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億成交量之下的反彈,沒有什麼說服力…

2019-12-06     炒股跟Z走


個人感覺,最近A股市場的走勢有點「詭異」。

第一個詭異之處,是此前兩個交易日美股大跌,A股反而顯得堅韌,改變了以前跟跌不跟漲的套路。也許是因為A股從5月份以來的調整和長期箱體震盪提前釋放了風險。也許是因為A股現在對內部因素更加敏感,對外部變化反應變得遲鈍。

另外,從北向資金來看,以往每逢美股大跌,海外資金通常會同比例減持A股權益資產,導致北向資金呈現凈流出。而近期美股出現了三連跌,結果同期北向資金流入A股市場的規模並未見到減少。這也許是海外資金要進行了避高就低的調倉動作,也許是A股市場相對較低的估值水平真的十分具有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12月4日上市的科創板新股N建龍在上市首日即出現破發,收盤跌2.15%。從浙商銀行開始,新股破發的速度越來越快,新股不敗的神話徹底在2019年寒冬來臨之際終結了。

一方面,由註冊制和審核制構成的現行新股供給體系,徹底改新股發行的生態。目前科創板60家上市企業10家破發,破發機率16.7%。以後投資者不能再無腦「打新」了,配置打新市值是否值得也需要斟酌了。

另一方面,新股頻繁破發,也凸顯當下A股市場之低迷,投資者情緒之脆弱。當然,從另一方面考慮,越是低迷,反而越是蘊藏著機會。只是僅從新股破發這個跡象還不能說明當前市場已經見底。因為現在IPO擴容的節奏並不慢,12月又是資金面緊張的時刻尚未到來。也許,還有更多的「破發」新股接踵而至。

「陰跌」的風險正在靠近

本周以來,在海外市場,尤其是美股市場跌幅較大的背景下,A股市場展現出了一股韌勁兒。在取得12月開門紅和兩連陽之後,滬指在昨天(12月4日)僅以0.23%的跌幅報收,看上去十分堅挺。這種走勢表明,經過一年多的反覆折騰,經貿關係的變化和外圍市場的波動對A股的影響力日漸弱化。

但是,就短期而言,也有一些跡象表明,在看似頑強的抵抗下跌的過程中,「陰跌」的風險正在靠近。

所謂「陰跌」,也就是老股民常說的「鈍刀子割肉」。在「陰跌」時期中,每個交易日的大盤指數的跌幅也許並不大,但整個時期的指數累計跌幅和個股跌幅就比較可觀了。比如,在過去兩周,滬指也就跌了三四十個點,就是以小漲小跌的震盪下行方式實現的。但在此期間,跌幅超過10%的個股比比皆是。

由於近期A股市場波動空間十分有限,一些技術指標難以發出明確的信號。也許只有拉長周期來分析整個市場,才能得到一些答案。

今年5月到11月,這半年的時間裡,滬指幾乎都是橫向圍繞2900點中位線上下100點波動。近一周以來,A股市場重心由2900點一線下移到年線附近爭奪。無趨勢的窄幅波動造成交投清淡,但這種運行不可能一直持續,市場最終還是要選擇階段性的方向。

從12月4日滬指表現來看,指數再次收於年線下方,且5日線和年線重合,市場上方壓力凸顯。由於年底將至,市場各方均較為謹慎,場外資金進場做多的意願不甚強烈,市場活躍度繼續小幅下降,成交量繼續收縮,兩市成交基本處於3500億元以下。在這個量能水平之下,即使A股市場出現反彈,也不具有什麼說服力。

從資金層面看,內外資嚴重分化。代表外資動向的北向資金連續15個交易日凈流入,美股調整或引發海外資金同比例減持權益資產,在美股下跌之時,北向資金依然保持凈流入勢頭,這對A股來說,是個積極的信號。這或許是近期A股市場「跌不多」的原因之一。

而代表場內資金動向的主力資金已連續11個交易日凈流出。目前機構博弈及贖回導致的被動減倉還在持續,短期內不排除滬指再次創出11月以來的調整新低的可能性。重點觀察以消費白馬為代表的強勢股的」補跌「過程是否告一段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Ux62W4BMH2_cNUg2mi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