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盟軍最為頭疼的二戰德軍十大戰機,其中一款王牌必飛

2019-10-30     崎峻戰史


(溫馨提示:本文約4700字,配圖21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德國在一戰戰敗後,被迫接受屈辱苛刻的《凡爾賽和約》,其中規定德國不得建立空軍,不得研發、製造和擁有軍用飛機,甚至連民用飛機的性能都受到限制。然而,在1933年納粹黨上台後,德國逐步打破條約限制,重整軍備,不僅在1935年建立了空軍,還在短短几年間就躍居世界航空技術先進國行列,在戰前和戰爭時期研發了種類繁多、性能出眾的軍用飛機,其中不乏威震戰場的經典機型,更產生了諸多技術領先的科幻戰機,在二戰的天空中留下了無數璀璨絢爛的航跡。有外國網友列舉了二戰時期德國空軍最令對手感到頭疼的十大戰機。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排名不僅考慮到戰機的技術性能和實戰表現,也考慮了技術潛力和對德國空軍戰鬥力形成發揮的間接作用,所以某些機型可能會讓你吃驚哦!


NO.10 馬基MC 205「獵犬」戰鬥機

不是說德軍戰機嗎?怎麼一上來就是義大利貨?其實德國空軍中也有相當數量的外國飛機,比如有182架法制D 520戰鬥機被德軍用作高級教練機,約430架義大利SM 82轟炸機被德國空軍作為重型運輸機使用,更老舊的義大利雙翼戰鬥機CR 42也在德國空軍中充當過夜襲飛機的角色。大多數外國飛機是作為二線裝備使用,馬基MC 205卻是個例外,被德國空軍視為可以比肩Bf 109、Fw 190的空戰利器。



德國空軍裝備的馬基MC 205戰鬥機。

MC 205是義大利馬基公司MC 200系列戰鬥機的終極型號,也是二戰時期性能最佳的義大利戰鬥機之一。MC 205由著名的MC 202戰鬥機改進而成,採用特許生產的德國DB 605發動機,配合流暢優美的線形設計,獲得了非常出色的飛行性能,最大飛行速度達672公里/小時,2門20毫米機炮和2挺12.7毫米機槍的配置也使其攻擊力超過以往的義大利戰機,綜合性能不輸於P-51D「野馬」、「噴火」、Bf 109後期改型。MC 205曾在義大利飛行員手中取得過不俗戰績,只有少量該型戰機在1943年後進入德國空軍服役。如果德軍能夠獲得更多數量的MC 205,將書寫更加耀眼的作戰記錄。



這幅彩繪表現了MC 205與P-51展開空戰的場面。


NO.9 阿拉多Ar 96教練機

估計有讀者要拍磚了,這算什麼排名?連教練機都能上榜?稍安勿躁,且聽緣由。與Bf 109、Ju 87等著名戰機相比,Ar 96可以說籍籍無名,像所有教練機一樣容易被人遺忘,然而,這種飛機卻是德國空軍強大戰鬥力的重要來源之一。在Ar 96於1939年列裝之前,德國空軍只能用設計陳舊的雙翼教練機,比如Bu 131,或者過時的戰鬥機,比如He 51來訓練飛行員。這些飛機的性能已經跟不上潮流,難以讓飛行員獲得適應未來空戰的必要技能和直觀感受。



德國空軍Ar 96教練機雙機編隊。

德國空軍飛行訓練的落後局面最終因為Ar 96的服役而得到改觀。Ar 96採用全金屬機身和下單翼布局,具備封閉式座艙和可收放式起落架,飛行穩定可靠,機動性能優良,是當時最優秀的教練機,許多德軍超級空戰王牌都是在Ar 96上磨礪戰技,為未來的輝煌奠定基礎。在戰爭期間,Ar 96為德國空軍培養了數以萬計的飛行員,僅憑這一點它也有上榜的資格。德國在戰時生產了近3000架Ar 96,戰後法國和捷克繼續生產至20世紀50年代,也足見Ar 96的成功之處。



Ar 96的彩繪。Ar 96在服役後為德國空軍培養了數以萬計的飛行員,其中不乏頂尖王牌。


NO.8 亨克爾He 162「火蜥蜴」噴氣戰鬥機

德國空軍在窮途末路之際搞出來的應急產品也能占據一席之地?肯定有人認為筆者腦子短路了,非也,非也,「火蜥蜴」勝在理念。He 162源於1944年夏航空部提出的「國民戰鬥機」計劃,意在研發一款設計簡單、成本低廉、易於操縱的輕型戰鬥機,旨在讓希特勒青年團員等普通人在短期訓練後就能駕機升空,迎戰英美轟炸機。



納粹德國的「國民戰鬥機」He 162,屬於應急產品。

He 162從招標到首飛僅用了87天,但與戰爭末期那些腦洞大開的「黑科技」戰機不同,He 162的設計相當實用,機體線形柔美,座艙視野開闊,大量使用成熟部件,配以簡易儀表和彈射座椅,憑藉BMW 003噴氣引擎的充沛動力,可以達到839公里/小時的高速,機首下方配置2門20毫米機炮,其製造工時僅為Bf 109的六分之一,充分達到了易於生產的目的。當然,作為一款應急作品,He 162存在很多缺陷,難以操縱,製造工藝低劣,機體強度不足,易於空中解體等等。但是,He 162的設計理念十分符合大規模戰爭消耗的需要,如果能有足夠的時間加以改進,He 162的確具有潛在的作戰威力。戰後盟軍飛行員在試飛He 162後也表示,這種輕巧敏捷的戰機並不好對付。



表現He 162戰鬥機截擊盟軍轟炸機的畫作。


NO.7 梅塞施密特Me 410「大黃蜂」重型戰鬥機

Me 410源自1938年啟動的Bf 110後繼機型研發項目,新機型最初命名為Me 210,但是對於紙面性能的過分追求和官僚體系的內耗,導致該機在漫長的研發修改後依然缺陷纏身,被試飛員評價為「一無是處」,僅小批量投產後即遭停產。在Me 210基礎上,梅塞施密特公司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進,通過加長機身、修改翼型以及更換強力引擎,使其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性能大幅改善。為了擺脫M 210項目的惡名,新改型直接命名為Me 410。



機場上的Me 410,是德軍最好的雙發戰鬥機之一。

Me 410火力強大,機首配置2門20毫米機炮和2挺7.92毫米機槍,機身兩側配置2挺13毫米後射機槍,可遙控射擊,還能攜帶炸彈、火箭彈等重型武器,飛行品質也堪稱優良,是一款性能出色的多用途作戰平台。Me 410是天生的轟炸機獵手,曾創造過擊落10架B-17而無一損失的佳績,此外對於遠程偵察、戰術轟炸、夜間截擊也頗能勝任,甚至可以與英國著名的「蚊」式戰鬥機一較高下。儘管Me 410在空戰中難以與單發戰鬥機抗衡,但它依然是德國空軍性能最好的雙發戰鬥機之一。



表現Me 410擊落美軍B-17轟炸機的畫作。


NO.6 菲澤勒Fi 156「鸛」聯絡機

作為一款輔助勤務飛機,Fi 156在這個排行榜上的名次相當高,它真正為世界所知是在1943年9月營救墨索里尼的「橡樹」行動中,在超載狀態下從30米長且布滿岩石的山坡上成功起飛並順利著陸,充分展現了優異的短距起降能力。從技術角度考察,Fi 156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奇蹟。



1943年9月,一架Fi 156在大薩索山山頂準備運載墨索里尼和斯科爾茲內撤離。

Fi 156設計於1935年,主要用於戰場聯絡、前線偵察和轉運傷員等。通過巧妙的設計,Fi 156可在45米內起降,配合風向甚至可在20米完成起飛,並且對場地要求不高,即使粗糙地面也能起降,戰場適應性頗佳。Fi 156易於操縱,輕巧靈活,低空低速性能極為出色,失速速度低至50公里/小時,令戰鬥機難以捕捉。Fi 156通常不執行攻擊任務,但在必要時也可以加裝機槍、掛載炸彈,實施對地攻擊甚至執行反潛任務。Fi 156性能出眾,用途廣泛,深受歡迎,即便盟軍方面也對其讚譽有加,在戰時生產了2800餘架,戰後又在法國、捷克等國生產至20世紀60年代,1970年才從法國空軍中退役。



這幅彩繪表現了Fi 156在戰場上空飛翔的場面。


NO.5 容克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如果在德國空軍的飛機中選擇一種作為「閃電戰」的形象代言,那麼非Ju 87莫屬。作為德國戰前發展俯衝轟炸技術的成果,Ju 87於1936年服役,以奇特的倒鷗翼型和粗獷有力的外形令世人印象深刻,它能夠攜帶一枚500公斤炸彈輕鬆完成大角度俯衝,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同類機種中的佼佼者。



1943年飛行於山區上空的Ju 87D編隊。

Ju 87在西班牙內戰時嶄露頭角,在1939年到1941年德軍橫掃歐陸的歲月中,Ju 87俯衝時發出的恐怖尖嘯和準確的轟炸精度給對手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傷害,「斯圖卡」之名令人膽寒。Ju 87密切而有力的支援是德軍裝甲部隊狂飆突進的重要助力,被譽為「飛行炮兵」。然而,在1940年不列顛空戰中,Ju 87就因為速度緩慢、機動遲鈍、自衛火力疲弱而淪為英軍戰鬥機的獵物。到戰爭中後期,隨著德軍逐步喪失制空權,Ju 87也日趨落伍,風光不再,只因為缺乏後續機型而服役到戰爭結束,總產量6500餘架。儘管存在缺陷,Ju 87依然是二戰中最著名的戰術支援飛機。



這幅彩繪再現了蘇德戰場上Ju 87執行俯衝轟炸任務。


NO.4 福克-沃爾夫 Ta 152H高空戰鬥機

Ta 152是為了應對美軍B-17轟炸機的威脅而研發的高空截擊型戰鬥機,由著名的Fw 190系列發展而來,但是採用了很多全新的設計,放大的尺寸和翼面,修長纖細的體形,強勁有力的引擎賦予了Ta 152優良的高空飛行性能,在12500米高度可達到759公里/小時的高速,其爬升率超過P-51D,實用升限高達14800米,配備1門30毫米機炮和2門20毫米機炮,足以對任何盟軍飛機給予致命一擊。Ta 152的操縱和飛行特性與Fw 190非常相似,便於德軍飛行員換裝,而且同樣注意易生產性,便於量產。



戰後被盟軍繳獲的Ta 152H戰鬥機。

Ta 152發展了三種型號,其中只有高空戰鬥型Ta 152H得以小批量投產,遲至1944年底才開始量產,1945年1月列裝部隊,此時德國空軍不僅深受燃油危機的困擾,缺乏熟練飛行員,在數量上更是處於絕對劣勢,少量服役的Ta 152雖然性能突出,卻於事無補。不過,所有駕駛過Ta 152的德軍飛行員都給予了高度讚譽。Ta 152被視為德國單發螺旋槳戰鬥機的巔峰之作,如果能夠更早服役並量產,將成為盟軍飛機在歐陸上空的勁敵。



Ta 152H戰鬥機在高空巡航的畫作。


NO.3 福克-沃爾夫 Fw 190戰鬥機

Fw 190在這個排行榜上位列第三位,實際上具備衝擊榜首的實力。作為德國空軍的兩大主力戰鬥機之一,Fw 190相比主要競爭對手Bf 109具備很多優點:更寬的起落架輪距降低了起降難度、提高了安全性,氣泡形座艙為飛行員提供了更開闊的視野,採用電力操縱系統,操縱更為靈活,在機首和主翼內配置了2挺7.92毫米機槍和4門20毫米機炮,火力比Bf 109更猛烈。Fw 190還具備極大的升級潛力,在戰爭期間不斷改進,性能持續提升,至少衍生出超過20種改型,直到1945年才達到改進極限,催生出Ta 152系列。很多德軍飛行員都認為Fw 190要比Bf 109更優秀。



Fw 190戰鬥機服役後被盟軍視為最可怕的對手。

對於Fw 190的威力感受最深的還是它的對手。在Fw 190在1941年夏秋首次部署到海峽前線時,英德空軍的空戰損失比一度達到4∶1。英國皇家空軍在1942年時繳獲了一架Fw 190,並將其與最新的「噴火」V型進行對比測試,結果在任何高度上無論速度、爬升率,還是俯衝速度,Fw 190都全面勝出。在本土防空戰中,Fw 190以強勁的火力成為盟軍重型轟炸機的夢魘,甚至被用於夜間截擊作戰。除了作為戰鬥機外,Fw 190還是一種出色的戰鬥轟炸機,是戰爭後期德國空軍對地攻擊機部隊的主力機型。Fw 190的總產量超過20000架,航跡遍及各條戰線,產生了大批頂尖王牌,對於任何一種盟軍戰機而言,Fw 190都是一種難以對付的對手和嚴重的威脅。



這幅彩繪展現了Fw 190戰鬥機在本土防空戰中攻擊美軍轟炸機的場面。


NO.2 梅塞施密特Bf 109戰鬥機

從1936年服役到1945年戰爭結束,梅塞施密特Bf 109始終是德國空軍戰鬥機部隊的中堅力量,即便是受到Fw 190等後起之秀的競爭,或是面對「野馬」、「噴火」、拉-7等強敵的挑戰,其主力地位從未被撼動過。近34000架的產量使Bf 109成為歷史上製造數量最多的戰鬥機,諸多超級王牌駕馭Bf 109取得了三位數的驚人戰績,也讓Bf 109成為戰爭史上擊落敵機最多的戰鬥機,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Bf 109都是德國空軍的象徵。



德國空軍JG 27聯隊裝備的Bf 109G戰鬥機。

Bf 109是飛機設計師梅塞施密特最成功的作品,綜合運用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航空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全金屬機身、封閉式座艙、可收放式起落架、全動式襟翼等等,Bf 109是第一種將上述技術融為一體的戰鬥機。Bf 109機身輕巧,設計簡潔,易於操縱,高速而不失敏捷,可靠又易於維護,在任何高度都具有出色的格鬥能力。儘管存在輪距過窄、起降難度大、視野不佳、火力略顯不足的缺陷,Bf 109通過持續改進提高性能,直到戰爭末期依然保持著一流的戰鬥能力,在技術嫻熟的王牌飛行員手中可以與任何對手進行較量。



德國空軍頭號王牌哈特曼駕駛的Bf 109及其僚機,他取得了352次空戰勝利。


NO.1 梅塞施密特 Me 262噴氣戰鬥機

如果說有一種飛機可能改變戰爭進程,那麼一定是Me 262,世界上第一種實用的噴氣式戰鬥機。德國是最早發展噴氣引擎技術的國家,德國空軍於1940年3月啟動噴氣式戰鬥機的研發,而梅塞施密特採用雙發後掠翼布局的Me 262於1941年4月首飛,到1942年夏季已經趨於成熟。藉助於跨時代的噴氣動力,Me 262具備了螺旋槳戰鬥機難以企及的飛行速度,在4門30毫米機炮的強勁火力面前,即使最堅固的盟軍飛機也難逃死劫。作為一種新生代機型,Me 262遠非盡善盡美,其低空性能差、造價昂貴、維護困難,但都不能否定它具有改變空戰格局、扭轉戰爭局面的潛力,前提是Me 262能儘早量產並裝備部隊。



德國空軍扭轉頹勢的希望:Me 262噴氣戰鬥機。

事與願違,航空部的保守官僚推遲了Me 262的列裝,等到1943年初獲得戰鬥機總監加蘭德的青睞後,希特勒又橫插一腳,要求Me 262作為戰鬥轟炸機服役,幾乎扼殺了這種最強制空戰鬥機的前途。幾經波折後,Me 262才在1944年初小批量列裝試用,而真正量產直到1945年3月才開始,為時晚矣。在大約1430架完成的Me 262隻有數百架參戰,同時還要面臨燃料供應緊張、熟練飛行員匱乏、機場頻遭襲擊的困境。即便如此,德國空軍宣稱Me 262取得了542次空戰勝利,戰鬥損失約100架,這個交換比足以說明噴氣戰鬥機相對於螺旋槳戰鬥機的巨大優勢。假如Me 262能在1943年大量裝備德國空軍,將牢牢掌握歐洲大陸的制空權,導致盟國戰略轟炸的失敗。



戰爭後期德軍JG 7聯隊的Me 262機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UPSLW4BMH2_cNUgXU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