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凡·巴托雷(Stephen Báthory),他是匈牙利大貴族巴托雷家族(Báthory family)的一員。其父斯特凡八世早年被任命為特蘭西瓦尼亞輔政大臣,在災難性的莫哈赤戰役(1526)後,因擁立約翰·扎波利亞為王有功,被任命為特蘭西瓦尼亞半獨立公國總督。其母為貴族凱薩琳·特麗格迪。此外,他還有一位侄女伊莉莎白·巴托里,因殘酷暴虐而得名血腥伯爵夫人。
斯特凡·巴托雷
他出生於1533年9月27日,於1586年12月12日病逝(53歲);
1575年12月14日參加波立聯邦國王選舉,1576年5月1日加冕;
特蘭西瓦尼亞大公爵:1571年5月25日至1586年12月12日;
波蘭國王兼立陶宛大公執政:1576年5月1日~1586年12月12日(10年);
巴托雷在1570年擊敗了他的競爭對手加斯帕·博克斯,贏得了特蘭西瓦尼亞大公的頭銜。他被推舉參加1575年波立聯邦國王的選舉,成功後於次年加冕。執政初期,波蘭百廢待興,叛亂此起彼伏。他通過建立相對強大的王權來鞏固自己的地位,短時間內成功鎮壓和平息各地叛亂。他親自實施軍事改革,將波蘭本土騎兵與匈牙利驃騎兵融合,一手建立了後來威震東歐的波蘭胡薩羽翼騎兵部隊。 面對伊凡四世的入侵,他發起強力反擊,連戰連捷,重重挫敗俄國的擴張計劃,收回所有失地。
後一路反擊進入俄國境內,普斯科夫圍城戰,迫使伊凡四世求和,將利沃尼亞地區併入波立聯邦版圖。1579年,在巴托雷的無私贊助下成立了維爾紐斯學院,也就是今天的維爾紐斯大學。 儘管他的統治只有短短10年,但他依然作為波蘭歷史上最強大和成功的統治者留名史冊,為波蘭留下了無數遺產。人們對巴托雷最大的印象就是他匈牙利風格的皮帽和輕騎兵軍刀"斯扎布拉"(Szabla),他在位期間努力提升王權,試圖將波蘭變成君主專制政體,但可惜以失敗告終。在波蘭淪亡時期,斯特凡·巴托雷作為強大武功的典範備受尊崇,成為那個年代波蘭民族反抗異族統治,爭取民族國家復興的標誌。
(需要說明的是,匈牙利語中人名是姓氏在前,名字在後,也就是說在匈牙利,你應該叫他巴托雷·斯特凡,在本文我還是按照姓後名前的順序寫。)
1571年,上任特蘭西瓦尼亞大公去世後,巴托雷憑藉著較高的聲望與地位成為了下一任統治者。1575年10月3日,波立聯邦大主教雅各布·烏尚斯基在華沙舉辦了新一屆瑟姆大會,意在討論下一任國王的人選。熱門的候選者是:西吉斯蒙德二世的親妹妹,安娜·雅蓋隆、特蘭西瓦尼亞大公斯特凡·巴托雷、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二世。除此之外,瑞典國王約翰三世和波蘭大貴族楊·澤莫伊斯基也是候選人。
1575年11月8日,選舉正式開始。參議院更願意支持馬克西米連二世,而眾議院則更加偏向巴托雷和安娜。經過漫長的口水戰,12月12日,在教皇的授意下,烏尚斯基單方面宣布馬克西米連二世為波立聯邦國王。但這一舉措馬上遭到了波蘭貴族的強烈反對,波蘭貴族認為馬克西米連二世並不能真正為波立聯邦的謀福利,他的統治重心不可能從神羅轉移到這裡。因此,性格更加沉穩,而又表現出不錯統治手腕的巴托雷在施拉赤塔中贏得了越來越廣泛的支持。
次年2月1日,巴托雷當選國王已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的事,也就在此時,支持他的大貴族楊·扎莫伊斯基建議他迎娶安娜·雅蓋隆,來獲得更加穩固的政治地位,儘管她比他大了整10歲。2月8日,巴托雷在某個教堂簽署《亨利條約》,並宣誓要奪回被俄羅斯沙皇伊凡四世占據的土地。4月18日,巴托雷和隨從離開特蘭西瓦尼亞,進入克拉科夫,5月1日,他與安娜·雅蓋隆結婚,並加冕為波蘭國王兼立陶宛大公。
52歲的安娜王后
安娜·雅蓋隆Anna Jagiellon波蘭雅蓋隆王室的最後一員。她的父親是波立邦聯國王老西吉斯蒙德一世,母親是王后博娜·斯福爾扎。因終身未生育子嗣,她去世後,雅蓋隆家族宣告滅亡。
她出生於1523年10月18日,去世於1596年9月9日(72歲)。
波蘭女王兼立陶宛大公爵夫人:1575年12月15日~1587年9月18日。
安娜的哥哥西吉斯蒙德二世去世後,波立聯邦進入空位期,而具有高貴血統的安娜·雅蓋隆成了王位的有力繼承人選,但波蘭貴族反對她涉足政治舞台。後來,法國瓦盧瓦家族的亨利三世前來競選聯邦王位,風度翩翩的亨利對安娜表達了十足的愛意,安娜因此對他頗有好感,兩人的婚姻也被提上了日程。在她的鼎力支持下,亨利三世當選國王,然而後面發生的事大家也知道,亨利三世當選國王后,立刻對安娜的婚事表達了迴避和拒絕的態度。安娜感到自己被騙,怒不可遏又無可奈何,後來亨利體驗了1年國王生活後就逃回了法國,王位再度空缺,1575年,瑟姆議會將亨利的國王頭銜廢掉。 安娜希望自己可以加冕國王,但這受到了極大的阻力,因為彼時的聯邦國王早已不是世襲制,安娜只能通過結婚的手段以女王的身份與丈夫共治國家。因為慘痛的感情經歷,安娜變得更加謹慎和成熟,她沒有輕易同意不少大貴族的求婚,而是選擇等待,直到斯特凡·巴托雷的出現。隨著後者在施拉赤塔階層的支持率節節攀升,他成了最有力的王位競選者。也在這個時候,楊·扎莫伊斯基也來建議她與巴托雷最好結成政治聯姻,安娜同意了,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擺在43歲斯特凡·巴托雷面前的是個爛攤子。
雖然他合理合法地選舉為王,但他的反對者也有很多:神羅皇帝馬克西米連二世對選舉失敗耿耿於懷,甚至準備通過軍事行動打擊巴托雷,立陶宛的大貴族和普魯士公國也拒絕承認他的地位。巴托雷竭力支撐局面的行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先是在新的瑟姆議會上宣布繼續保留和鞏固立陶宛大公國的政治地位,這讓他贏得了後者的承認。而漢薩同盟下,得到神羅皇帝支援的格但斯克市拒不承認他的地位,幾乎變成了獨立狀態,史稱"但澤叛亂",在談判無果後,巴托雷決定發起軍事鎮壓,由此開啟了他輝煌軍事生涯的第一篇章。
但澤(Danzig)就是格但斯克(Gdańsk),前者是德語音譯,後者是波蘭語音譯。
16世紀後半葉的聯邦軍隊(不含翼騎兵)
五年前,西吉斯蒙德二世去世前,他曾出台《卡爾科夫斯基法規》,意在削弱愈加強大的格但斯克市的種種特權和獨立性。格但斯克這座城市為啥如此特殊,我在之前已經講過,在這裡簡單複述一遍,格但斯克城最早是波蘭領土,後來被條頓騎士團武裝殖民,逐漸德意志化,再後來被波蘭收復時,已經加入漢薩同盟,變成波蘭境內最發達,最龐大,最富有的城市,舉個很不恰當的例子,有點像上個世紀末的香港。
後來波立聯邦進入空位期,格但斯克城市議員支持馬克西米連二世,因為如果他當選國王,一定會解除《卡爾科夫斯基法規》對格但斯克的壓制,說白了,格但斯克的德意志化太高,很難有波蘭文化的歸屬感。而在日耳曼國王的統治下,她必定會獲得更多特權。馬克西米連二世也明白這一點,他給予了格但斯克市更多的援助,而且就連旁邊的丹麥王國也來插一腳,支持格但斯克的反叛行動。身為聯邦境內最強大的城市,擁最堅固的菱形防禦工事、充足的財政支持和來自神羅的各種援助,"但澤叛亂"就具備了發生的先決條件。
隨著國內大多數政治勢力對斯特凡·巴托雷和安娜·雅蓋隆統治權力的認可和默認,格但斯克成了異類,市議會還堅稱馬克西米連二世為聯邦國王,拒絕承認巴托雷的地位。在這期間,格但斯克鑄幣廠的錢幣後面甚至都沒有聯邦國王,而是直接印上了耶穌的形象。
戰爭的導火索是一夥在市議會默許下的暴徒洗劫燒毀了一座屬於聯邦大主教的修道院,瑟姆議會作為回應,通過了一條嚴厲的決議,包括沒收城市財產,逮捕一些公民,商業封鎖等等。巴托雷對和平解決不抱希望,1576年8月,他率領由一部分王室士兵和匈牙利僱傭兵組成的約2,000的軍隊抵達馬林堡,到位後,他迅速布置戰略安排,將幾個重要據點控制在自己手裡。兩個月後,馬克西米連二世突然去世,但澤叛亂已經不具備法理優勢了。
(由於瑟姆議會並未批准針對但澤叛亂增加稅收的提案,導致巴托雷國王只能使用自己的親兵與僱傭兵投入到平叛的軍事行動中,因此人數並不多。)
巴托雷的2,000軍隊從戰略上包圍了格但斯克城,雖然人數不多,但他已經取得了主動權。隨著冬季來臨,雙方偃旗息鼓,進入對峙狀態。來年春天,雙方繼續軍事活動。格但斯克市議會僱傭了一隊約4,000人來自日耳曼地區的傭兵,傭兵移動到盧別紹夫附近,與總指揮官楊·溫克爾布魯赫的主力匯合,共約10,000~12,000士兵和37門野戰炮。楊·茲別洛夫斯基率領約2,500聯邦軍隊應戰,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軍隊中有1,400翼騎兵。當然嚴格來講,此時他們還沒有經過巴托雷的改革,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翼騎兵。
戰鬥過程並不複雜,波軍步兵由於機動靈活,並沒有受到炮兵的殺傷轟擊。雙方步兵接戰後,具有絕對數量優勢的溫克爾布魯赫的僱傭步兵竟然沒能擊破茲別洛夫斯基的步兵陣列,他們頑強抵抗,擊退了敵人的進攻。與此同時,一千多名翼騎兵已經迂迴到對方的側翼,並發動了可怕的衝鋒。但澤叛軍抵擋不住翼騎兵的攻勢,很快就潰敗了。翼騎兵馬不停蹄地追殺,到戰鬥徹底結束時,但澤叛軍有4,400餘人陣亡,5,000餘人被俘。而茲別洛夫斯基的軍隊只陣亡88人,受傷100人左右。翼騎兵強悍的戰鬥能力第一次得到了實戰檢驗,而盧別紹夫戰役只是他們黃金年代的開始。
一個世紀後的格但斯克城防圖
盧別紹夫之戰,徹底擊碎了但澤叛軍的最後一絲幻想,他們只能困守孤城。巴托雷在圍城時被對手襲擊,己方的炮兵被摧毀了一半,這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巴托雷圍城的力度。同時格但斯克與丹麥的聯合艦隊也開始封鎖和襲擊波美拉尼亞沿岸,但他們剛剛登陸就被巴托雷的軍隊擊退,雙方陷入僵持。
格但斯克城防非常堅固,巴托雷無法強攻。幾個月的圍城後,1577年底,格但斯克首先扛不住了,因為相比軍事損失,巴托雷封鎖導致的貿易損失更為巨大,這直接導致城市派出代表前去和談。而巴托雷也在咬牙堅持,因為同年伊凡四世又撕毀了停戰協定捲土重來,利沃尼亞戰火重燃。會談很順利,雙方一拍即合,巴托雷重新獲得了格但斯克市的效忠,作為懲罰,城市被迫交給巴托雷20萬茲羅提的賠償,歷時一年半的"但澤叛亂"就此結束。
但澤叛亂後,巴托雷在楊·扎莫伊斯基的幫助下,短時間內重新組建皇家法庭和國立司法機構,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王室的權力。但以此為交換,瑟姆議會批准他提高戰爭稅,以應對未來無法避免的利沃尼亞戰爭,以及推動巴托雷的軍事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除了建立一支強大的職業精銳騎兵部隊"翼騎兵"之外,還包括建立特蘭西瓦尼亞式的由農民構成的步兵軍隊。此後他修補了與神羅的關係,並與鄂圖曼帝國就西南邊境的問題簽訂了停戰協定。1578年1月,瑟姆議會在他的遊說下通過了進一步提升戰爭稅的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