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紅柿媽媽
生活中,有的寶媽較忙,要外出工作貼補家用,根本沒時間全天陪孩子。部分寶媽在不方便照顧孩子時,可能會把孩子交給婆婆帶。只是,婆婆帶娃的弊端就是,老人可能會比寶媽更寵孩子,也更容易抱怨。
孫子要吃西瓜,奶奶只想買「一小塊」被嘲諷,老人抱怨:帶娃太難
歐女士上班特別累,於是就把5歲的兒子,交給婆婆照顧。
這一天,奶奶帶孫子去逛市場,孫子看見有人賣西瓜,就跟奶奶說,「我想吃西瓜,奶奶,我渴了。」
奶奶湊近一看,西瓜價簽是2.5一斤,奶奶抱怨道,「太貴了,你渴了一會給你買水喝。」營業員笑眼盈盈走過來,主動幫忙介紹。奶奶點頭微笑,暗示「不必了」。
營業員自顧自地講,「這西瓜老甜了,超好吃,又不貴,錯過這村就沒這店了。」孫子一聽,眼睛瞪得更大了,開始央求奶奶「 奶奶,我想吃,我饞了。」
孫子萌噠噠的一句話,奶奶於心不忍,「咬牙」問營業員,「能買一小塊嗎?你這西瓜太大個頭了,我就為了給孫子解解饞。」
營業員不太情願,有點諷刺地跟奶奶講,「一整個西瓜也沒賺您多少錢,切成小塊賣,我就沒法賣了。您去別家看看吧,我這賣不了您,下次別來了。」
奶奶摸了摸兜里的錢,又看了看孫子,只好勸孫子說,「要不別買了,奶奶這個月給你花掉了1856元錢,退休金都花光了,你媽又沒給我錢!這西瓜也沒啥好吃的,我回家給你煮點糖水喝,好不好?」
孫子卻在鬧:「奶奶,我好渴好渴,我就要吃西瓜,我要給我買!」
旁邊的人看見後,沒笑話奶奶,倒是在嘲諷孫子:「小孫子這麼點就撒謊,還渴了,小屁孩分明就是饞了,不買就對了!」
奶奶聽了營業員和路人的話,心裡挺不是滋味,感慨道:帶娃太難了。
面對這樣的情況,多數家長會選擇怎麼做呢?
第一種家長:「咬牙」給孩子買,再窮也不能「窮」孩子
多數爸媽大概都這樣,太愛孩子了,哪怕自己兜里錢不夠,也要滿足孩子的要求。只要孩子喜歡,很想要,家長恨不得把天上的月亮,都給孩子摘下來。
比如,有的孩子想買名牌衣服,家長雖沒太多錢,也會選擇給孩子「裝門面」,買一套品牌服裝穿。
第二種家長:不給孩子買,還罵孩子一頓
這類家長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心有餘而力不足。也許,家長對自己的表現心裡有怨氣,感覺不能滿足孩子,內心非常自責。只是,越是如此,家長越容易把氣,都撒到孩子的身上。
外人看起來,這樣的家長不可理喻,但其實,家長內心的痛苦,只有自己最了解。
當然,還有一類家長,就是本能的對孩子充滿恨意,認為孩子總是要東西,非常的煩人。
生活里,這兩類家長超級常見。但這樣的做法,其實並不合適。
孩子提出超出家長能力的要求,家長到底該怎麼做才合適?
直言不諱,告訴孩子家長真實的能力
孩子提出要錢,或是要物品,家長滿足不了,覺得暫時沒能力幫孩子達成心愿。這時候,家長可以直言不諱,把真實情況跟孩子說。
比如,告訴孩子,家裡還有多少錢,這些錢要用來做什麼安排。或者,告訴孩子,下個月開了工資錢,可以拿出多少來作為積蓄,給孩子慢慢存錢買。
告訴孩子家長的真實實力,這不丟人。同時,孩子更容易懂事,也許就不會再難為家長,提出超出家長能力的要求了。
不責罵孩子,對孩子多份耐心
家長責備孩子,只會讓孩子心裡難受,甚至還可能使孩子產生誤會,誤以為「爸媽不愛我了」。家長對孩子多份耐心,認真解釋,說明不滿足孩子要求的理由。可能,孩子就會很開心地釋然,諒解家長的拒絕。
不自責,不抱怨自己的「無用」,有機會彌補孩子
家長滿足不了孩子的要求,心裡的無用感會十分強烈。有的家長可能會自責,甚至醉酒在孩子的面前,哭訴自己的無能。其實,與其有這種懦弱的表現,不如現在好好努力,以後有機會再彌補孩子。
每個家長都有「軟肋」,寧肯委屈自己,也不樂意委屈孩子。可是,家長的能力畢竟有限,無限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只會給自己帶來痛苦。適度的愛孩子,對於孩子提出的超出能力的要求,不強迫自己去做,做出適合的選擇,對孩子或對自己來說,都更合適些。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