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井一夫 Kazuo Kitai 丨回不去的時光

2020-07-09     圖像與眼睛

原標題:北井一夫 Kazuo Kitai 丨回不去的時光

攝影最大的特徵就是記錄下那些正在消失的事物。

——北井一夫

開端,《抵抗》系列

"拍攝《抵抗》系列前已經想要放棄攝影,而偶然的機會讓我用那些有瑕疵的膠捲拍了一些照片,好像就是給我一次重新認識對攝影的機會。從那之後,就一直與攝影緊密相連。"

高中畢業後,北井一夫在日本大學藝術學部學習攝影專業,他對 當時學校教授的內容不感興趣,認為那些照片從拍攝、沖印到最終的呈現都非常漂亮,但不適合自己,從而對攝影漸漸失去興趣,甚至有了放棄的念頭。

當時正值日本學生運動頻繁發生,有朋友建議他拍這個主題,1964年,北井一夫深入其中拍攝, 次年從攝影系休學,並自費出版第一本寫真集《抵抗》。由於相機很久沒用,膠捲已有損傷,沖洗後的影像呈現出了「瑕疵、過曝、失焦、粗顆粒」的攝影手法,和當時東京喧鬧而暴亂的動盪氛圍很貼合,北井一夫也因此正式成為了一名攝影師。

《抵抗》Resistance

《過激派》Agitators

轉折 《 三里冢 》Sanrizuka

拍攝學生運動的時候,其中的反抗思想與年輕的北井一夫內心某些地方是存在契合點的,《抵抗》系列之後,他的約稿多起來,但也因在拍攝政治題材期間被要求呈現更為激烈的場面漸漸感到不快,加之不習慣東京的生活,1969年,他到達偏遠的鄉村三里冢,成為他攝影生涯的轉折點。

當時三里冢農民正抵制建設成田機場,他用照片記錄下農民為維持生計對政府的反抗鬥爭,在模糊的圖像中,他有意識地避免出現憤怒和暴力的畫面,通過戰鬥中的長時間停頓、等待、野餐等,呈現了鬥爭中柔軟的一面,這是他遠離學生時代激進主義的第一步。

第一屆木村伊兵衛獎 《走向鄉村》To the Villages

因意識到都市化而逐漸蕭條的農村風景,1974年至1977年,北井一夫拍攝的《走向鄉村》逆主流地將當時日本攝影師普遍追隨的「寫真都市論」轉向鄉村視角,獲得了第一屆木村伊兵衛獎。

(特別喜歡這個系列,看片子的時候會想起老家,屁顛樂的童年,沉默寡言、總有些孤獨的爺爺,還有曾經最親最疼我的奶奶)

與中國的聯結

北井一夫對中國有著特殊的情感。1944年,他出生於日本占領下的遼寧鞍山,不到一歲因日本戰敗隨家人返回日本。1973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後,他隨日本攝影家木村伊兵衛來華訪問,拍下了文革期間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而溫暖的瞬間。

他也一直關心著中國紀實攝影的發展,始終積極熱情地向日本攝影界、日本觀眾介紹著中國的紀實攝影。

北井一夫

Kazuo Kitai

紀 實照片 的根本,是攝影者和被攝影者之間的關係,所以如果這個照片能夠把攝影者和被攝者的關係能夠滲透到這個照片的話,我覺得這個照片就可以更有意思了。」

「不 要太注重構圖上怎麼樣,要更 直接地表達。 」

「當被問到『 攝影是什麼』這樣的問題時,我就會說那就是帶著自己的寶物到處走。拜攝影所賜,我才有機會看見很多人的人生,聽他們講他們的故事,因此,就好像是比一般人多活了四、五倍的人生一樣。想到這些,我就會對攝影抱持著感激的態度,是非常珍貴的寶物呢。」

1944年出生於遼寧鞍山,1965年從日本大學攝影學部攝影系休學,自費出版寫真集《抵抗》,1972年憑藉《三里》獲得日本寫真協會新人獎,1973年隨木村伊兵衛來中國拍攝,1976年以《走向村莊》獲得第一屆木村伊兵衛攝影獎,1990年出版寫真集《似曾相識的風景》,2001年出版《1990年代北京》和《1970年代NIPPON》, 2005年開始在《日本相機》上連載《和徠卡一起散步》至2013年底。

(這次背景音樂選用了 約翰·丹佛Take Me Home,Country Road》的改編曲,也是我很喜歡的一部動畫《側耳傾聽》的主題曲。北井一夫說,他自小經歷多數次遷徙,沒有一個地方能稱為家鄉,一直以來,他也渴望擁有自己的家鄉,並多次將其投射在暗房紅光中,漸漸顯影相紙上。我想,攝影其實不單寄託了他的鄉思,也在他逐步探索的路上,幫他找到了內心更寶貴的歸處。)

輪值主編:Ali

亞當弗斯 Adam Fuss | 黑暗中的哲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7QL3MBfGB4SiUwSNr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