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亂局中,王莽是漢版「范閒」還是復古的愚蠢帝王?

2020-01-01     讀懂本星球

最近某熱播電視劇又引爆了穿越話題(更專業的稱呼是重生類小說)。

在談到「穿越」時候,網上總有人一本正經的說,西漢末年篡奪漢朝皇位的王莽,就是個穿越者。理由是,王莽國內改革措施充滿現代思想,王莽倡導人人平等的觀念,簡直是就是真實版范閒。


范閒是近期熱播劇中男一號,他是現代青年但穿越回古代,在古代處處表現出現代人的觀念,如人人平等


最奇葩的依據之一,就是王莽對地處東北亞的高句麗政權的態度。在漢朝君王眼中,這片地方絲毫不入法眼,都懶得管。王莽卻對遼東到朝鮮半島這片區域用心良苦,說明王莽知道這片區域在兩千年後會成為東北亞乃至全球關注的焦點。

那麼,王莽到底算不算一個合格的「穿越者」?在對待高句麗問題上,王莽到底是具有前瞻性的明君聖主,還是愚蠢的帝王?

還真的有無腦穿越網劇,將王莽作為男二號


一、歷史舞台上的王莽

王莽登上歷史舞台之初,確實有點像范閒一樣。

當時,西漢末年,皇帝昏庸、外戚專權、宦官亂政、貪官橫行,人民苦不堪言。這個時候,外戚王莽作為一股清流出場了,這一點很像范閒。

據史料記載,王莽是當時太皇太后的侄兒,為人樸素,禮賢下士,每當蝗災之年,王莽就開倉救民。所以在當時,王莽成為了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不久之後,封新都侯的王莽便廢了小皇帝自立為帝,建立新朝。

不過,兩千年來的知識分子對王莽卻不像現在粉絲對范閒那樣推崇。一般都認為認為王莽是偽君子,真小人。

唐代的白居易在詩中認為王莽是偽君子


二、西漢末的東北亞局勢

本文討論在東北亞亂局中王莽的表現,那麼就讓我們先看看當時東北亞的局勢。

漢帝國東北,有一隻猛虎,高句麗國,也就是今東北南部、朝鮮中北部。

原來,漢武帝時朝鮮半島的衛滿王國擁兵攻擊漢朝,漢武帝什麼人呀,哪能容他如此放肆!武帝大筆一揮,帝國的將士們便陸路和海路兩頭並進,直接滅了衛滿朝鮮。

對於如何管理這些地區,漢武帝在朝鮮半島設立了後世著名的「漢四郡」,這四郡一度囊括了朝鮮中北部的大量土地。

漢武帝設立的四郡(淺綠色即為漢朝領土)

漢朝對於這四郡控制力並非強有力的,該地的官員多由本地人,即高句麗本土人擔任。所以,隨著漢王朝的分崩離析。高句麗人開始活躍了,他們謀求獨立,開始建立自己的國度。

西漢疆域及周邊政權

於是公元前37年,朱蒙建立了高句麗國。朱蒙本是東北亞另外一個政權扶餘國的王子,因受到排擠負氣離開,自己率領部族在南邊建立高句麗。

韓國人拍的電視劇《朱蒙》在日本放映時的海報。其實朱蒙建立的高句麗政權,和後世的韓國人(王氏高麗)是沒關係的,高句麗應該是中國邊疆地方政權而已,韓國人亂認祖宗的毛病又犯了

可是令人搞笑的是,當時候他們所謂的高句麗國,地理位置是漢朝的高句麗縣。而高句麗王朱蒙也是被漢皇帝冊封的一個地方王而已。

公元前1年的高句麗附近地圖


三、王莽「穿越者」式的改革人設

王莽成為皇帝後,認為新年新氣象,就像自己的國號「新」一樣。於是大刀闊斧的改革時代到了。

有些改革措施看起來似乎有點超越當時的認知。例如廢私田為王田,也就是推行土地國有化。還是設立國有企業,酒、鹽、鐵由國家專賣。王莽的改革措施里還有強化國家對市場控制。

王莽在長安、洛陽、邯鄲、臨淄、成都等城市設立防止壟斷和物價波動的機構「五均司市使」

在對外關係上,王莽表現出很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比如給周邊國家政權以侮辱性的名號。高句麗就被王莽改名為下句麗。

事實果真如此嗎?首先來看更改國號之事。據史料記載,建國元年(公元9年)將高句麗改成下句麗,還把封號從王改為侯。對於西南、西域諸王也都改為侯,其中對百年死敵匈奴,也是改為降奴,並且將璽變成章。這些措施乍一看,是帶有強烈民族主義。

其實不然,從宏觀的來看,王莽改革是有藍本的,就是仿效周朝。什麼廢私田,什麼廢奴隸,包括改高句麗為侯,都是按照周朝的制度來改革的。王莽希望仿古,認為周朝八百年國運,就是因為這些制度。

至於經濟利益其他改革,也都有點被後人過度解讀和過度拔高。

但是,令王莽意想不到的是,這些改革,不僅沒有延續新朝的國祚。反而大大的激怒了周邊國家,新朝四周,危機四伏。據朝鮮史料《三國史記》記載,高句麗王朱蒙聽說後,十分憤怒。

對於王莽的羞辱,朱蒙雖然明面上不好多說什麼,私底下卻多次組織軍隊,小規模騷擾東北。這樣一來,百年的友好鄰邦關係結束了。東北局勢,暗流涌動。

如果王莽真有穿越者的政治視角,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對外韜光養晦不挑事兒,是政治家起碼的素養。

再說,西漢末年更沒有折騰和挑事兒的物質基礎,國家還並不富裕。


四、東北亞成火藥桶

時間到了公元11年,在新的統治者王莽眼中,高句麗蕞爾小邦,不足為道。他真正的擔憂是匈奴。(這一點,認為王莽是穿越者的網友真的誤會王莽了,他真不是對高句麗用心良苦,他和別的皇帝一樣最擔心的是匈奴

匈奴和漢朝之間的恩怨,已經是百年了。雖然到了王莽這裡,匈奴和新朝關係上還是比較緩和的,即便匈奴單于變成了降奴單于。可是王莽不這麼想,在他眼中,什麼匈奴,什麼高句麗,都是蠻族夷邦。周禮的夷夏之防,王莽可是一直遵守的。

這才是王莽看不起高句麗的原因。

王莽決定向匈奴用兵,一來是為了彰顯新朝的威嚴,二來轉移國內矛盾。由於王莽的新政策不合時宜,人民苦不堪言,貪官依然是橫行當道。人民和朝廷的矛盾,迫使王莽需要一個新的政策來轉轉這個矛盾。但是,聰明的王莽熟讀周禮,他不會動用太多的帝國士兵。

以夷攻夷才是王道。於是高句麗收到了發兵支援新朝的命令。迫於壓力,高麗王只好派出兵馬運輸糧草,不過由於陰雨綿綿,道路泥濘,加上思鄉心切。在出發不久後,這些高句麗人發動了叛亂,決定回家鄉。

遼西太守田譚發覺後,派兵追擊。可能是田譚過於立功心切,帶了一丁點兵馬追擊,結果被高句麗一不做二不休的伏擊了。結果,田譚戰死。

田譚一死,本來交惡的兩國,更加蒙上了陰霾。王莽得知後,大怒。也不攻打匈奴了,開始著手對付高句麗了。原因也是簡單,一個小小的高句麗就敢如此藐視新朝,殺害朝廷命官。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田譚之死大大的刺激了王莽,王莽決定調集重兵圍攻高句麗。這時候將軍嚴尤上奏勸解王莽,原因則是第一高句麗英勇善戰,新朝剛剛建立,不應該窮兵黷武。第二如果用兵,高句麗狗急跳牆,聯合扶餘、匈奴、肅慎反叛朝廷,事態會越來越大。這對朝廷是大為不利的。

其實現在來看嚴尤的勸誡是非常正確的,國內農民起義涌動,劉氏宗親四方起兵。如果這個時候對外用兵,只會雪上加霜。

王莽當然知道如果執意用兵,的確會四海沸騰,人民更加厭惡朝廷。但是高句麗殺害朝廷官員,著實可恨,於是命令嚴尤採取「斬首行動」。這個命令到了嚴尤手裡,嚴尤迫於壓力,只能奉命。已經被降格為高句麗的朱蒙,即將面臨一場滅頂之災。

這一天,朱蒙接到了嚴尤的邀請,商討如何對付匈奴。朱蒙也沒有多想,便帶領少數人馬前往漁陽,嚴尤大擺宴席,二人相談甚歡。突然一群士兵進入將朱蒙綁了起來,嚴尤宣布聖旨說明朱蒙的罪過,不等他說話,便下令砍了他。

朱蒙一死,兩國之間關係到了冰點。

現在位於平壤的東明王陵,據說是朱蒙的陵墓,但是充滿明朝墓葬風,讓人有種穿越的感覺

不過在朝鮮史書中卻有著不同說法。朝鮮史書認為嚴尤誘殺的是高句麗大將延丕。延丕在現存史料中著墨不多,只知道他是高句麗的一員大將。至於為什麼中朝兩國記載的誘殺對象不同,一般分析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誘殺的就是朱蒙,只是出於民族自尊的問題,高句麗不好意思承認,堂堂一國之君輕而易舉的被人誘殺。

第二,誘殺的是延丕,嚴尤出於邀功請賞的目的,謊報了軍請。自然,誘殺一國之君比誘殺一個將軍的功勞是大很多的。而且誘殺一個將軍比誘殺國君要簡單許多,這不免讓人懷疑被殺的是將軍延丕。

本星君分析之後,認為第一種可能性大。首先,嚴尤在史書上的記載是,為人剛正、戍邊有功。嚴將軍還堅決維護王莽的皇權地位,否則就不會上奏勸諫王莽不要發兵高句麗了。嚴尤很清楚新朝的局勢,所以不會謊報軍情。其次,誘殺周邊國家首領,這也是西漢統治者慣用手段。

漢昭帝時期,匈奴勢大,脅迫西域諸國跟隨它攻打漢朝。樓蘭國迫於壓力準備背叛漢朝,消息傳到長安,昭帝大怒,準備發兵滅掉樓蘭。

這時傅介子站出來,他自告奮勇,不需要大兵壓進,只需要他一人前往即可。於是傅介子到了樓蘭,借封賞樓蘭王為藉口,準備實施斬首行動。

果不其然,樓蘭王貪圖漢朝的黃金棉帛,興高采烈的到了使者營地。傅介子一聲令下,樓蘭王身首異處。

王莽本人也深得西漢真傳,善於誘殺周邊國家國王。西南酋長句町王因為不滿中原統治,想要造反。太守得知後,詐稱新朝皇帝有聖旨要冊封句町王。句町王還不想和朝廷公開撕破臉皮,於是就到了太守府。

之後就如傅介子一樣,曆數句町王的罪過,直接斬殺。所以,嚴尤誘殺朱蒙也就不足為奇了。


五、四面楚歌走不下去的王莽政權

如果王莽真如范閒一樣聰明的穿越者,不會在東北亞給自己按個火藥桶。畢竟明智的改革者,都很希望創造一個和平穩定的外在環境。

從一開始的更改國號,再到田譚之死,再到朱蒙之死。王莽逐漸的失去了理性,高句麗在朱蒙死後,開始對抗新朝,不斷攻擊遼東。

漢武帝時候較為平靜的遼東到朝鮮半島,成了王莽政權的外在威脅。

王莽本想率兵圍剿,只是這時國內赤眉軍、綠林軍已經風起雲湧。王莽不得不疲於應付國內的叛亂,在多方面的矛盾下,新朝滅亡了,王莽也身首異處。

綠林、赤眉、銅馬等起義軍對王莽政權構成嚴重威脅

在今天,很多人人為假想王莽是個穿越者,也有不少人為了調侃「穿越」這個話題,在茫茫歷史人物中選擇王莽來戲說。但在本星君來看,王莽不僅不是個現代穿越者,反而是個開歷史倒車的「倒車司機」。

王莽改制,本著周朝復古,所以諸如更改土地所有制,廢除奴隸,更改官職都是周朝復古的一部分。

政治人物的執政觀念往往受到他青少年時期的經歷和學習環境影響。王莽年輕時候,所受到的教育中,「恢復周禮」是執政者至高理想。所以,在登上皇帝寶座後,王莽的建國藍圖的理論就是以周朝為藍本的。

在對外關係上,王莽更是個愚蠢的民族主義者。

對於周邊部落國家,周朝主張是攘夷。即軍事打擊,並非漢朝的冊封羈糜政策,也非後世的懷柔政策,而是軍事打擊,嚴防死守,戍邊四方。

所以王莽在對待外國時,多採取防夷政策,這也就見怪不怪了。只是,王莽一意孤行,不顧國內矛盾重重,執意改制,執意對外用兵。這導致國內農民起義,四方國家起兵反抗新朝。短短十幾年,新朝就如那曇花一般,煙消雲散了。

這個以改革者自居、自我感覺良好的王莽,在對內瞎折騰,對外四處樹敵中,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作為一個開歷史倒車的帝王被後世所鄙視。

高句麗也從此時和中原王朝交惡,在以後的幾百年間,雖然上貢,但面和心不和,陽奉陰違,為日後被唐朝滅亡埋下了禍根。

歷史車輪是向前的,穿越是不可能的,復古更是刻舟求劍的愚蠢行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UYuaW8BMH2_cNUgBB2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