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好時光,每天聽見有趣的蘇州。
在蘇州古城南面、盤門景區北面有一條新市路,一頭連接著人民路,可以直接走到蘇州人都非常熟悉的工人文化宮和泰華商城,另一頭是新市橋。
新市橋上眺望護城河與萬年橋
上了年紀的老蘇州也許還記得,這條路原先其實是由兩條巷子合併而成的,一條叫梅家橋弄,一條叫晝錦坊,一個與北宋著名詩人梅堯臣有關,另一個與一位衣錦晝行的蘇州人有關。
大家都知道赫赫有名的楚霸王項羽曾說過「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所以後人們都深知富貴後落葉歸根才是正途。於是到了宋代,有這樣一位出自蘇州的官員程師孟在功成名就告老還鄉,不少人都來祝賀,其中不乏大腕。
像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晏殊的兒子晏知止就專門寫詩祝賀,景德路上環秀山莊最早的主人朱長文也曾送來賀詩,其中有這麼一句「中吳晝錦如君少,好作坊名賁故園」,就說他是標準的「晝錦」——意思正好是和「衣錦夜行」相反,他是大白天穿著錦繡衣裳回歸故里。
環秀山莊
如此榮耀的事情自然也被百姓銘記,久而久之就留下了「晝錦坊」這個地名。如今在新市橋東堍有個安靜的居民小區,叫畫錦坊,取這個名字的人是不是也查過舊史呢?
那麼這個程師孟到底什麼來歷呢?
原來他是個地道的蘇州人,娶了唐代大詩人賀知章的後人為妻,一生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先後在福州、廣州等多個地方當過地方官,還曾作為宋朝的外交官到訪過遼國,在仕途上兢兢業業,凡是他當過差的地方百姓都對他感恩戴德。
程孟師
除了做官他還非常喜歡寫詩和旅遊,據說他一輩子都沒怎麼學好普通話,到哪裡都是一口吳儂軟語,也真難為他了,去過那麼多地方,居然可以和方言全然不同的人順暢的打交道,不負責的猜想他老人家會不會比較精通肢體語言呢……
他退休後告老還鄉回到蘇州,進入盤門後就發現了一片空地,右邊有開元寺、瑞光寺,左邊有南園,一看就是風水寶地,於是就在這裡造房子定居,安享晚年。後來這裡就成了蘇州唐宋六十古坊之一的「晝錦坊」。(大書法家米芾曾這樣評價他:「程師孟以文學登科,以政績升遷,以言語折遷敵人,以知足告老,到處可以為後人師。」)
後來這條路又換了幾個名字,先後叫過「碑記街」、「篦箕街」,都與范仲淹有關。
蘇州文廟的院牆
在介紹蘇州文廟時我們就說過,范仲淹在蘇州擔任知府時,為了培養尖端人才,決定創辦一所有一定規模的府學,讀書人尊崇孔子,同時也為推動學生的積極性,於是就有了蘇州府學與文廟,正好在晝錦坊的北面。
兩個地方其實是連在一起的,後來幾經兵火,毀了又建,建了又毀,每次修繕,每逢大事、要事,都寫有碑記……於是豎在府學文廟大門外兩邊的碑記逐年增多,這條街就成為了「碑記街」。
蘇州文廟碑刻博物館內
而說到篦箕,現在的年輕人多半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了,年紀稍長的朋友應該會有印象,是一種髮飾,也是用來篦污止癢的工具。
小時候如果頭上長過虱子的人可能會知道,用這個篦箕可以把虱子篦出來,因為它非常細密。常州的篦箕就非常出名,清代蘇州織造局的官員經常去常州定做高檔的篦箕進貢朝廷。
從前人們規矩多,甚至對聖祠前的路面都有詳細的要求,必須用長石板鋪成,中間豎接,兩側橫排,所以形狀就神似篦箕,民間也就把這條路叫做「篦箕街」。
當時府學在這條街上還有好幾塊器宇軒昂的牌樓,就在幾十年前,現在的新市路和人民路路口還高聳著一塊德參天地坊,可惜如今早已灰飛煙滅。
在新市路西側原有座梅家橋,梅家橋東堍就是梅家橋弄,正是得名於北宋著名的詩人梅堯臣。
梅堯臣有個好友叫蘇舜欽,因為官場失意早早跑到蘇州養老,還順便造了滄浪亭居住,日子倒是瀟洒愜意,同為好友的歐陽修就曾表示非常羨慕。據說梅堯臣也因此十分喜歡蘇州,打算退休後一同搬來,就在盤門內買了房子,想跟好友做個鄰居。
梅堯臣到底有沒有搬來我們不得而知,但這晝錦坊、梅家橋弄一地卻存在了相當長的歲月,到了清代後這裡一度荒涼,出了府學往南走幾乎都是農田。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蘇州的南門開闢,人民路等道路都得到了拓寬,這裡也辦起了蘇南城鄉物資交流會,形成了一個新的商品交易市場,即所謂「新市」,後來相繼修建起了許多廠房、學校,這裡便越來越熱鬧,地名也改為了「新市路」。
舊貌換新顏,我們可以喜新,但不必厭舊,畢竟從前的日子裡,總有些特別迷人的容貌,丟了,就再也記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