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9年我們分享的第214篇文章歡迎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boshanchaguan
關於吃茶、喝茶、飲茶還是在品茶的區別。
清代曹雪芹在《紅樓夢》第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中,作了很好的回答。
在這一節中,乃至性格愛好,選用不同的茶,進而因人、因茶不同,配置不同的茶器。
如此這般,泡出來的茶自然賞心悅目,怡情可口了。
為此,妙玉還藉機說了一句與飲茶有關的妙語,說飲茶是:「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驢了」。
「吃茶」
在華東一帶盛產品質好的茶葉,所以華東地區的人們喝茶時,不小心把茶葉喝到嘴裡,是不會吐出來的,而是把茶葉嚼碎,吞入腹中。
吃茶一義由此而來。
我國古代的南宋講究吃茶,冬天賣的七寶擂茶,據說是用花生、芝麻、核桃、姜、杏仁、龍眼、香菜和茶擂碎煮成茶粥單賣。
這般吃法,操作起來好比搗年糕,吃者好比吃八寶粥,要緊的是吃,不是喝茶湯了。
宋人還喜歡弄些香料,把龍腦珍菜、菊花之類與茶在一道,茶香吃進花香,花香吃進茶香,吃進口裡,吃出了一股香氣,一種味道。
杭州人至今都要講「去梅家塢吃茶去!」偶說「喝茶」,味道就變了。
偉大領袖毛澤東,他喜歡喝杭州龍井茶,飲茶習慣很特別。
他不僅飲茶水,還將杯中茶渣放進嘴裡咀嚼吃下去,總是吃得津津有味。
他的吃茶習慣,是青少年時期在家鄉農村養成的。
看日本人行茶道,便知抹茶是研成細末的,放入茶盞,注入沸水,茶湯濃如豆羹,小筅帚一攪,捲起千堆,待冷卻後,一吃而光。
「喝茶」
喝茶是為了滿足人的生理需要,補充人體水分的不足,其目的是為了解渴。
喝茶是採用大口暢飲快咽,如在田間勞動、車間操作、劇烈運動後,大口大口的急飲快咽,直到解渴為止。
因此,喝茶,對茶葉質量、茶具配置、茶水選擇,以及周圍環境並無多大要求,只要能達到飲茶的衛生標準就可以了。
例如北方的大碗茶,南方的涼茶,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為過路行人解渴消暑。
喝這種茶,除了要求清潔衛生之外,並無多大講究。
一桶水,幾個大碗,在人們口渴舌干之際,喝上一大碗,既可養神,又能止渴。
儘管這種飲茶方式,並無品茗雅趣,但它與當代生活節奏比較合拍,而且對茶的沖泡和飲茶方式,也沒有較高的要求,具有簡便實惠的特點,所以,一直受到人們的歡迎。
喝茶也是大家的普遍說法,待客的時候問一聲「要不要喝茶?」
更多的時候是一種解渴的目的,我們的選擇似乎很多,比如水、可樂、牛奶、甚至是酒。
「飲茶」
飲茶和喝茶是人們常說的兩個詞,但飲茶似乎比品茶更文藝一些,已經隱約有了品飲的感覺在裡面。
如果深究飲茶這一說法的根源,大部分認為是從神農開始的。
唐代陸羽所著《茶經》曰:「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其中,神農氏也就是上古三皇炎帝。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
古代傳說,有一次,神農氏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
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
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廣東和香港地區的人都喜歡去茶館飲早茶,飲早茶的風氣也最盛。
「品茶」
品茶重在精神,把品茶看做是一種藝術的欣賞,生活的享受。
品茶要在「品」字上下工夫,要細細體察,徐徐品嘗。通常兩三知己,圍桌而坐,以休閒心態去品茶。
通過觀形、察色、嘗味,從中獲得美感,達到精神升華。
品茶,並非為了補充生理需要,其主要目的在於意境,不在多少,隨意適口為止,「解渴」在品茶中已顯得無足輕重了。
品茶,茶要優質,器要精緻,水要美泉,周圍環境最好要有詩情畫意。
茶好、水靈、器精和恰到好處的烹茶火候,自然造就成了一杯好茶;加之,有一個幽雅的品茶環境,在這種情況下,茶已不再是單純的茶了,它已是綜合性的生活藝術了。
悅目的茶色,甘美的茶味,清新的茶香,精湛的茶具,再配以如詩如畫的環境,可謂一個完整的美學境界。
此文章為岩茶帝網絡整理髮布,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有任何問題直接留言或私信交流!
如何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武夷岩茶? 不忽悠,不做作,帝哥教你選茶!
喝茶不是一種盲目的喜好,你懂茶,茶也會自然的懂你。
歡迎關注公眾號——岩茶帝
了解岩茶帝 點擊下方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