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西於莊崛起的和苑

2019-08-07     頭條天津

從2009年西站改造算起,西於莊10年間完全成為一片平地,同時在8公里以外,一座新的「西於莊」——和苑已經繁華起來。

西於莊的形成

西於莊是一個泛稱,大致包括西於莊、辛莊、孫家菜園、郭家菜園以及西開窪一帶,曾有9000多戶居民,是市區最大的成片棚戶區。

這片地區有人居住的歷史並不太久,清朝雍正年間才開始形成小村落。

到了1917年,西於莊接受了周圍地區大量的水災難民。於是,老百姓在此開荒種地、捕魚撈蝦,或者做小生意餬口,在小辛莊大街和城防里大街附近,慢慢形成了熱鬧的市場,出現了客棧、大車店、茶館、酒樓、飯鋪等場所。

與天津老城廂的方方正正相比,西於莊的街道和胡同建得隨心所欲,看上去毫無章法,這就是這片占地面積並不太大的地區,為什麼居然住著近萬戶人家的原因了。

胡同與大院

如果有人40年前走過大紅橋,插入小辛莊大街或同義莊大街,便進入了胡同區。狹窄的街道兩側,房靠著房、門挨著門,偶爾被胡同分隔開來,只一步便又邁到了下一排平房,一眼望去,胡同彎彎曲曲找不到頭。這裡的居民長期以來過著「燒煤爐、上公廁、冬如冰窖夏似火」的日子。

不過隨著新中國的建立,這裡有了小工業區,除了胡同也有了標誌性的工人大院。

比如增產里大院就曾是一個工廠的家屬宿舍區,大院門口西側是副食店,東側是菜店,兩處平房的房檐下還有「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水泥字。進了大院,迎面是一個長方形的小廣場,廣場盡頭有一個超級大的公共廁所。

每到夏天的夜晚,小廣場上都會放映露天電影。因為這件事,住在增產里大院裡的孩子讓附近西於莊平房區的孩子們羨慕嫉妒。

大院裡東西兩側依次排開一排排平房,一共十幾排。每排平房裡面從排頭到排尾,都住著十幾戶人家,一般都是一間房住一戶人家,居室對面有一個小廚房。

得益於工人大院的建立,西於莊在六七十年代也擁有了成熟社區所有的配套設施——當時在這一區域內,有著四十四中學、燎原中學;增產里、大同門、歡慶里等小學;以及糧店、副食店、菜店、煤場、浴池、百貨商場、副食市場、工人俱樂部、文化站、醫院、飯館等等,儘管物質匱乏,日子卻也過得剛好

家「和」萬事興

日子雖然樂呵,但是西於莊道路坑窪狹窄,夏天蚊蠅滋生,每天出門面對的是煙燻火燎的平房,這些都讓西於莊人苦惱不已。

2009年起,借西站和棚戶區改造的大勢,歷經10年時間,西於莊人終於搬出了棚戶,遷入了高聳入雲的和苑居住區,徹底跟燒煤球爐、上公廁的棚戶區生活說再見。

2017年搬入和苑西區全和園小區的居民們很知足,日子過得舒坦,小區公共配套設施質量高而且一應俱全,綠化率高,出行、買菜、鍛鍊身體都很方便。

還有一些居民在西於莊的老房居住面積僅有十餘平方米,如今搬進和苑西區安置房小區,住上了60平方米的樓房,他們甚至拿出30多年一直捨不得用的絲綢被。

按照天津城市空間發展規劃,西於莊將作為天津西站城市副中心核心商務區,成為居住、商業混合的高端社區。

西於莊的變遷是時代發展的趨勢,那裡曾經熱熱鬧鬧過日子的情景,成為多少人的回憶,生活總要進步,我們只好一邊緬懷,一邊向前。

文/劉晶

責編/采芹

圖片/部分源自圖蟲創意,部分源自老照片資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0oDcmwBvvf6VcSZgKT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