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北美洲另一場不為人知的「淘金熱」,主角是俄羅斯人

2020-01-19     船夫聊歷史

阿拉斯加,真的是俄羅斯永遠的痛嗎?

有這樣一塊土地,曾在網絡上被稱為俄羅斯永遠的痛(有誇張成分),這便是阿拉斯加。提出這一論點的人,往往都會一面列舉出阿拉斯加的豐富資源,比如石油、天然氣等等,另一面又舊事重提,拿美國當初購買阿拉斯加的價格來對比(720萬美元)。

二者比較起來的確很懸殊,看起來俄羅斯的確是做了個虧本買賣。如此吸引流量的觀點一出現,很快便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這些人一般都會提到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1853年—1855年)中的失敗,進而擔心英國會藉機吞掉阿拉斯加,因此便提前將這塊土地賣給了美國。

形勢所迫,不得不賤賣,看起來的確有幾分道理,但事實上如果我們換到當時沙俄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或許還有被人們忽視的地方,下面我們從沙俄如何侵占阿拉斯加談起。

北美洲另一場不為人知的「淘金熱」

船夫在之前的文章中寫過,俄國沙皇伊凡四世(1530年-1584年)在位期間,曾鼓勵俄國商人與哥薩克騎兵,可以在不納稅的前提下自由開拓土地發展貿易。這些人在巨大的利益驅使下,紛紛將目光投向了西伯利亞的皮毛生意,要知道在當時一件紫貂皮拿到歐洲就可以賺取大筆的金銀,因而又被稱為「軟黃金」。

但在占領西伯利亞以後,這些掠奪者卻發現這裡惡劣的氣候,嚴重影響了皮毛的運輸,為了解決地理環境造成運輸困難,沙俄組織了一系列針對太平洋的探險活動,試圖在海上找到通往歐洲大陸的新通道。

公元1741年6月,沙俄探險家維塔斯·白令趁著北半球回暖,帶領船隊從堪察加半島出發,經阿留申群島,航行至科迪亞克島,隨後便發現了遍地「軟黃金」的阿拉斯加。

阿拉斯加與西伯利亞處於同緯度,這就意味著其有著和西伯利亞十分相似的氣候環境,寒冷且漫長的冬季,讓這裡的動物進化出了一層厚厚的皮毛,但這些動物不會想到,正是幫它們抵禦寒冷的皮毛,為他們帶來了滅頂之災。

在白令帶回關於阿拉斯加盛產「軟黃金」的消息後,無數俄國商人蜂擁而至,最初他們還假裝與當地土著「等價交換」,不過在把情況摸清以後便換回侵略者的嘴臉,不但奴役土著人去獵取動物皮毛,還對他們的婦孺任意欺凌。一時間阿拉斯加成為俄國商人的淘金樂土,以及土著人間煉獄。

俄羅斯版的東印度公司——俄美公司

在掠奪「軟黃金」的過程中,俄羅斯也不忘宣示自己對這塊土地的主權,於是在阿拉斯加的海岸線上,俄國人建立了多個定居點,阿拉斯加土著人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就這樣被徹底奪走了。為了更好的掌控阿拉斯加的皮毛貿易,沙皇保羅一世(1754年-1801年)在1799年授權成立俄羅斯美洲公司(以下簡稱簡稱俄美公司,見注釋1)。

這家公司堪稱俄羅斯版的東印度公司,其一手壟斷了阿拉斯加包括皮毛貿易在內的多項資源的國際貿易,同時還秘密開展對阿拉斯基、以及中國黑龍江流域、千島群島和庫頁島等地的環境調查,為後來強占土地埋下了伏筆。

與此同時,俄美公司還私下大肆走私,甚至還經常武力劫掠夏威夷群島和海地島等地區。俄美公司的囂張氣焰,引起有著「日不過帝國」之稱英國的注意,進而派出商船與俄美公司搶奪阿拉斯加的皮毛資源。要知道英國一直以來都將美洲當作自己的後花園,即使後來美國獨立,英國在美洲的影響力依舊不容忽視。

​有了英國人打頭陣,成立不久的美國也將目光投向了阿拉斯加,尤其是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還曾鼓勵美國人前往哥倫比亞河口建立商棧,以方便接手來自阿拉斯加的珍貴皮毛。面對來自英美兩國的商業競爭,俄美公司變得難以招架,於是不得不向國內求助,正是在在這樣背景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1777年-1825年)才頒布敕令:

將俄屬美洲的南部以北緯51度為界,擁有海岸100義大利里的領海權,嚴禁外國商船與阿拉斯加境內土著居民進行貿易。

歷山大一世或許沒有想到,這項法律非但沒有給沙俄帶來半點好處,反而讓英美兩國成了盟友,在他們的聯合抵制下,沙俄不得不最終妥協,不但暫緩了敕令,還將阿拉斯加的部分皮毛貿易讓利給了英美兩國,藉以緩和矛盾

毛皮貿易走向衰落,阿拉斯加成了俄國人眼裡的雞肋

雖然英國表面上承認了俄國對阿拉斯加的主權,但在背後卻開始利用自己的雄厚財力,與俄美公司大打價格戰,英國人一方面在阿拉斯加當地哄抬毛皮的收購價格,同時又在包括中國在內的消費市場上打壓毛皮的出售價格,一來一往,對俄美公司造成了巨大損失。

陷入困境的俄美公司,讓沙俄財政雪上加霜,原來當時正值克里米亞戰爭時期(1853年—1855年),沙俄一方面要自掏腰包和歐洲各國大打消耗戰,另一方面,原本主要的收入來源又變成了虧本買賣。緊接著沙俄戰敗的消息更是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稻草,沙俄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危機。

上文提到,在開發阿拉斯加這件事上,英國和美國都是沙俄的競爭對手,但美國和英國之間也有著宿怨(獨立戰爭),所以為了在戰敗後獲得國際上的支持,同時也為了拉攏美國這個新興資本主義國家作為盟友,沙俄便有意與美國緩和關係,甚至做出示好的舉動。

而彼時的阿拉斯加,不但珍稀動物已經被大量捕殺,很多物種甚至開始出現了滅絕的跡象,自然環境的破壞讓這塊曾經遍是「軟黃金」的寶地,成了沙俄眼中的雞肋,與其繼續握在手裡做賠本買賣,倒不如賣給美國做個順水人情。於是在1867年,沙俄以720萬美元的價格將阿拉斯加的領土及其主權賣給了美國,沙俄的殖民勢力也就此徹底退出北美洲。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同樣,任何矛盾的背後都有著利益的糾葛,當我們看到以英國為首的國家在陸地上對沙俄開戰時,往往卻忽略了在國際貿易方面,英國對沙俄的變相打壓。

有形的硝煙可以提前防禦,但無形的戰場卻很容易讓人猝不及防。

注釋1:俄美公司,是一家擁有半官方性質的沙俄殖民貿易公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UMsvm8BjYh_GJGVnD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