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電影《緊急救援》前,關於海上鑽井平台的歷史你了解了麼?

2020-01-20     船夫聊歷史

由彭于晏、王彥霖、辛芷蕾、藍盈瑩領銜主演的電影《緊急救援》,將會在本月25日,也就是農曆大年初一上映。《緊急救援》,從電影名字上我們就可以看出,這是是一部以救援為題材的電影,但與之前的國產救援題材不同,這部電影的救援地點全部都在海上,其中還包括海上鑽井平台。

這是一個很多人了解卻又有些陌生的地方,之所以說了解是因為我們經常會在電視上看到,但說陌生是因為很多人對海上鑽井平台的歷史和發展,已經中國鑽井平台的現狀並不十分了解,下面船夫就趁電影上映前,帶大家來了解下關於海上鑽井平台的歷史。


從陸地到海洋,只為尋找「黑色的金子」

雖然在古人便已經發現了石油的存在,比如在北宋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中便有關於石油的記載:

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

但因生產力水平的限制,真正意義上的石油開採開始於十九世紀中葉,美國人通過對石油加熱蒸餾分離出一種高質量照明用油,人們才意識到石油潛在的商業價值,伴隨商業資本的注入,現代石油工業迅速在美國發展起來。

隨著工業革命的不管進步,石油從最初的只用來提煉照明用油,逐漸成為現代工業的血液,其價格也不斷上升,潛在巨大利潤的誘惑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到石油勘探開採活動當中,但彼時陸地上的石油資源已經被人勘察的差不多了,於是人們便將目光移向了海洋石油資源的開發上。


海上鑽井平台主要有哪幾種?現如今我們常見的其實就三種

最初的海上除了簡單的浮箱事鑽井平台,還有一種被稱為坐底式鑽井平台,其原理大致受到了修橋打樁時沉井施工的啟發,都是通過將施工平台的部分主體自沉到海床上,進而獲得一個相對穩定的施工環境,因為鑽井只需要打洞而無需建造橋墩,所以坐底式鑽井平台並不需要完全的封閉結構,沉箱主體只需要通過支架與上層施工平台連接即可。

上面所說的鑽井平台都是近海時採用的方式,對於較深的海域就不適用了,這時候人們需要的便是如上如所示的鑽井方式,左側為半潛式鑽井平台(坐底式鑽井平台發展而來),右側為浮船式鑽井平台,二者各有利弊,前者穩定性更好,且受波浪影響也小,而後者穩定性差,且受波浪影響大,不過卻有較好的自航能力。

對比一下半潛式鑽井平台的優勢明顯,所以人們便在浮船式鑽井平台基礎上發明了自升式鑽井平台,簡單來講就是在浮船下面加裝了可以升降的鋼結構支架,收起時可航行移動,下放到海底後又可以將浮船撐起脫離海面,這樣就避免了海浪對鑽井平台施工的影響,具體原理如下圖所示:

我們目前在電視上見到的大部分的鑽井平台,都是半潛式鑽井平台、自升式鑽井平台和鑽井船。考慮到淺海的石油大部分都已經被開採了,尚未被開發的海洋石油資源大部分都處於深海,所以,未來增加的鑽井平台將主要是鑽井船,因為半潛式、自升式都會受到作業深度限制,而不得不止步於更深的海域。

中國海上鑽井平台發展史:後發先至,世界領先,《海上救援》中的鑽井平台原型在哪裡?

中國鑽井平台是建國以後才逐漸發展起來的,遵循的規律是從近海到遠海,從淺海到深海(順序依次為渤海、東海和南海),所以中國最早的海上鑽井平台位於渤海。而後伴隨技術進步,中國在80年代初建造了第一艘半潛式石油鑽井船。雖然起步較晚,但中國海上鑽井平台的發展卻很快,並且達到了後發先至,世界領先的水平。

比如在2011年全球最先進的半潛式深海鑽井平台——「海油981」在上海下水,短短六年後,中國又建造了全球最大的半潛式鑽進平台——「藍鯨1號」。

結合《緊急救援》的海上救撈原型為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所以故事中海上油田爆炸的營救行動,很可能是位於東海油氣田上的鑽井平台,畢竟渤海和南海太遠了。值得一提的是,東海油氣田的名字都很有個性,比如平湖(平湖秋月)、春曉(蘇堤春曉),以及殘雪(斷橋殘雪)。

乍一看還以為東坡再世來為這些油田取名,而實際上是因為東海大陸架的浙東坳陷被名為西湖凹陷。於是石油工作者便依照西湖相關的風景名勝為油氣田取了名字,這著實有點讓對工程師有刻板印象的人們感到驚詫,又有誰規定工程師不可以懂浪漫呢?

大年初一,讓我們期待《緊急救援》帶給我們的觀影享受吧……

參考資料:《2017-2022年中國海上石油鑽井平台行業深度評估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3vAxG8B3uTiws8K-zg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