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0日,涼茶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廣東省食品行業協會、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獲得「涼茶」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涼茶是傳統中草藥植物性飲料的通稱。廣東涼茶是中國傳統涼茶文化的代表。
現在的廣東有很多不是本土廣東人,但他們來廣東後,稍微留意一下會發現有發生這樣的情況。
一是容易覺得上火,臉上長痘,咽痛口氣臭頻繁發作,而這些在原住地可能不容易發生的,來廣東就經常性出現了。二是廣東滿大街上都是涼茶鋪。
很多來自於其他地區的人面對這些情況,都不知道怎麼回事。而本地人一覺得「熱氣」就會喝涼茶,要不街上買,要不自已煮。在兩廣地區和福建都有喝涼茶這個習慣,北方是沒有的。
「上火」為國語俗話,廣東又稱「熱氣」。這可以從中醫理論解釋,它屬於中醫熱證範疇。中醫認為人體陰陽失衡,內火旺盛,即會上火。
因此所謂的「火」是形容身體內某些熱性的症狀,而上火也就是人體陰陽失衡後出現的內熱證候,具體症狀如口氣臭穢,口乾咽痛,眼睛紅腫、口角糜爛、尿黃、牙痛等,大便臭穢。
「上火」在乾燥氣候及連綿濕熱天氣時更易發生,大多數情況下,多屬於實火。
「上火」是人體陰陽平衡失調的結果,「火」可以分為「實火」和「虛火」兩大類,一般認為實火(實熱)多由於火熱之邪內侵或嗜食辛辣所致,而精神過度刺激、臟腑功能活動失調亦可引起實火內盛。
虛火(虛熱)多因內傷勞損所致,如久病精氣耗損、勞傷過度,可導致臟腑失調、陰血虛損而生內熱,內熱進而化虛火。
「上火」(熱證)的病因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
外感火熱之邪;
寒邪入里化熱;
七情過激,郁而化熱;
飲食不節,積久化熱;
房室勞傷,劫奪陰津(虛火)。
我們說的「上火(熱氣)」狀態,都是實火。
實火
上火是中醫的理論,西醫一直沒有明確支持,也弄不明白究竟什麼回事。在疾病中它的位置大概屬於目前流行的亞健康狀態。
上火拓展一下還有著更深層次的意思,也就是上火的一些廣義的症狀,比如胃火可以有胃疼、大便乾等症狀,肺火可以有咯血、咳嗽、黃痰等症狀,肝火會有一些煩躁、失眠、女性會有乳房脹痛等。
甚至外邪六淫之一的火邪;其危害範圍更大,不是一般的熱氣上火範疇了。
中醫認為「上火」大部分還是由內生、外攝共同作用下產生的。總的說來還是身體的陰陽失調引起的。
現代研究指出,上火的特徵之一,口臭,其氣味主要是細菌對各種蛋白質的腐敗作用產生揮發性的硫化物而導致的。這些揮發性的硫化物主要是硫化氫和甲基硫醇。
上火,中醫認為就是口腔,或其他充滿空氣的空腔中如鼻、鼻竇、咽,所散發出的臭氣,它嚴重影響人們的社會交往和心理健康,屬於西醫的口臭範圍,WHO已將口臭作為一種疾病來進行報道。
調查顯示,中國口臭患病率為27.5%。而在西方國家,則為50%。全球約有10%~65%的人曾患有口臭,西人基本肉食為主,凡食均喜歡烤烘煎炸。這樣就不難解釋為什麼肉食為主的西方人經常口臭了。
產生熱氣的物質來自哪裡?一部分是內生,一部分來自外部攝入。
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如果吃了宴席,酒肉,特別容易發生上火,尤其是食煎炸過的肉食,反覆沸騰的火鍋,次日早上往往口乾咽燥。
原因就是煎炸過的肉食、澱粉類有很多焦化的澱粉粒,這些物質進入人體後就會產生一種上火的感覺。
此外食肉多(不免高溫製作過程)也容易上火。所有經過高溫製作的食物,如煎炒油炸,餅乾,抽煙,刺激性食物如辣、酒,裡面均混有很多導致「熱氣」的微粒,積累到一定程度,人體就會有所表現。
內生的「熱氣」物質,是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是產生與中和抵消後的結果,具有個體差異性,有些人容易產生、排泄得慢,與人體尿酸的產生、排泄能力高低原理一致。
下面是產生「熱氣」物質的來源
1. 煎炒油炸辣的食物。大量的焦化物進入人體。
2. 酒樓,食肆的飲食。因為他們講究鍋氣,必有高溫,而且喜歡用豬油,也是高溫煉炸而成。
3. 膨化食品、即食麵,餅食。高溫油炸而成。
4. 老火湯
這很容易忽略,很多人覺得煮湯又不是油炸,不會上火熱氣。忽略在100度反覆沸騰時間過長,往往寒涼變溫燥,依然會產生一定的「熱氣」物質,只不過沒有高溫條件下多而已。
5. 部分水果
很多老人家都會說,水果對人體好且沒有副作用的,叫「正氣」。反之有不良反應,多吃容易「上火」,「濕熱」。如荔枝,有一個荔枝三把火的俗稱;西瓜、香蕉、雪梨寒涼;橘、橙、桃李杏、芒果、榴槤濕熱,多吃拉濕熱稀;龍眼、黃皮、大蕉正氣;蘋果便秘等等。
6. 姜、蒜、蔥、椒鹽、豆豉、花椒、八角等辛溫燥熱之品。
這些食物進入人體後,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有「熱氣」表現。「上火」、「熱氣」屬於現代醫學沒有研究的空白,只有中醫對這方面有認識,它的發生除了上面說的飲食方面的攝入外,還跟個體稟賦有差異,即跟人體排出「上火」、「熱氣」物質的能力有關係。所以累積到什麼程度會犯病是因人而異的。
「上火」(熱證)的臨床表現有輕有重,通常所說的「上火」一般比較輕,多屬於中醫熱證的輕症,及時處理不會有嚴重問題。
實火臨床表現:面紅目赤、口唇乾裂、口氣臭穢、口苦燥渴、口舌糜爛、咽喉腫痛、牙齦出血、鼻衄出血、面部痤瘡、癤瘡、身熱煩躁、尿黃尿路灼熱感,便秘便臭、舌紅苔黃、脈數。
虛火臨床表現:多因內傷勞損所致,可進一步分為陰虛火旺和氣虛火旺(氣虛內熱)兩型。
陰虛火旺多表現為潮熱盜汗、形體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煩熱、躁動不安、舌紅無苔、脈細數。
氣虛火旺常見症狀有全身低熱、午前為甚、畏寒怕風、喜熱怕冷、身倦無力、氣短懶言、自汗不已、尿清便溏、脈大無力、舌淡苔薄。
廣東人早就發現「熱氣」對人體的危害。
從地理位置來說,廣東地處南方,按照中醫五行歸屬,南方炎熱,與「火」溫熱、炎上的特性相類似,故南方屬火。
《內經•陰陽應象大論》中曰:「南方生熱,熱生火」。清代《醫碥》又日:「火在天為熱氣,暑氣,在地為五行之火,在人身為君、相之火」。因而發病以火熱、暑熱為多見。
從氣候條件來說,廣東地處亞熱帶,為沿海地區,氣候溫暖潮濕,發病以濕溫、濕熱為多見。
從飲食習慣來說,廣東人喜食辛辣肥甘厚味,海鮮山珍野味。烹調方法多用煎、炒、炆、炸、燉、燒、烤等。烹調配料多用姜、蒜、蔥、椒鹽、豆豉、花椒、八角等辛溫燥熱之品,因而發病以燥熱、濕滯為多見。
涼茶是中醫藥的一個組成部分,廣東涼茶是漢族傳統涼茶文化的代表,廣東人飲涼茶的習慣由來已久。
早在清朝道光年間,一姓王(乳名阿吉)的廣州人在西關開了—間涼茶鋪,從此王老吉就成了涼茶的代名詞,併流傳至今。
聰明的廣東人發現飲涼茶的藥性寒涼能中和人體內熱的物質,把中草藥(西藥就沒有這種優勢和能耐)煎水做飲料喝,差不多時候就要飲用幾天以消除人體內的熱氣物質,讓實熱偏亢的身體回歸平衡,有效防止積小患成大患。
既然有了上火熱氣,就要想辦法中和它,道理跟酸鹼平衡一樣,中醫講究陰陽平衡。
因此廣東民間飲涼茶的習慣很普遍,有很多中藥和飲食方法中和「熱氣」。如
而且不同地區,亦各有其特色的涼茶,如湛江傷風咳茶、東莞魯太爺甘露茶、羅浮山涼茶、石岐涼茶、沙溪涼茶、廉江涼茶等。
這足以證明廣東涼茶的廣泛性和實用性,也是聰明的廣東人民在長期實踐中獲得的寶貴經驗。
預防熱氣的生活措施
「熱氣」是外來的「熱氣」食物攝入和自身排泄能力低下導致的狀態,當積累的一定程度就會有所表現,其道理跟尿酸形成一樣,先天的排泄不足,後天的嘌呤攝入過量,都會引起痛風發作。必須從兩方面防止:
根據個人的體質屬性預防
根據中性,偏熱,偏寒屬性,是否頻繁出現熱氣狀態,決定自已對肉食,煎炒油炸辣食物的攝入數量。
儘量避免短時間集中進食香辣肉食;不能進食過多甜食,甜食進入消化系統後容易產酸產氣,糖發酵容易分解異味。
其次是主動食入充足蔬菜、生果,小朋友不能偏食肉,不食蔬菜。
總體上肉食不能過多,蔬菜水果要注意提高比例,最理想是適度的蛋白質、較少的脂肪、高含量的碳水化合物,3種主要營養素的比例應為25∶20∶55左右。
根據個人特點服用寒涼敗火食物
(1)清熱解毒類:如菊花、黃瓜、板藍根、番茄、竹筍、綠豆、豆腐、芹菜、荸薺、菱角、馬齒莧、金針菜等,多有抗菌消炎作用,適用於各種實火證候。
(2)苦寒制火類:如苦瓜、苦菜、厥菜、絲瓜、田螺、茄子、小米、蕎麥、兔肉、田雞等,可以寒涼之性化熱降火,多用於實火證。
(3)利濕瀉火類:如冬瓜、西瓜、薏仁、扁豆、大麥、莧菜、甜瓜、赤小豆、黑魚、鴨肉、鯉魚、鯽魚、泥鰍、萵筍、綠豆芽、雞內金等,適用於各種實火證候。
(4)攻下實火類:如香蕉、芹菜、馬鈴薯、芝麻、桃仁、海蜇、白蘿蔔等,適用於小便短黃、大便乾結、口乾口苦、腹脹納差等症候。
(5)涼血斂血類:如蓮藕、梨、荸薺、生地、木耳、黃鱔、糯米、藕粉、薺菜、玉米須、芒果、鰻魚、竹葉、白茅根、馬齒莧等,可用於鼻衄、便血、尿血、牙齦出血等血熱妄行的情況。
自我檢討是否適宜飲涼茶
是否適宜飲用涼茶,這由個人體質屬性所決定。人的體質有強弱及寒熱之偏。不同的體質特點,其臟腑功能,氣血盛衰及病理特徵也不同,因而選用涼茶時應區別對待。
可對照以下不同體質屬性,看看你屬於哪一類型的體質,判別是否適宜飲用涼茶。
(1)正常質
這一體質的人通常生理機能協調,機體強健。
這一體質的人由於自身調節能力和對外適應能力強,故不易感受外邪,較少生病。機體偏寒偏熱的狀態不易頻繁出現,出現了用藥也應答快。
(2)熱燥質
這一體質的人多為陽盛陰虛之體,形體較瘦,面頰潮紅,口燥咽干,失眠,心煩易怒,耳鳴不爽,平素喜冷飲,大便易干,尿黃短少,舌紅苔少,脈細弦數。
若感外邪易入里化熱傷津,形成里熱熾盛,內傷則易出現五心煩熱,潮熱盜汗等。此類體質的患者適宜選用涼茶,但清熱的同時要注意調陰養津。
(3)虛寒質
這一體質的人多為陰盛陽虛之體,面白無華,形寒肢冷,四肢倦怠乏力,氣短懶言,頭暈目眩,心悸健忘,極易疲勞,動則汗出,不耐寒熱,易患感冒,納食量少,不耐勞作,月經量少,大便不實,尿頻清長,舌淡或胖嫩,脈細弱或沉遲無力。
因抗病力弱,故易為外邪所侵或外邪易從陰化寒。病後常經久不愈,致使正氣更傷。因而,此類體質的患者雖偶有熱氣,亦應慎用涼茶。
(4)膩滯質
這一體質的人,多為脾虛濕重之體,濕邪易從寒化,亦易從熱化。常見形體肥胖,口甜而膩,身重如裹,口乾不飲,大便不實,舌苔厚膩,脈或濡或滑。
患病後常見中脘脹滿,納食呆滯,胸悶頭眩,肢節重痛,排泄物(大便、小便)與分泌物(如白帶、痰液)穢濁淋漓,病情往往纏綿難愈。
若感受熱邪或濕郁化火者多表現為濕熱之證,適宜用清利濕熱的涼茶;若感受寒邪或寒濕臃盛者多為寒濕之證,適宜溫經散寒除濕,慎用或忌用涼茶。
怎樣選用涼茶,這要因人而異。因為個體的年齡、性別、體質、病程、病勢和職業的不同,常常會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及疾病的預後和轉歸。
因而,選用涼茶應根據自己個體特質的不同,對證選方。
1、年齡
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臟腑嬌嫩,氣血未充,易寒易熱,易虛易實,一旦患病,病情變幻莫測。
故小兒選用涼茶,用量宜輕宜靈。一般小兒三歲以下用成人量的1/4,六歲以下用成人量的1/3,六歲以上用成人量的1/2。
老年人氣血漸衰,對藥物的耐受力較弱,選用涼茶應避免峻猛之劑,用量要比青壯年少,且中病即止,以免損傷正氣。
2、性別
涼茶的用量對於男女來說,區別不大。但婦女月經期間,用量不宜過大過猛,孕期、產後要慎重選用涼茶。男子以腎為先天,在清熱的同時,要注意滋腎護精;女子以肝為先天,清熱時要兼顧疏肝柔肝。
3、體質
體質強壯者用量可重;體質弱者用量宜輕。體質屬熱的選用涼茶可猛可重;體質屬寒的對涼茶則應慎用或忌用。
4、病程長短
新病、病程較短者正氣損傷較少,邪盛正實的用量可稍重;病程較長,久病體虛,邪衰正亦衰的用量宜輕。
5、病勢輕重
一般來說,急病、重病者用量宜重;病緩、病輕者用量宜輕。
6、職業
一般而言,腦力勞動者的腠理疏鬆,選用涼茶時宜輕;體力勞動者的腠理緻密,選用涼茶時可稍重一些。
繆英年
主任醫師
內科
簡介
中山市中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中山中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醫師。1984年畢業於廣州中醫學院,學士,廣東省名老中醫,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急診專業委員會副主委,廣東省中西醫學會災害醫學委員會副主委,廣東省中醫學會熱病專業委員會副主委。在急診內科臨床工作30多年,有較深中醫造詣,醫患溝通能力強,對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經驗豐富。
擅長
擅長中西醫治療糖尿病、高血壓、外感發熱、急慢性咳嗽、小兒常見病症、月經不調、口腔潰瘍、失眠、慢性頭痛及各種頑疾均有較好的中醫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