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去病,辛亥革命時期的自媒體大V

2019-12-11     姑蘇好時光




說起南社,很多人並不陌生。畢竟,在風雲動盪的上世紀初,南社的名氣毫不亞於黃埔軍校,南社雖是一個文學團體,但在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南社也開展了諸多革命活動。

「集中了當時的時代歌手」的南社,更是不斷以詩文宣傳革命,被時人稱為「革命宣傳部」。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南社的創始人之一——蘇州人陳去病



陳去病在南社中實際上充當盟主地位指揮一切。許多反清志士大都是南社社員,如柳亞子、黃興、宋教仁、陳其美、于右任、葉楚傖等。

南社掌握了中國南部幾乎所有的報刊雜誌,「宣傳革命,與同盟會相犄角」,成為那個年代舉足輕重的自媒體大V,對此陳去病是功不可沒的。

作為南社的主要發起者和組織者,陳去病在宣傳、參與革命上更是不遺餘力。武昌起義前,陳去病並沒有因為各地起義失敗而消沉;武昌起義後,面對漢陽失守,陳去病大呼「沉舟破釜,拚死力爭」;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陳去病反對向袁世凱妥協,並參加了二次革命……


《南社叢刻》


陳去病參與編辦的報紙刊物


在1981年的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會上,會議列出33位辛亥革命時期的風雲人物,陳去病列第20位。他的一生,就是熱血革命的一生。

陳去病原名陳慶林,因為他出生於蘇州平江路慶林橋旁的一家旅館,母親為他取名「慶林」;他的母親是元末著名畫家倪雲林的後裔,知書達理,陳慶林5歲時,母親便親授他文字,給他幼小的心靈里紮下了揚善憎惡的基因。

然而,在那個國家動盪不安的年代,有幾人能在安逸中平安地度過一生?後來他毅然改名為「去病」——立志以霍去病為榜樣,拯救危難中的祖國。

青年陳去病


陳去病, 柳亞子兩家幾代人合影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當時,任《警鐘日報》主筆的陳去病,偶然間觀看了京劇《瓜種蘭因》。這部劇由《波蘭衰亡史》改編,以波蘭戰敗求和、割地賠款來影射清政府。對該劇大為欣賞的陳去病,將劇本搬上了《警鐘日報》。

在意識到戲劇也可以成為宣傳革命的有力工具後,陳去病發起出版了《二十世紀大舞台》,在第一期的《安樂窩》一劇中,他尖銳地諷刺了慈禧,並把慈禧的角色定義為女丑

當時西太后正在慶祝七十壽辰,發表這樣的作品有很大的風險,陳去病無疑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了。《二十世紀大舞台》還經常以時事為題材,創作諷刺當局的戲劇。

1912年12月9日秋瑾追悼大會合影。前坐左三孫中山,下站左一陳去病


陳去病是1903年在日本留學時與孫中山相識,1906年加入同盟會,從此以後他就認定孫中山是中國革命的大旗,在孫中山的麾下,不遺餘力地致力於國民革命。

孫中山先生對陳去病情同手足,在浙東考察期間,他為陳去病的母親題寫了「女之師表」,並親撰了墓碑碑文,表彰陳母的功績。

陳去病在南京中山王府(時任江蘇革命博物館主任)


孫中山先生的逝世,使陳去病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更嚴重的是使陳去病失去了從事政治運動的方向,政治熱情也隨著消逝

他沉浸於學術研究,沉醉於詩歌文章,直至去世。1933年中秋節後,陳去病在吳江同里逝世,葬於蘇州虎丘山冷香閣。

陳去病編著有《吳江松陵文集》、《浩歌堂詩鈔》、《巢南文集》、《詩學綱要》


同里古鎮陳去病紀念館


而在陳去病的家鄉,人們也從未忘記過這位先賢——1980年,陳去病故居被列入吳江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陳去病故居被列入吳江首批市級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3年,作為蘇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陳去病故居免費對外開放,成為家鄉人緬懷、學習這位先賢的精神家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GlX8m4BMH2_cNUgHXn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