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西青|楊柳青風箏

2019-12-05     頭條天津

「三月三,楊柳青,放風箏。」這是我們天津人最熟悉的童謠,雖說現在正是隆冬,並非放風箏的好時候,但越是這樣,越多了一份對風箏的想念和渴望。

楊柳青風箏製作技藝

中國風箏以細竹紮成骨架,再糊以紙或絹製作而成。

要說楊柳青風箏的製作技藝,首先就得要談到繪畫,風箏是否出眾可全在這畫上。楊柳青風箏的技藝概括起來只有四個字,扎、糊、繪、放,簡稱『四藝』。如『扎』包括選、劈、彎、削、接;『糊』包括選、裁、糊邊;『繪』包括色、底描、修;『放』包括風、線、放、調、收。

「扎」即要達到對稱,使風箏左右兩側的受風面積相當;"糊"即要保證整體平整,乾淨利落;"繪"即要做到遠眺清楚,近看真實的效果;"放"即要依據風力調整提線角度。風箏的種類主要分為"硬翅"和"軟翅"兩類,"硬翅"風箏翅膀堅硬,吃風大,飛的高。"軟翅"風箏柔軟,飛不高,但飛的遠。

風箏技藝有傳承

王建新就是楊柳青風箏技藝的傳承人。王建新小時候就經常到當時的天津風箏廠玩耍,受老師們的影響也開始跟著學做風箏,他對風箏的熱愛一發不可收拾。經過十幾年的鑽研和摸索,他不僅學會了傳統的風箏製作技藝,而且也總結出了一些自己的經驗。


他家我們看見了各式各樣的風箏掛滿了牆頭,有蝴蝶風箏、蜻蜓風箏、金魚風箏、燕子風箏、龍鳳風箏、美猴王風箏等數百件,各式各樣的都有,這些風箏選材廣,題材新,造型之精美令人驚艷。最大的蝴蝶風箏,小巧的燕子風箏,一眼看去就讓人印象深刻。

這個蝴蝶的大風箏可是用了半年的時間才完成,小風箏看著小,別人都以為比較容易完成,但是真正做起來可沒有那麼簡單,尤其是這個架子小,特別難做。小小風箏,制的精細,造的出神,這便是匠心獨具了。

2012年,楊柳青風箏製作技藝入選西青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讓風箏非遺之花綻放

風箏技藝的傳承也如同中國許多傳統手藝一樣,是需要匠人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的練習、實踐才能學會的。從學會到製作風箏也有十餘載了,在固守祖輩流傳下來的傳統的風箏扎制技藝的基礎上,他沒有只是簡單重複前人已有的風箏圖樣,而是推陳出新,把楊柳青木版年畫與風箏的製作結合起來,把年畫中的經典連年有餘放到了風箏上。

他還經常到學校里教孩子們扎制風箏,培養孩子們的興趣,爭取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

文/小宬

責編/采芹

圖片/傳承者提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6C0EG8BMH2_cNUgtP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