中所說的腦損傷,亦可應用在早產兒、危重症、急慢性疼痛、免疫疾病、心血管系統、抑鬱、癲癇、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治療中。
現代生理學家發現了音樂之所以能調節人的情緒的原因,是因為人在聆聽緩慢平靜的古典音樂時,人體的各種節奏,例如心跳、腦電波、脈搏會趨向於和音樂的節奏同步同調,身體節奏就更能和這種音樂相適應、相平衡。如嬰兒在媽媽的催眠曲聲中甜蜜安詳地入睡、搬運工的勞動號子使緊張沉重的感覺減輕,這都是因為音樂直接影響了人類大腦的活動。
03 在夢中聽到音樂是十分罕見的
最高的技術基於人的大腦中。
——布索尼
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是靠耳朵來完成欣賞的,因此需要靈敏的耳朵才能捕捉和感受到夢中的音樂。夢中的音樂是在大腦中進行的一系列的音樂活動,與「內心聽覺」有異曲同工之妙。
內心聽覺主要指人體知覺在刺激作用下,感官產生的一種由意向到心理的過程,具有存儲、提取以及加工信息的作用。所謂的存儲就是以往在接觸音樂、感知音樂過程中在大腦中保留下來對音樂的信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提取就是在一定環境下,對大腦中存儲的音樂進行查找(做夢時聽到音樂);信息加工就是在提取出來或收集到的音樂信息,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塑造一個全新的音樂形象(夢醒之後回憶音樂)。
內心聽覺並非專業音樂家獨有,它是一種一般人經過系統基礎的音樂訓練也會擁有的特質。
04 音樂可以激活大腦
在科學的思維中,永遠存在著音樂的因素。
——愛因斯坦
西歐科學家始終深信古典音樂與現代科學有共通之處:大數學家拉格朗日求積分極值的變分法念頭在都靈-聖保羅教堂聆聽聖樂時而萌發;英國化學家紐蘭茲創造出「八音律」是受音階的啟示;物理學巨擘愛因斯坦不僅酷愛音樂而且有很深的小提琴造詣,他說:「在科學的思維中,永遠存在著音樂的因素,真正的科學和真正的音樂要求同樣的思維過程。我在科學上的成就,很多都是音樂啟發的。」
一個嚴密、完美的創造思維過程是人腦左右兩個半球相互協調配合的結果、音樂與科學的本身正是身腦同步運行的最佳境界。擁有嚴謹、邏輯性、合理等特點的有規則的鋸齒形、幾何形的抽象思維,與像流動變換的雲或輕快飄逸的曲線般的音樂形象思維,兩者之間有不可分割的有機聯繫且極具互補性。
05 音樂可以提高你的語言能力
Robert Desimone的PNAS實驗
美國科學院院士Robert Desimone聯合北京師範大學的研究者,邀請了一群4-5歲的幼兒園孩子,將他們隨機分成三組。第一組每周參加3次45分鐘的鋼琴課;第二組每周參加45分鐘的課外閱讀指導課;第三組是對照組,正常上課。
六個月後,孩子們參加了一項測試,以測量他們基於元音輔音或音調差異區分普通話的能力。因為普通話中的許多單詞在語調上有所不同,發現音素之間的差異是學習閱讀的重要部分。
結果發現:參加鋼琴課的孩子和那些有額外閱讀課的孩子都會更好地說出不同元音之間的差異;而參加鋼琴課的孩子比閱讀組中的孩子能更好地區分單詞中輔音。
在我們的大腦中,加工音樂和加工語言的腦區有一定的重疊,這都可能會使習得的音樂技能遷移到語言領域。
06 音樂品味可以體現你的性格
一個人的音樂品味透露了大量個人信息。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音樂品味很獨特,也正因如此,一個人的音樂品味可以透露出大量個人信息,包括性格、智商、政治傾向,甚至是經濟狀況。
研究者們在赫里歐-瓦特大學開展了一項對全世界超過三萬六千名的參與者進行了觀察:
如果你喜歡流行音樂,你可能會是個外向、誠實且傳統的人,但創造力相對較差,容易產生憂慮情緒;
如果你喜歡嘻哈音樂,通常有很強的自尊心,也會很外向;
如果你喜歡鄉村音樂,通常你是個很勤勉、外向的人,並擁有相對穩定的情緒;
如果你喜歡搖滾音樂,一般都有很強的創造力,但是通常內向,還可能有缺乏自尊心的困擾;
如果你喜歡獨立音樂,通常較為內向,但很聰明、很有創造力,被動、焦慮和缺乏自信心也是另外幾項常見的特徵;
如果你喜歡古典音樂,通常偏內向,但會更平和的對待自己和周圍的世界,富有創造力也有良好的自信。
07 音樂可以幫助自閉症兒童
音樂將自閉症兒童「斷掉的鏈條」重新連結起來。
音樂療法,可以幫助自閉症患者調整身體狀況,使中斷的"鏈條"重新連接起來,大大改進孤僻的生活狀態。這種療法能把孤僻的症狀縮小到很小的程度,它的原理在於通過刺激聽覺系統,達到刺激大腦的目的。
自閉症兒童最為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語言能力存在問題,輕度或者中度的自閉症兒童都會存在語言障礙。音樂活動,可以讓自閉症兒童來表達自己的語言,音樂活動也能夠讓自閉症兒童擴大語音的範圍,提高自己辨別聲音的能力,也是理解語言的一個主要內容。
自閉症兒童通過音樂治療,就能夠獲得正常的社會能力,在進行有組織的音樂活動中,可以為自閉症兒童獲得學習行為的一個環境刺激。對於大部分自閉症兒童來說,參與音樂治療本身是一種快樂的享受,一些不正確的行為在進行音樂治療後,也能夠逐漸的減少。
美國著名作曲家科普蘭問:「音樂有意義嗎?」
當然。海頓說:「藝術的真正意義在於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文章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