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裝蘇州的前世今生

2020-02-17     姑蘇好時光



(本期節目由上海評彈團、國家二級演員王承老師作為特邀主播)


這最近江蘇在網絡上可謂一時風頭無兩,頻頻搶占熱搜、占據了人們的眼球:其他省份對口支援湖北都是統一打著某某省的旗幟,到了江蘇十三太保這卻是各自為政。

其實江蘇「大內鬥省」的頭銜早些年在網絡上幾乎就已經是無人不知了,但隨著最近這一波熱搜更多的吃瓜羅大眾驚奇的發現,原來我們國家居然還有這樣一個散裝的省份。知乎上有條高贊評論甚至總結出江蘇散裝的高級定律:不是以市為單位的,而是以縣!



以特產為例,只聽過阜寧大糕,沒聽過鹽城大糕;只聽過黃橋燒餅,沒聽過泰州燒餅;只聽過盱眙龍蝦,沒聽過淮安龍蝦;只聽過宜興紫砂壺,沒聽過無錫紫砂壺;只聽過太倉肉鬆,誰又會說蘇州肉鬆呢?

其實散裝的又何止是整個江蘇省呢,今天我們就來閒聊下蘇州的散裝歷史。


散裝蘇州的前世今生


傳統意義上的蘇州很小,就是春秋時期伍子胥挖出的一圈護城河內的一方古城。而現代意義的蘇州卻又很大,說出來很多人未必相信,如今蘇州的市面積比上海、南京都大。同時蘇州還擁有超過1000萬的常住人口,是全國第二大移民城市。

這樣的體量換做其他地方也許又可以造就一個巨無霸都市,但蘇州不太一樣,這裡沒有真正意義上一家獨大的區域中心,而更像是多核運轉的都市群,無論是市區的幾大轄區,還是周邊的崑山、常熟、太倉、張家港……這些地區的人們平日裡多半並不會自稱是蘇州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各領一方風騷。



熟讀歷史教科書的朋友一定知道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創立了郡縣制,如今江浙滬這一帶就叫會稽郡,而當時呢蘇州只有兩個縣,一個就是古城所在的吳縣,還有一個就是崑山的前身,婁縣(疁縣),也就是說從兩千多年起,崑山就已經開始跟著身邊同樣喜歡吃湯麵的大哥一起開始了漫長的奮鬥史。


崑山


在蘇州下轄的四縣市中,名氣最響的非崑山莫屬。從歷史上來看,崑山這個名字比蘇州出現的都要早(南朝梁大同初改婁縣為崑山縣,以崑山得名/隋開皇九年改吳州為蘇州,以姑蘇山得名)百戲之祖崑曲的發源地、經濟上多年蟬聯全國百強縣之首……這樣文武雙全的家鄉當然值得崑山人驕傲。



同時它的地理位置也讓外人眼饞,正處於蘇州與上海中間,買房在花橋、工作在上海、周末去園區金雞湖邊逛街已經成為了不少當地人的生活方式。

而崑山的奧灶面、正儀青翠欲滴的青糰子早已進入了蘇州人的美食清單,古鎮周莊,錦溪、千燈也是周末休閒慢下來的好去處,顧炎武的登高一呼、歸有光的樸實真摯……這些都是崑山贈予江南乃至全中國的禮物。



常熟


在全國各城市的旅遊宣傳口號里,「常來常熟」很容易讓人眼前一亮。常熟實在是太江南了,因自古以來年年豐收而得名「常熟」(南北朝梁時析海澎縣建置,以水早不宋,年年豐收名,隋合併為常熟縣),水網密布,湖光山色,大寫的殷實與富饒。而且許多人也許不知道,大蘇州一共有兩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一個就是蘇州古城,還有一個就是常熟。



與崑山一樣,常熟在秦朝統一後就長期隸屬於蘇州,與蘇州的關係不可謂不近。不過常熟人對於蘇州的認同感怎樣就不好說了。1983年江蘇省「地改市」,全省主要城市行政區劃都經歷了極大的調整,據說那時候常熟計劃要籌建地級市,只是後來和其他五個縣級市一起分給了蘇州,這讓不少老常熟都為之嘆息。

作為吳文化發祥地之一,常熟自古以來也是人傑地靈,虞山琴派在這裡誕生、光緒帝師、晚清狀元宰相翁同龢是常熟人。不過對於許多蘇州人來說提到常熟可能想到的不是這些,而是紅色的沙家浜以及聽起來很費勁的常熟話。


散裝蘇州的前世今生

雖同屬吳語,但常熟話更為獨特,現在我們說的普通話只有四聲調,但常熟話里還完整保留著八聲調,是吳語中保留古音最完整的重要方言。總的說來常熟話聽起來有些「硬」,語速很快,頗有種「別粒卜落」的感覺,沒有蘇白那樣軟糯。


太倉


相較於其他兄弟城市,太倉和蘇州之間的關係似乎最淡。誰讓它離蘇州太遠,而又挨上海太近了呢。常聽太倉人調侃,一輩子去上海的次數比去蘇州的次數多多了!

太倉這個名字由來已久,據說春秋時吳王在這裡設置糧倉,所以有了「太倉」(也說東倉)。名字是有了,但一直沒和地方掛上鉤,因為直到明朝以前,這裡一帶長期隸屬於崑山,在元代延祐年間,太倉作為還曾是崑山州治所在地。直到明朝弘治十年,從當時蘇州府下的崑山、常熟、嘉定各拿出了一些地方,這才有了太倉州。



太倉的發跡和海運有著密切的關係,它曾有「六國碼頭」的稱號,蜚聲中外的鄭和團隊便曾從太倉劉家港起航(當代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吳健雄也是在這裡出生的),而更有意思的是,這海運貿易的發跡史還與蘇州平江路上的一條巷子有關。這個故事我們之前已經說過了,想了解的朋友可以回顧下。

蘇州人談起太倉多半會想起糟油與肉鬆,果然是吃貨屬性。清代袁枚《隨園食譜》就蓋棺定論了「糟油出太倉」,夏天裡糟鵝、糟雞爪都是一絕。



吳江


有吳江人開玩笑,2012年吳江撤市設區的時候,恍惚中有種在上《最後一課》的感覺。的確,雖然吳江早已成為蘇州一個區,但在蘇州人潛意識裡吳江依然是城南外面的世界。也是,老蘇州的記憶里別說吳江,去趟吳中越溪都覺得遠是遠的嘞。



早在五代時期,從當時蘇州劃分出了吳江(五代梁開平三年析吳縣置),此後一千多年的歲月里吳江也幾乎一路跟著蘇州。「散裝蘇州」的精髓在吳江這裡也非常明顯,下面各個鎮也是涇渭分明,各有千秋,同里除了古鎮從前還出了不少大戶人家,而如今最富有的當屬絲綢重鎮盛澤,大運河穿新而過的平望則更多了幾分不一樣的古典風韻。

這幾年吳江發展有目共睹,與蘇州主城關聯越來越密切,往來也變得愈發方便,蘇州南站即將落戶、蘇州灣房價蹭蹭蹭上漲……蘇州城南,也將迎來新的故事。



張家港


和上面幾位老大哥比起來張家港就太年輕了,直到建國後它才誕生。1962年從當時的江陰、 常熟兩縣分出了沙洲,1986年才在此基礎上設立了張家港。有人這樣形容,如果說蘇州是上海的後花園,那麼張家港就是蘇州的後花園。

當然其實張家港和無錫關係更近些,畢竟離得近,遠親不如近鄰嘛。而且當初張家港也差點要跟著無錫走了。



還是在1983年的地改市進程中,無錫市要建立,同時它還要挑選下轄的縣市。在當時擺在無錫面前的幾個選擇中(江陰、宜興、沙洲),無錫在宜興和張家港之間考慮再三,最終還是選擇了太湖邊的宜興,這個選擇無錫很滿意,蘇州也很滿意,要說不滿意的估計就是常州了,讓它丟掉了歷史上長期擁有的陶都,還幾乎和太湖拜拜了。

改革開放以後張家港人充分發揚張家港精神,讓這座年輕的城市名列中國百強縣前茅,成為長江邊上名副其實的又一顆璀璨的明珠。



從80年代起,那蘇南地區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蘇州各縣市的社會經濟也都在全面高歌猛進,對於蘇州這群小弟的強勢,官方可是專門認證過的。

早在1993年人民日報就曾用頭版頭條刊出了《蘇州躍起「六隻虎」》的報道。這樣的發展讓蘇州成為全國城鄉差距最小的地區之一,這也是造就「散裝蘇州」最重要的原因——大家都很強,誰都不服誰,所以你追我趕,發展得越來越快。

未來,長三角一體化深入發展,城市群融合發展,必然面臨更多的壓力與挑戰,只有何更好地規劃管理,集約協同,包容並進,才有機會成為真正的蘇大強,形散而神不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uBBW3ABgx9BqZZI8vP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