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與康熙,對待太子的態度為何截然不同?三個原因告訴你

2020-03-02     船夫聊歷史

在中國幾千年的王朝更替中,皇帝與太子雖為父子,現在很多情況下關係顯得脆弱而敏感,有被廢的太子,有被逼宮的皇帝,甚至還有被殺的儲君。這樣的戲碼不斷上演,不斷重複,但也有例外,比如朱元璋對他太子朱標就十分放心,但也有十分嚴重的,比如康熙的九子奪嫡,處處提防太子胤礽奪權。

那麼為何同樣是父子,同樣是皇帝與太子,朱元璋與康熙的態度卻截然不同呢?那是因為以下三點原因。

夫妻感情是所有家庭關係的基礎,帝王之家也不例外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和原配馬皇后(1332年-1382年9)的感情十分好,並且馬皇后是在朱元璋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紅巾軍小頭目的時候(1352年),便嫁給了他一起共患難,期間還多次幫助朱元璋度過危機,是歷史上著名的賢內助,馬皇后本人也兼具了中國傳統女性的諸多美德,堪稱母儀天下的典範。

而夫妻感情是所有家庭關係的基礎,用夫妻雙方的感情牢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才會穩定,這一點其實帝王之家也不例外。所以朱元璋和馬皇后穩固的感情關係,是太子朱標(1355年-1392年)的儲君位置十分穩固的重要原因。

回顧中國歷史,我們會發現,在歷朝歷代中,太子被廢,甚至儲君被殺,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為皇帝喜新厭舊,導致前任妃嬪或者皇后所生的太子,被冷落,被拋棄。這一點甚至可以追溯到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時期,當時的周幽王廢掉太子,其原因便是皇后年老色衰,老皇帝喜歡上了年輕貌美的新人。

老皇帝和新人生下孩子後,老來得子的喜悅,有可能促使老皇帝萌生立小兒子當儲君的想法,這種想法一旦產生,原先太子便成為了眼中釘,肉中刺,被廢或者被拋棄,只需要一個莫須有的理由。曾經痴迷於衛子夫美貌的漢武大帝,在衛皇后年老色衰以後,便開始寵幸新人,甚至還默許手下人栽贓嫁禍自己的親生兒子,只因為他想立和鉤弋夫人小兒子當太子。雖然漢武帝在事後有些後悔,但由此可見,夫妻關係的破裂,是歷朝歷代太子妃的重要原因。

從這個角度來看,康熙(1654年-1722年)時期的太子胤礽(1674年-1725年),還要比之前提到的太子更慘,因為他的母親赫舍里氏(孝誠仁皇后)在生下孩子後便難纏死掉了,縱使年輕的康熙與胤礽的生母,也就是當時的皇后感情還算好,但架不住物是人非,時間沖淡感情,從中年到老年,康熙在身邊的鶯鶯燕燕中,對赫舍里氏的感情自然就越來越淺,取而代之的是對新人的好感,以及對幼子的喜愛,此消彼長之下,皇帝對太子的信任就越發寡淡了。

康熙雖然很厲害,但還無法與開國皇帝朱元璋相比,強大是皇帝讓權的信心來源

康熙雖然算得上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不過單就對權力的掌控上來說,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還是無法相比的,尤其是在與文官的博弈和對軍隊的掌控方面,康熙有著先天的劣勢。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全國百廢待興,尤其是一度被元朝停掉的科舉制度,幾乎是從頭開始,這就意味著全國大部分官員都是新官上任,或許我這麼說不夠直白,那我換個方式表達。明清兩朝一直備受詬病的就是文官結黨營私,其中結黨很大一部分來自師生關係,早在唐代,科舉中進士的考生往往都會將主考官視為自己的恩師、座師或恩門,並且自稱門生,有這一層關係存在,官員很容易結黨營私。

雖然宋朝以後,最後一門殿試被趙匡胤改為皇帝皇帝當主考官,中了進士的考生就成了皇帝的學生,自然無法滋生結黨營私的嫌疑,這也是後來所謂的天子門生的由來。但在殿試以外的考試,一就不得不為人官員擔任主考官,可就制度下的「恩師」依舊存在著,只不過被削弱了而已。

我們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就不需要為此煩惱,因為時間太短,這股勢力尚在恢復中,所以朱元璋在與文官的幾次博弈中,占有先天優勢,這些書生還掀不起什麼大浪。反觀康熙時期,文官集團就已經開始抬頭了,加上康熙是少年天子,權力一開始就不在他手中,在與文官的幾次博弈中,都不得不全力以赴,絞盡腦汁,甚至還不惜用些陰謀詭計。

在對軍權的掌控方面,康熙更是完敗給創業皇帝朱元璋。要知道明朝初年,全國上下握有實權的將領,都是朱元璋一手帶起來的,即使朱元璋讓太子監國,讓出一部分權力給儲君,朱元璋對軍隊的掌控力依舊強大,些許浪花掀不起什麼亂子。

而且朱元璋也是歷史上典型的強勢皇帝,在生殺與奪上從不手軟,上到權傾朝野的宰相,下到數位邊關的將領,天然的對朱元璋便有一種畏懼,想要造反更是想都不敢想,在這樣大環境下,給太子朱標一部分權力就無傷大雅了。

太子朱標死的早,死得好死,而胤礽活的太久了

中國民間有種說法,叫做死得好死,人們對「死」這件事如此看重,所以很多人罵人都會說一句「不得好死!」來詛咒對方。

按照好死的標準,英年早逝的朱標絕(不到40歲)對算的上是好死的典範。因為在太子朱標死後,不僅父親兄弟們懷念他,很多臣子百姓也都將朱標當做將會成為一代任君的太子,進而對他的早逝滋生出一種惋惜之感,也讓後人眼中的太子朱標,成了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但如果太子朱標活的時間長些,故事的結局可真是有點說不準了。

反觀康熙的太子胤礽,就明顯活的太久了,要知道康熙本人就是一位在位時間很長的皇帝,而直到康熙去世,已經是廢太子的胤礽還活著呢。對於親情,時間往往是最好的發酵劑,但在權力場中,時間卻是滋生懷疑的最佳土壤。

所以縱使太子胤礽在最初的時候表現積極,人見人愛,但到了後期,大臣們與康熙博弈時,太子胤礽就成了兄弟們的眼中釘,康熙的肉中刺。對於這點我們可以用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詩來描述一番: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套用一下便是:胤礽恐懼流言日,朱標謙恭未篡時。

以上三個原因,正是導致朱元璋和康熙,在對待太子這個問題上的差別。不得不說,生在帝王之家不容易,做個大家都滿意的好太子,更不容易。

參考資料:

《朱元璋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MEymnABjYh_GJGVtLT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