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髮紅糠疹難治?中醫有辦法

2020-01-14   固生堂中醫

毛髮紅糠疹

1.定義

毛髮紅糠疹是一種少見的病因不明的慢性鱗屑性炎症性皮膚病。發病率為1:50000-1:5000,男女發病無異常。

2.臨床特徵

其臨床特徵為小的毛囊角化性丘疹和散在性融合成糠秕狀鱗屑性棕紅色斑片或斑塊,對稱分布。皮疹嚴重時可泛發全身,發展為乾燥鱗屑性紅皮病。

3.治療

毛髮紅糠疹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治療較為棘手。

西醫治療:一線治療藥物是口服維A酸、外用糖皮質激素和保濕劑。其他療法包括光療、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維生素D3衍生物、鈣調磷酸酶抑制劑等。但西藥副作用較大,其遠期療效及抗復發能力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中醫治療:中醫在治療本病方面有較大的優勢,有研究者總結其辨證分型大致可分為血分蘊熱、外感毒邪;血虛風燥,氣血失養;肺氣失宣、氣血瘀滯;氣陰虧虛,濕毒阻絡等。

純中醫治療毛髮紅糠疹醫案一則

5歲女童,2016.09.29初診。

主訴:雙手紅斑脫屑瘙癢9月,泛發至全身2月。

外院確診為毛髮紅糠疹,經中藥治療改善不顯,現四肢軀幹大片紅斑脫屑,手掌腳掌肘膝關節大片紅斑肥厚融合成片,頭皮瀰漫性糠秕狀鱗屑,自覺皮膚乾燥灼熱瘙癢,指甲改變,怕熱,汗不多,口臭,納一般,睡眠可,大便1-2次/日,不臭,舌暗尖紅,苔白,脈細滑。

2016.8.5廣西醫科大學皮膚科病理檢查結果:角化過度伴不全,毛囊角栓,棘層輕度增厚,基底細胞無液化,真皮淺層血管周圍少量淋巴、組織細胞浸潤,不除外毛髮紅糠疹,診斷請結合臨床。

診斷和用藥

西醫診斷:毛髮紅糠疹。

中醫診斷:狐尿刺。

四診合參,此為熱入血分證。

方予犀角地黃湯加減:水牛角10g(先煎) 牡丹皮7g 赤芍7g 生地黃10g 紫草10g 桃仁5g 紅花2g 丹參7g 制何首烏10g 鹽蒺藜10g,14劑,水煎,內服。

外用:菊花60g 金銀花60g 酒黃精45g 甘草30g 生何首烏30g 炒僵蠶15g 14劑,外洗;丹皮酚軟膏外擦。

複診

2016.10.15二診

症狀較前好轉,皮疹顏色變淡,脫屑減少,仍頭屑多,少許新發點狀皮疹。皮損處仍覺灼熱、瘙癢。胃納正常,夜眠尚可,近兩日磨牙。

處方:內服方:前方加五味子5g 乾薑5g 細辛3g,21劑,水煎,內服。

外用方:前方改菊花、金銀花減至50g,加側柏葉50g ,21劑,外洗。丹皮酚軟膏,外擦。

2016.11.05三診

皮疹變薄顏色變淡,上肢、胸部皮疹變淡變薄明顯,下肢少許新發;瘙癢減輕,皮膚偏乾燥,仍有頭屑。胃納正常,大便調。

處方內服:前方改生地黃15g、桃仁6g、紅花3g,加漏蘆7g,21劑。

外用:菊花50g 金銀花50g 酒黃精45g 甘草30g 生何首烏30g 炒僵蠶15g 沙苑子30g,16劑,外洗;炮姜顆粒(6g) 15袋 白及顆粒(10g) 10袋,1劑 500g凡士林調敷外擦。

2017.11.26四診

皮疹大部分消退,不太癢,偶有新發,可快速消退,納可,怕熱。

處方:水牛角10g(先煎) 牡丹皮7g 赤芍7g 生地黃15g 紫草10g 桃仁6g 紅花3g 丹參7g 制何首烏10g 鹽蒺藜10g 五味子5g 乾薑5g 細辛3g 漏蘆9g 側柏葉10g,28劑,內服。

外用:菊花50g 金銀花50g 酒黃精45g 甘草30g 生何首烏30g 炒僵蠶15g 沙苑子30g 側柏葉50g,28劑,外洗。丹皮酚軟膏外擦。

2017.01.07五診

皮疹基本消退,遺留色素減退斑,無新發,足部少許皮疹,不癢。納可,二便調,余無不適。

處方:水牛角10g(先煎) 牡丹皮7g 赤芍7g 生地黃15g 紫草10g 桃仁6g 紅花3g 丹參7g 制何首烏10g 鹽蒺藜10g 五味子5g 乾薑4g 細辛1g 漏蘆9g 側柏葉10g,30劑。

2017.02.16六診

腳掌手掌膝蓋稍紅,面部少許新發,余基本消退,指甲恢復,手心熱,手部皮膚乾燥,納可,稍乾咳,大便調。舌淡暗苔白潤。

處方:水牛角10g(先煎) 牡丹皮7g 赤芍7g 生地黃15g 紫草10g 桃仁6g 紅花3g 丹參7g 制何首烏10g 鹽蒺藜10g 五味子5g 乾薑4g 細辛1g 菊花7g 地骨皮7g,30劑,內服。

外用:菊花30g 金銀花30g 酒黃精30g 甘草15g 生何首烏30g 炒僵蠶15g 地骨皮30g 當歸10g 30 劑 外洗。

藥後腳掌手掌膝蓋少許發紅脫屑較前減,面部偶有輕微新發但可消退,背部白斑漸漸恢復成正常膚色。予前方加減繼續鞏固治療。

按語

該案患者皮膚乾燥灼熱感,怕熱,口臭,為陽明病,熱入血分。

犀角地黃湯出自唐《千金方》,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方用水牛角代替犀角,涼血清心解毒,為君藥。

甘苦寒之生地,涼血滋陰生津,一助犀角清熱涼血止血,一恢復已失之陰血。赤芍、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故為佐藥。

皮疹為丘疹、斑塊此為肌膚甲錯,舌質暗為瘀血證,予桃仁、紅花、丹參活血消斑。

血熱多耗傷陰血,陰血不足則出汗不多,予定風丹養血潤燥止癢。

涼血、活血、補血並用,涼血活血補血而不留瘀不耗血。

初診以犀角地黃湯加蒺藜首烏有《顏氏濟生方》當歸飲子養血祛風之意,用於血虛風燥之脫屑瘙癢尤為有效。

二診之後加姜辛味,此乃因素體留有寒飲故也,結合舌診及劉渡舟小青龍湯水像診法,考慮仿小青龍祛飲解外法,兼顧血熱中見寒飲。

六診加味菊花配合姜辛則有候氏黑散意,大風煩躁,皮科可見局部瘙癢異常,搔抓發熱發紅,引起情緒煩躁。而六診案中雖無明顯此證,然有手心發熱,可參考候氏黑散方證。地骨皮則是日人漢方善以其潤膚之功加之,況患者內有血熱陰虛,可使用。

本病主證為熱入血分證,主要辨證點:口乾而飲不多,瘙癢煩躁夜間尤甚,斑疹密布,舌質暗。

臨床上需要鑑別:陽明腑實證以腹脹滿、不更衣、大便難為主要表現,治療上宜通腑瀉熱,方選承氣輩;陽明氣分證以壯熱、口渴、大汗、脈洪大為主要表現,治療上宜清熱瀉火養陰生津,方選白虎加人參湯。而病程中兼有寒飲風燥,臨證用藥須當兼顧。

歐陽衛權

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

簡介

廣東省中醫院首批青年名中醫。現任世界中醫藥聯合會青年中醫培養工作委員會常務理事、世界中醫藥聯合會經方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名醫學術思想研究分會委員、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委員、廣東省針灸學會理事、廣東省針灸學會皮膚病專業委員會常委兼秘書、廣東省中醫藥學會中醫外治法專業委員會常委,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的繼承人、南方醫科大學「李可中醫藥學術流派傳承基地」客座教授。

師承「國醫大師」李振華、禤國維、「古中醫流派」李可等著名老中醫。學術上主張回歸中醫傳統,用中醫思維指導臨床,堅持純中醫道路。致力於中醫經典《傷寒論》的臨床應用研究。

從事中醫臨床工作20多年,學術上主張回歸中醫傳統,遵循中醫自身規律發展中醫,用中醫思維指導中醫臨床,堅持純中醫道路。致力於中醫經典《傷寒論》的臨床應用研究,強調以六經為綱,方證為核心,萬病識機,活用經方。擅長運用經方治療各科疑難雜病,為國內系統性研究《傷寒論》六經辨證及經方治療皮膚病第一人,多次受邀於國內外學術會議作經方專題演講,尤其系統地講授《傷寒論》經方辨治皮膚病的學術經驗,影響了一大批中醫皮科臨床醫師。出版個人學術專著《六經辨證新探——經方辨治皮膚病心法》影響很大。

擅長疾病

皮膚病:帶狀皰疹神經痛、痤瘡、蕁麻疹、血管炎、紅斑狼瘡、特應性皮炎、濕疹、銀屑病、白癜風、扁平疣、激素依賴性皮炎、斑禿、結節性痒疹、丹毒、黃褐斑、皮膚瘙癢症、過敏性紫癜、生殖器皰疹、毛髮紅糠疹等;

常見內科疾病:發熱、咳嗽、失眠、慢性鼻炎、慢性胃炎、腹瀉、心悸、頭痛、眩暈、更年期綜合徵、痹證、口腔潰瘍等。

婦兒及其他:小兒肺炎、哮喘、腺樣體肥大、厭食、消化不良、夜啼、遺尿等;痛經、月經不調、不孕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