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日:並不總是風月同天,山川隔閡也多見

2020-02-16     讀懂本星球

前些天,一句對仗工整又很暖心的詩句,在網上傳遞。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是唐朝時候,日本高官在贈給大唐僧人袈裟上繡的偈詩。

日本方面支援中國湖北的防疫物資,外包裝上寫著一千多年前「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詩句

有人說,這句一千多年前的文案,瞬間秒殺當今網際網路新媒體千萬名小編的文案水平。不僅文藝,而且還把中日兩國文化紐帶展現出來。

不是本星君為中日友好潑冷水,只是想講一講自己的認識,古代中日兩國,並非一直是「風月同天」。


一 、漢魏時期,中日初交

日本出現在中國史書上,最早是漢武帝時期。當時的史書對日本的記載十分簡單。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百餘國。樂浪海,指得就是今天的渤海。樂浪郡是漢武帝在滅亡朝鮮後,在朝鮮半島建立的一個郡。

漢武帝時的東北亞局勢

從這點來看,那個時候中國對日本的認識主要是通過朝鮮半島傳來的信息。樂浪海有倭人,從側面體現了日本在公元前就有海上遊獵的能力。

兩國真正交往是到東漢時期。公元57年,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日本派出使者來到中國。當時,東漢政權作為剛剛建立的王朝來說,外國來朝,很是令人開心。於是光武帝對倭使進行了賞賜並且頒給日本國王一枚金印,一千多年後這枚金印在日本被發掘出來,成為了兩國交往的見證。

東漢光武帝劉秀賜給日本的「漢倭奴國王」金印,現存於日本福岡市博物館

有趣的是,日本出土的金印和我國雲南省出土的漢朝金印,都是一樣的蛇紐。在古代,皇帝的印的修飾物是龍紐,而蛇紐是諸侯王的象徵。當時候雲南的滇王在被漢朝征服後,選擇俯首稱臣,成為了漢朝的諸侯王。

以此來看,當時候東漢是把日本當做諸侯國來看待的。對於日本,在劉秀眼中和滇國一樣,不過是番邦。

也就是兩漢三國時期,漢字傳入日本,才有了幾百年後能寫出「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文案的日本人。而這一路徑,也是經過朝鮮半島的。

王仁,朝鮮半島的儒教家,傳說中是他將漢字傳入日本

時間到了魏文帝曹丕時期,曹魏冊封日本卑彌呼為日本王。卑彌呼也因此得到中原的肯定,統一日本。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可以看出曹魏的冊封是有政治目的的。當時,中國三分天下,魏蜀吳三足鼎立,三方互相抗衡。作為繼承漢朝正統的魏國在冊封日本王時,更多的是用來制衡吳國。

據史料記載,吳國水運十分發達。海上貿易繁榮昌盛,與海外的高句麗、日本、琉球等國都有往來。如果此時,日本和吳國進行聯合或者對吳國進行援助。那無疑對魏國是極其不利的。當時,通過冊封來向外表明倭國是魏國的屬國,那麼吳國也就難以有外援。魏國也便能安心對付吳蜀兩國了。

對於日本來說,當時候諸王林立,卑彌呼通過受封魏國,消滅諸王,統一日本,這是不賠本的買賣,當然樂意為之。卑彌呼心理很清楚,就算與吳國交好,吳國非正統,無法進行冊封,並且本身國力較弱,難以支持日本統一。而強大的魏國即是正統,同時國力強大。從利益考量,日本選擇了曹魏冊封,也是明智之舉。

《三國志·魏書·倭人傳》對日本人(當時稱倭人)的記載

公元2世紀前後日本列島上小國林立,各國占據的位置史學家尚無定論,本圖採取其中一種說法繪製(黑體字為當代日本城市位置),也有說法是邪馬台國位於今天的大阪市以南

後來的歷史印證了卑彌呼的選擇,卑彌呼死後,諸王爭奪王位,日本陷入混亂。卑彌呼之女壹與遣使魏國,希望魏國幫助復位。於是曹魏遣使去往日本,穩定了局勢,壹與登上王位。

日本通過結交中國,穩定了國內局勢。

日本出土的擁有曹魏年號的三角緣神獸鏡

其實,整個古代史中,中原帝王常常擔憂或者期盼日本攪局東亞政權紛爭,而日本則常常從中華文明中汲取進步的力量。


二 、朝貢中國,師華抗華

隨著三國統一,晉朝曇花一現又迅速垮台,中國進入南北朝。當時,中原混亂,中國北方被少數民族所統治,加上北方航海業不發達,日本逐漸和北方的政權失去了聯繫。

然而,日本卻與南方的劉宋政權往來密切,多次向其請冊封。後世的辛棄疾詞里「人道寄奴曾住」中的寄奴,就是他家開國皇帝劉裕的小名。

當時的日本,隨著卑彌呼女王時代的結束,男性開始掌握更多政治權力。倭王,成為了第一個向劉宋遣使朝貢的倭王。後來他的弟弟倭王,眼看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國王被劉宋政權封為「鎮東大將軍」,爵位高於倭王,心中羨慕嫉妒恨,於是更加頻繁地向劉宋政權獻媚,不能讓自己地位比百濟國王還低。

日本的倭王如此在乎自己的爵位,劉宋王朝自然是心花怒放。在幾番「胡蘿蔔加大棒」的討價還價後,倭王珍的名號晉升為「倭國國王」和「安東大將軍」。珍在接受冊封后,在日本半島建立了穩定的統治。

由梁元帝蕭繹繪製的《職貢圖》,圖中描述了三十五國使者的形象和特徵,在此截取的是倭國和百濟國的使者。(《職貢圖》原圖已不存在,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職貢圖》為宋人摹本的殘卷)

這段倭五王時代結束後,日本進入了奈良時代,中日蜜月期到來了。但是這個時候日本雖然以中華為師,但同時也想在東亞世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國書事件就說明了這點。

日本在給中國隋朝皇帝信上寫出了那句「日初出之國致日末之國」,這使得隋煬帝十分憤怒,對日本使者嚴加斥責。這從另一方面反應出,日本自大的民族情緒和對於中原王朝有了輕蔑之意。

這在日後的白江口之戰中體現出來了。白江口之戰體現出日本對當時的東亞世界秩序有所不滿,日本很想進行調整,希望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663年的白江口之戰。此戰是倭國、百濟國聯軍,和唐、新羅聯軍在朝鮮半島西側發生的大戰。此役之後,日本對華服服帖帖,開始效法中原

但是隨著戰爭的失敗,日本也隨後更改態度,向隋唐繼續派遣使者,學習先進文化。

上海世博會仿建的遣唐使船和1917年的歷史畫卷

隨著唐朝的沒落,加之日本效仿中國建立的中央集權制的衰落,以及遣唐使本來是個高度危險的活動(四分之一的遣唐使批次會遇到海難),日本也不再向中原派遣使者了。

遣唐使來華路線中,南路用時比北路要少,但海難事故次數較多。


三 、宋元時期,抗衡中國

隋唐在沒落,日本也同樣在更新換代。奈良時代以後,隨著武士階層的崛起,日本進入了鎌倉幕府時代,天皇失去了權力。這時候的中國也已經是宋朝了。此時的兩國關係,並非朝貢國。只是兩國正常邦交,商業貿易也非常繁榮。


南宋時期東亞局勢

而此時的宋朝,面對北方的遼金,還有後來的蒙古,其統治也是岌岌可危。在如此危機下,宋朝開始和日本進行正式官交,希望將日本作為一個折衝之地。

再者,由於失去了北方領土,善於創造財富的南宋人,更加注重與日本的海上貿易,可以用與日本的貿易來補缺宋朝北方領土的資源。

日本當然也從與南宋的貿易中獲得好處。最明顯的好處是,南宋為日本經濟提供了流通貨幣。由於當時日本自己不鑄造銅錢,所以國內流通的主要貨幣是在與宋朝貿易中獲取的宋銅錢。極度缺錢的日本人,每年到南宋賣貨的大貨船就有四五十艘(船員在100名以上的大船)。

隨著蒙古的興起,南宋的衰亡,日本與中原的交流也少了。但民間貿易很是發達,在蒙古滅宋後,很多南宋遺民都漂洋過海來到日本。日本對於這些中原遺民很是款待,同時對於宋被滅亡也表現出十分痛惜。

蒙古忽必烈時,本著華夷秩序的日本,對於忽必烈的元朝十分鄙夷。對兩次來日本的元朝使者十分粗暴,第二次則直接斬殺了使者。從側面也反應出日本對宋的認同,也反應出中華文化圈,在諸多東亞國家中,宋朝才是中心。

元朝對於日本如此行為,十分憤怒。兩次發兵日本,日本也因此受到很大損害。不過蒙古鐵騎最終還是未能踏上日本國土,隨著元朝的失敗,日本的民族自信心更加強大,認為這些胡虜不堪為上國。兩國之間從此就斷了來往。

1846年福田大香所作的蒙古人入侵日本(今熊本縣松本市)的畫卷,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

宋元時期是中日關係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此,日本對於中原王朝不再有憧憬之情。日本也積極謀求屬於自己的國際地位。

元朝末年的倭寇就說明了這個道理,日本的倭寇對朝鮮半島進行了多次襲擾,這對東亞秩序產生了衝擊。


四、明日戰和,援助南明

隨著元日戰爭的結束,日本當權派鎌倉幕府雖然勝利,但自身力量受到沉重打擊。不久日本就發生了動亂,一個叫足利尊氏的武士建立了幕府。這就是足利幕府。

足利尊氏

到了明朝,朱元璋將日本列為不征之國。所謂不征之國,也就是沒有宗藩關係。直到永樂時期,日本將軍足利義滿為了經濟貿易,向明朝主動靠攏。

由於當時明朝是世界貿易的中心,日本如果想發展對外貿易,就必須依靠明朝。於是日本名義上成為了明朝藩屬國,卻是十年一貢。

足利義滿

隨著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日本全國沒有統一領導,諸藩林立。很多藩主為了利益加入了倭寇組織,參與對中國和朝鮮的劫掠。明日兩國關係又跌入冰點,朝貢隨絕。

到了16世紀,日本豐臣秀吉的侵朝戰爭(咱們這裡叫「萬曆援朝」,就是明朝萬曆年間援助朝鮮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史實),更是令明朝對日本產生厭惡。據史料記載,當時國人鄰居互相謾罵都用倭寇之語。

日本侵占朝鮮半島南端的釜山

但是隨著德川幕府的建立,明日之間邦交又趨於正常化。明滅亡後,滿清入主中原。南明在與清朝對抗的過程中,一方面整修兵備,一方面將目光投向了日本。

於是南明的軍事首領鄭芝龍向日本發出了求援信號,日本幕府則分為兩派,一派是出兵的支持者,以拒絕為恥,紀州、尾州、水戶之藩更竟欲出任總大將。在這三藩的眼裡,明朝是中華文化圈的中心,與明朝關係密切的日本,不能在明朝危難之際束手旁觀。他們很願意出兵抗清,認為這是恢復中國,同時使日本在道義上得到榮耀。

另一派以御三家德川賴宣為首,他認為出兵中國,如果失敗了,將會與清朝結仇,這對日本是不利的。縱使成功,到時候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日本的經濟也會受到很大影響,民生凋敝。所以拒絕出兵。

在隨後的歷史中,鄭芝龍的兒子鄭成功再次派使者前往日本,希望借兵抗擊滿清,這次日本同樣是拒絕了。但是日本卻提供了火炮、倭刀、銅器給鄭成功。

1658年,鄭成功認為北伐中原時機已到,再次求援日本,並在對清檄文中稱已經獲得14國的幫助。這次日本依然是拒絕了,只是提供了武器的幫助。第二年,鄭成功北伐失敗,從此很難有大的作為。

等到清朝時期,日本則完全和清朝是對等國家了。因為此時雙方都採用閉關鎖國的政策,二者貿易甚少。

如今,當中日兩國又從共同使用的漢字中找到詩意文字,來拉近彼此關係的時候,人們會發現,原來中日兩國彼此在歷史上還有那麼多值得回味的點滴。


揚州大明寺的一方石刻,寺內設鑒真紀念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tWpZXAB3uTiws8KG7W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