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卡達依靠承辦大型體育賽事、發展旅遊和航空業、以及土豪國的人設在全球打響了知名度,已然成為了中東地區較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
與卡達相比,在地緣政治極其複雜多變的中東波斯灣地區,群島國巴林就顯得寂寂無聞了。
巴林是由巴林島等多個小島組成的群島國,國土面積僅767平方公里,是名副其實的小國。
在巴林群島中,有一組名叫海瓦爾的群島,單從距離上看,這組群島離卡達更近,而離巴林島稍遠(距離卡達西海岸僅有1.4公里,巴林島有19公里)。
海瓦爾的群島所在位置
但在海瓦爾群島的爭奪中,國立稍弱、距離稍遠巴林卻笑道了最後。巴林和卡達有過哪些領土上的爭端?離卡達更近的海瓦爾群島,是如何歸屬巴林的呢?
1.巴林與卡達的歷史淵源。
波斯灣地區的很多國家都是家族式統治的酋長國,巴林和卡達的歷史淵源和領土爭端要從巴林的哈利法家族和卡達的薩尼家族說起。
現在的巴林的統治者哈利法家族,最早發家的地方其實是在卡達。他們於18世紀初來到卡達半島,在卡達西北部的祖巴拉地區定居並統治了該地區。
祖巴拉地區的廢墟
後來因為看重了巴林島上的珍珠貿易,哈利法家族才將自己的大本營遷移至巴林。大本營雖然遷移至了巴林,但哈利法家族依然維持著對整個卡達半島的統治。
而現在卡達的統治者薩尼家族,也是在18世紀初來到卡達半島的。在哈利法家族搬往巴林後,薩尼家族逐漸成為了卡達半島上最大的家族,薩尼家族開始代哈利法家族管理卡達多哈等地的賦稅、軍事、司法等工作。
哈利法家族雖遠在巴林,但卡達這邊的大小事務薩尼家族都需要給哈利法家族彙報,長久以來,因為權力的紛爭,兩大家族產生嫌隙。巴林和卡達多次發生正面衝突。
19世紀初,除了巴林和卡達,波斯灣的阿布達比、阿曼等各個酋長國之間也紛爭不斷。而在波斯灣各家族部落持續較量的同時,大英帝國也開始涉足波斯灣地區。
持續的戰爭讓巴林選擇投靠英國,1820年英國和巴林部落首領簽訂了《海上和平初步條約》,名義上是巴林接受英國的保護,但其本質是將自己的主權交給了給英國。
1825年的巴林地圖
為了維持波斯灣各地的穩定,在英國皇家海軍的督促下,阿拉伯各酋長國於1835年達成了停戰協定。
然而,巴林的哈利法家族畢竟是從卡達西北部的祖巴拉地區起家的,他們忘記不了這份故土,始終認為卡達是自己的。1867年,巴林對卡達發起了戰爭,巴林在其盟友阿布達比的幫助下,率領70艘艦艇和2000多名士兵攻打卡達首都多哈。
雙方的衝突持續了整整一年,最後還是英國人發話了,英國人認為巴林違反了1835年簽訂的停戰協定,對巴林發出了警告。為了引以為戒,英國還於1868年首次公開承認了卡達的獨立主權。
1868年卡達-巴林戰爭之後,英國與巴林達成協議
此後的很多年,卡達半島上權力又經歷了兩次易手。薩尼家族從1871年起開始服從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並接受土耳其的駐軍;隨著鄂圖曼帝國的衰落,卡達也於1916年成為了英國的「保護國」。
1957年4月1日發行的英國女王郵票,套印用於卡達。
2.石油資源讓海瓦爾群島變兩國哄搶的「金饃饃」
由於巴林和卡達的特殊關係,以及多年來波斯灣上強權的變更,巴林和卡達的主權關係模糊不清,相互之間的邊界也沒有明確的劃分,而位於兩地之間的海瓦爾群島也沒太引起兩地酋長國的重視。
1904年的卡達多哈舊城
然而,海灣地區大量石油的發現讓波斯灣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個小島都變得價值連城。
1908年,英國人發現了波斯灣地區的第一個大油田;1932年5月,巴林石油公司發現了石油,這時巴林和卡達都開始意識到海瓦爾群島以及周邊土地的價值。
巴林第一口油井的照片
卡達首先於1934年聲稱擁有海瓦爾群島主權,並在1935年與英國簽署的石油特許協議中將海瓦爾群島標註其中。
卡達的先聲奪人立刻引起了巴林的強烈反對。巴林聲稱,海瓦爾群島自古以來就是巴林的固有領土,從1783年開始,巴林哈利法家族就已經統治了海瓦爾群島,後來由哈利法家族的分支多瓦薩爾部落實際控制,並始終向巴林納稅。
為了宣誓主權,1937年起巴林開始加大海瓦爾群島上的基礎設施建設,並加強與海瓦爾群島上的經濟聯繫,企圖通過事實占領的方式獲得國際社會對其擁有海瓦爾群島主權的認可。
1938年巴林在海瓦爾島上建的海瓦爾堡
與巴林的主張相反,卡達也堅稱海瓦爾群島是其領土,而卡達的理由更多是在地緣結構上。
卡達認為,海瓦爾群島可以看作是卡達半島向西延伸的一部分,卡達半島與海瓦爾群島之間非常近,甚至在低潮的時候,海水下的土地會露出來,可以從卡達半島上直接走到海瓦爾群島的部分島嶼上。
海瓦爾群島與巴林島及卡達半島的距離位置圖
卡達還認為,巴林與海瓦爾群島不但距離遠,而且巴林所說的那些與海瓦爾群島的歷史關聯,也都是一家之言,可信度極低。
1938年的海瓦爾碼頭
巴林和卡達在海瓦爾群島上態度都十分堅決,這時,雙方共同的「保護國」英國的態度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巴林畢竟很早就是英國的保護國了,卡達則更像個後媽生的,才剛剛離開鄂圖曼土耳其的懷抱20年。所以,在主權這樣的核心問題上,英國當然更偏向「親生的」巴林。
1939年,英國分别致函巴林和卡達的酋長,並表示,英國就巴林和卡達雙方在海瓦爾群島主權的問題,進行了綜合考慮和評判,認為海瓦爾群島應該歸屬巴林。
卡達在接到英國對海瓦爾群島主權裁定後,多次向英國表示抗議、不滿和不承認,只是迫於與大英帝國的強大,並未選擇武力占領和對抗。
然而,正是作為「保護國」英國的這紙判決,讓巴林在之後對海瓦爾群島主權的爭奪中占了上風。
1965年的巴林首都麥納麥
3.獨立後的兩國爭鋒
1971年,巴林和卡達先後脫離英國的「保護」,成為獨立的國家。
在英國掌權波斯灣地區的時候,巴林和卡達雖然在領土劃分上各執一詞,但礙於英國的勢力,並沒有激烈的火拚。但當英國人一走,兩國間關於領土爭奪,特別是對海瓦爾群島的爭奪開始加劇。
海瓦爾島衛星圖
1982年,巴林為了在氣勢上震懾對手,先是將一艘新建成的戰艦命名為海瓦爾群島號,而後又在兩國爭議的淺灘附近進行實彈軍事演習。
1986年,巴林開始派駐軍事力量登陸海瓦爾群島,並在爭議的淺談上建造人造島嶼;並且,巴林還向美國購置了軍事飛彈,甚至將戰機駛入卡達領空進行示威。
面對巴林的挑釁,卡達在極盡克制之後終於予以了還擊,與巴林進行了正面交火。
說到這兒,大家或許會有疑問,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卡達的國力都不比巴林弱,為何巴林在領土爭奪上如此的強勢和囂張?
現在的巴林首都麥納麥風光
其實,巴林雖然是個小國,但巴林的聰明在於,它十分會找靠山。
英國保護時期,巴林依靠「親生兒子」的身份,獲得了英國對於其擁有海瓦爾群島主權的認可;英國人走了以後,巴林迅速傍上了中東地區的霸主,沙特。
1900年在巴林的英國政治機構
沙特作為波斯灣上的大國,自然希望維護中東地區的穩定,為了體現自己中東大國的權威與責任,沙特主動承擔起了調解巴林和卡達領土爭端的重任。
沙特的介入正是巴林所希望看到的,巴林心裡清楚,沙特與卡達也有領土紛爭,只要和沙特搞好關係,沙特一定會偏向自己一方。
沙特與卡達的領土爭議區域
1986年4月,沙特受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的委託,正式邀請巴林、卡達共同協商解決海瓦爾群島主權問題。
結果不出巴林所料,沙特的調解方案是偏向巴林一方的。沙特建議:為避免進一步衝突,巴林和卡達暫時維持海瓦爾群島的現狀(巴林實際占領);巴林的海軍和漁民可以繼續進入和留在海瓦爾群島地區;雙方若有所爭執,在維持地區和平的同時,可以將主權爭議問題提交國際法院。
卡達對沙特的調解方案極度失望,在他們看來,將爭議問題提交國際法院或許是他們爭奪海瓦爾群島的唯一途徑。
4.巴林用「荊州」換「益州」
由於不滿於沙特的調解方案,更不願意承認巴林對海瓦爾群島的事實占領,卡達方面開始著手將爭議問題提交國際法院。
巴林是不願意將問題提交國際法院的,因為保持現狀是對他們很有利的局面,所以巴林一直主張將問題放在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內部進行解決。
卡達於1991年第一次將海瓦爾群島主權爭議問題提交國際法院,受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國際法院並未作出判決。
1995年,卡達再次將爭議問題報告提交國際法院。巴林見卡達態度非常堅決,實在要將問題鬧到國際法院,於是尋思出一場以「荊州」換「益州」的好戲。
在卡達將海瓦爾群島主權問題提交國際法院的同時,巴林卻又將祖巴拉地區主權歸屬問題也提交國際法院。
祖巴拉的地理位置
巴林聲稱,祖巴拉地區雖然在卡達半島上,但巴林哈利法家族1762年時就已經占據祖巴拉地區了,祖巴拉地區是巴林人的祖籍所在地和精神家園。雖然1868年後,卡達就實際控制了祖巴拉地區,但這裡自古以來就是巴林的,卡達的占領是非法的。
巴林和卡達雙方所主張的主權領土
其實,巴林人心裡很清楚,索取祖巴拉地區對巴林來說難度是巨大的。從地理上看,祖巴拉地區是卡達半島的一部分;從法理上講,在英國「保護」時期,英國已經確認這片土地屬於卡達;而從實際控制上講,這片巴林的「故土」已經被卡達控制很多年了。
祖巴拉地區的老碉堡
巴林在這個時候提出對祖巴拉地區的主權要求,其實際目的是為了在爭奪海瓦爾群島主權所有權上取得主動,希望獲得國際法院的同情。
不論巴林是否真的獲得了部分同情票,國際法院最終的裁決對巴林來說是滿意的。
對祖巴拉地區的主權歸屬,在國際法院宣判前,巴林和卡達雙方心理都很清楚,祖巴拉地區將繼續維持現狀,歸屬卡達。
1920年製作的地圖,祖巴拉的主權所屬已很明確
而對於最有懸念的海瓦爾群島主權,國際法院最終將其判給了巴林。理由是:國際法院認為,1939年英國將海瓦爾群島主權裁定給巴林的決定是有效的。因此,雖然海瓦爾群島從地緣位置上看離卡達更近,但基於保持占有的原則,海瓦爾群島歸屬巴林。
至此,巴林和卡達在海瓦爾群島上的爭端終於畫上了句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iPzIHUBeElxlkka0y_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