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微博刷到一條特別有意思的內容,#上海保姆朋友圈鄙視鏈#。
看到標題,嘴裡剛喝的一口水差點沒笑噴出來。 程序猿、金融狗的鄙視鏈之前賞識過,沒想到現在連保姆的也出來了。
照顧狗的阿姨以氣場2米8的氣勢,成為眾阿姨公認的大佬。
最近又出來一條帶小孩阿姨的鄙視鏈,仔細一看,不對啊,帶小寶寶的阿姨晝夜不分的,不是應該更辛苦嗎? 你可就錯了。
聽說有一個阿姨陪小學生小孩做功課,結果入戲太深,高血壓都犯了。 因此帶小學生的由於工種帶有略微高危屬性,所以站在了鄙視鏈的底端。
突然回想起小學那回我媽輔導我的情景,這個說法確實並不誇張。 說到朋友圈鄙視鏈這個詞,最近還蠻火的,網絡新詞嘛……夠潮!
然而,它本質上販賣的是焦慮。
食物鏈頂端值得靠近,拿著高貴身份的人要被仰望……這踐踏的還是徘徊在迷茫底層的那一群。
朋友圈,本來就是悲涼的演繹之地。
再來一個鄙視鏈,瞬間,成了美麗而孤獨的成人獨唱台。
「我的朋友圈,不能暴露生活」
我有一個創業的朋友,前兩天約我吃飯。 平時工作忙已不是經常見面,最近他剛辭職創業後,那可就更忙了,生活更深居簡出了。
一直覺得他很開心,比較正能量的一個人。 那天吃飯沒想到他跟我大吐苦水,原來就在他辭職創業沒多久,他爸爸就被發現患了癌症。
因為公司也在剛拿了天使輪融資,準備拿下一輪融資的計劃。 他和他公司的運作又進入了「觀察期」,他的一舉一動都盡收投資人眼底。
除了要應付投資經理隨時上門巡視業務、財務狀況,連朋友圈的言論都要謹小慎微,畢竟相當於跟投資人們隔空彙報一下狀態啊。
- 表現太張揚,給人感覺不務正業。
- 啥都不透露,又顯得不會營銷自己,太自閉。
像老爸重病這種事,還要儘可能低調,不然投資方會認為他有隨時撤退回家給老爸治病的風險。
因此掌握好發朋友圈的頻率和內容,穩定地刷一下朋友圈狀態,顯得整個人的表現積極一些成為他的日常任務。
跟做公眾號的難度差不了多少。
但是那時候的他怎麼可能開心起來,朋友圈上表現極力表現出來的積極,背後都是壓力、隱忍化作的動力罷了。 強制自己不能把真實的生活狀態反應出來,都是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猜測引起別人的誤解。
每個人其實都像股市裡面的股票,朋友圈就是我們的PR。 稍有什麼風吹草動,好的壞的信息都會影響到股價行情。
難怪越來越多朋友跟我說,「我現在都不看朋友圈,誰會把壞事寫在上面?」 發朋友圈變成負擔。
什麼凌晨一點痛哭流涕的時刻,隔壁組小妖精晉升了,什麼買P2P掉到了坑裡,又和男朋友鬧翻了…… 這些親者痛、仇者快的事兒,誰敢在朋友圈吱一聲,哪怕露點兒蛛絲馬跡都不敢。
發個朋友圈,漸漸變得是一件讓人覺得疲憊的事情。
「朋友圈,就是賣廣告的地方」
最近跟我朋友聊天出現一個比較尷尬的事情。 她說她兒子最近剛剛做完手術了,很成功。
我嗔怪她:咱們這麼熟都不早點告訴我,讓我高興高興。 她一臉鄙夷:你沒看我發的朋友圈嗎?
突然,有種空氣瞬間冷卻下來的感覺。
不止是尷尬。更多是反思——我什麼時候開始再也不看朋友圈了?
很簡單,朋友圈裡面真實有用的信息太少。取而代之是,廣告,廣告,廣告。 而且這些發廣告的人發的朋友圈風格還出奇的類似。
一天至少發5條;
雷打不動出現在關鍵時間:上班、下班、早安、晚安
通常都是產品圖、個人精修圖,外加一段看上去就熱血沸騰的正能量雞湯
發出來都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還有一大堆職業化的「朋友圈打造師」,估計跟的師傅給的是同一套模板,每個字句、甚至每個表情包都一模一樣。
一開始的時候,我還是見一個拉黑一個。 後來,拉黑太累,乾脆放棄,乾脆不看不玩不點贊。
難怪最近我和一個年紀輕輕就賺錢買了一套公寓的95後聊天,她說,自己作為微商,已經不再在朋友圈賣廣告了。
What?微商都不在朋友圈賣廣告,那她靠什麼賣貨?
她施施然告訴我:我只會在朋友圈發一下做生意的所見所想,傳遞價值觀和產品效果,但是從來不發產品廣告。
有興趣的人自然會來問。
因此,她的拉黑率極低。
反而很多朋友因為圈的關係對她敬佩有加,經常主動在下面留言評論。 可見這年頭,最厲害的廣告,是讓別人感覺不到你在賣廣告。
朋友圈不再拼勤奮,而是拼觀點,拼智慧。 硬廣無效,拼軟廣。
畢竟,朋友圈還是個流量秀場。
「在朋友圈炫耀,就是羊入虎口」
我有一個性格特別張揚的朋友,她非常喜歡在朋友圈分享生活。
去香港奢侈品店斬獲一個新包包,發一個朋友圈分享下喜悅。
換了一台新奧迪,發一發。
一不開心買個珠寶首飾緩解一下心情,來,展示一下。
看她朋友圈就像看一個都市白富美的日記一樣。圖片還用美圖軟體修得閃閃發亮的。
最近她跟我吐槽說,有一個好久沒聯繫的同學約她吃飯,突然就跟她推銷房產,莫名其妙,好像自己是個如假包換的富婆。
我心裡暗暗地說:你的確是如假包換的富婆,如果光看你的朋友圈的話。
她似乎並沒有覺察到是自己朋友圈闖的禍,還在不斷絮絮叨叨:
「最近,毫無先兆就被拉進一些砍價群,賣貨群,甚至被拉進一個鑽石群。為什麼他們都認為我買得起鑽石呢?」
我默默回她:不為什麼,只因為你圈裡面的鑽石比較多吧。
話說,你也許不清楚,你的朋友圈動態可能被1000個銷售正在捕捉。 就拿我一個做保險銷售的老同事來說吧,她告訴我,每天要花至少一個小時的時間去研究自己的朋友圈。
整理新加朋友的資料、給別人點贊、給重點客戶發評論、總結每個潛在客戶的生活習慣,並且要編寫一個完整的客戶朋友圈總結報告。 窺圈的朋友無處不在。
老實說,現在我連加微信都覺得很有心理障礙。
就算加了微信,也第一時間關閉朋友圈。免得把自己是個富婆的身份給一不小心暴露了。 以前發朋友圈那是在分享生活,現在發朋友圈就是給銷售製造商機。 毫無保留地分享生活?
還把朋友圈看成原本它的名字「moment」? 呵呵,那就是給自己找麻煩。
寫在最後
蔡康永最近在一次訪談的時候被問到:你對那些不常發朋友圈的人有什麼要說的?
他回答:
我寧願相信,他們把大部分心力拿去對付真實的生活,我會恭喜他們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是啊,生活的重心,某種程度上只應該活給自己看。 大部分窺探你生活的人,只不過理性而克制地八卦著局外人的人生。 你又何必成全這一群局外人?
生活的重心,更應該放在現實的社會關係的維護上。 下次,如果有朋友跟我說,「你看,你沒看我朋友圈嗎?」 我應該會打從心底里回她一句,
「滾蛋吧,朋友圈……不如我們出來吃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