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橋巷,在平江路右拐偶遇一份古樸與寧靜

2019-12-19     姑蘇好時光




在遊客眼裡,平江路好像只是一條江南的老街,沿著平江河從頭走到尾,街邊是逛不完的花花綠綠的文藝小店,路上是摩肩接踵不會停歇的遊人,橋頭也似乎總有穿著漢服的年輕姑娘在擺拍……

如果平江路是一本書的話,這些只是它亮麗的封面和卷首語,真正精彩的內容,都在那些串聯成字裡行間的小巷裡



大新橋巷,西側連接著平江路,走過古樸的小新橋往東可一直到倉街以及耦園,是如今在平江路街區上為數不多依然保留著枕河人家風貌的街巷。它與小新橋巷剛好配對,與北邊相鄰的大、小柳枝巷組成了平江路上有名的大小組合。

(民國《吳縣誌》稱「新橋巷」,又載:「康熙《志》:青邱倉前,同治《志》:流真巷南,俗稱婁門新橋巷,一稱大新橋巷。」)



雖然名字里有個「大」,但大新橋巷並不名副其實,小巷、小橋、小門小戶在這裡構成了一幅微縮的蘇州印象,在鋪開的畫紙上描摹著一個又一個蘇州的小故事。

與街對面的懸橋巷相比,大新橋巷上的名人故居算不上多,但也值得我們流連一番。大新橋巷12、13、20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郭紹虞的故居



他是土生土長的蘇州人,但家境貧寒,幾代人都只能租房為生。就是在這樣窮困的情形下郭紹虞卻不曾潦倒,一步一步通過刻苦自學從蘇州走到了北京。

1921年,他與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一連串大腕——鄭振鐸、王統照、沈雁冰、葉聖陶等人共同發起成立了文學研究會,專門從事新詩、散文及學術方面活動。


郭紹虞


後來在胡適以及蘇州老鄉同時也是鄰居的顧頡剛等人的推薦下踏上了執教大學的生涯

而大新橋巷的這處房產也正是郭紹虞在燕京大學擔任教授後才用多年的積蓄買下的,透過如今這裡毫不起眼又深不見底的窄門,仿佛依稀可以看見當年談笑有鴻儒的場景。


沿著大新橋巷往前幾步之遙便又可遇見一處名人故居龐宅,相傳300年前清雍正年間,這裡是當時的文淵閣大學士、太子太傅陳世倌在蘇州的行宮

提到這個名字喜歡看武俠小說的朋友一定會有些出戲,這不是金庸《書劍恩仇錄》里男主角陳家洛的父親麼?在野史里他可是乾隆皇帝的親生父親啊。


如今的龐宅成為了一家青年旅舍


這樣的傳聞雖不可信,但無疑給眼前這棟老宅增添了難以言明的魅力。

到了同治年間吳江有位龐慶麟金榜題名,可惜時運不濟被革了職只能回到蘇州,他恰好看中了大新橋巷的這處宅子,於是買了下來改成了「龐氏庭園」。(龐慶麟同時還買下了蘇州鶴園)

家家戶戶門前幾乎都說好似的種了點植物與蔬菜


這處宅子最大的特色就在於南北兩側都臨河,北面依柳枝河引水入宅,龐家最鼎盛的時候前門迎客後門進貨,往來小船直接開進他家,宅內還有一座月牙池和兩口水井,家裡有河有池還有井,被譽為是蘇州絕無僅有的「三水人家」,真是大家族的氣象。

此外,宅內還有三處庭院,兩座精美的磚雕門樓,還能看見清末著名金石學家吳大澂題寫的「溫恭集木」幾個大字。


在河對岸張望的邊牧


除了龐家人,近代以來還有不少名人在這個老宅里住過。比如說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學者同里人金松岑(他是龐慶麟的孫子龐蘅裳的表兄,龐蘅裳本人也曾是鶴園的主人),還有中國現代語言學和音樂學先驅趙元任

這位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與龐家是表親,少年時期他遭遇父母雙亡的悲劇,在蘇州龐家的大寄娘(大姨媽)龐馮氏便接他到大新橋巷住了一年,如同疼親生兒子一般對待他,這也讓趙元任終身銘記。



再往前走走還能看見同樣建於清代的篤佑堂(大新橋巷28號),也是一處坐北朝南的清代建築,如今雙塔景區羅漢院內有座「壽寧萬歲"的磚雕門樓,就是80年代從這裡移建過去的。

穿過倉街便到了小新橋巷,再走走便是耦園了。百年來這裡也曾風雲變幻,不少矮舊的平房曾被夷為平地,變成了一個個大型國企,紡織廠、絲織廠、染織廠……那些廠房整日熱火朝天,靠著煙囪吞雲吐霧。

大、小新橋巷間的通濟橋


大新橋巷,在平江路右拐偶遇一份古樸與寧靜

小新橋巷


而如今這些那個年代繁榮的標誌也都沒了蹤影,再次回歸普通人家的安寧,只有河岸邊的梧桐花依然盛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7gSHm8BMH2_cNUgTtX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