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民政:河南千里無人煙,浙江餓死百萬人?

2019-11-13   吟風社

在網上常有這樣的說法,說宋朝雖然號稱"富宋",但不過是浪得虛名。民政極為不堪,在開封以西的河南之地千里無人煙,而兩浙之地發生饑荒竟能餓死百萬人。這種說法,究竟有出處嘛?

可別說,還真有。但我們終歸不能人云亦云,要仔細辨析,搞清楚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

蘇轍《御試製策》:而當今自楚之北,至於唐、鄧、汝、潁、陳、蔡、許、洛之間,平田萬里,農夫逃散,不生五穀,荊棘布野,而地至肥壤,泉源陂澤之跡迤邐猶在。其民不知水耕之利,而長吏又不以為意,一遇水旱,民乏菜菇。往者因其死喪流亡,廢縣罷鎮者,蓋往往是矣……嘗聞之於野人,自五代以來,天下喪亂,驅民為兵,而唐、鄧、蔡、汝之間,故陂舊堤,遂以堙廢而不治,至今百有餘年。

宋朝的京西路分為京西南路和京西北路,包括開封以西的河南中西部以及湖北一小部分

從這段文章看來,宋朝的京西路地區確實地廣人稀,人口荒蕪,不過原因應當是"自五代以來,天下喪亂,驅民為兵"。這些地區因唐末戰亂時多為戰場,人戶凋零,一直處於地廣人稀狀態,水利設施廢弛。

河南地形圖

可以看到,從南陽盆地到河南中部之間,缺乏東北-西南向的河道,又有南陽盆地東部的方城山脈(宛東丘陵)阻隔。雖然有不少淮河支流流過,但這些支流在河南中部所流過的基本都是上游,水量頗為有限。因此,河南中西部大部分地區的灌溉非常依賴於水利建設。

然而有宋一朝,"恩逮於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財取於萬民者,不留其有餘"。由於冗兵、冗官、冗費的"三冗"問題,北宋王朝財政吃緊,執行能力低下,因此開國百年,唐末五代戰亂導致的京西路水利廢弛問題得不到恢復。

這個問題直到王安石上台之後才得到解決。王安石變法積累了足以大規模興修水利的資金,而後以農田水利法廣修水利設施。在"農田水利法"下達全國不到7年的時間裡,全國興修的水利工程就已達17093處,灌溉民田更是高達36177888畝。

由上表可見,水利廢弛嚴重的京西路,也是興修大型水利設施最多的地區。王安石以強力的手腕恢復京西路水利,廣泛遷入移民,終於改變了這一地區地廣人稀,人民困苦的問題。

到北宋崇寧元年,即公元1102年,京西路合計100萬戶、225萬口,由於宋代口數隻統計男口,實際上是450萬口以上。當時北宋全國人口則在9000萬以上,算上隱戶很可能達一億。由這個數據可見,京西地區的農業和人口得到了有效的恢復。

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令北宋的民生、經濟、農業都得到振興

那麼,兩浙餓死百萬人又有何出處呢?

蘇軾《乞將上供封樁斛斗應副浙西諸郡接續糶米札子》:臣伏見浙西諸郡二年災傷,而今歲大水,蘇、湖、常三郡水通為一,農民棲於丘墓,舟筏行於市井。父老皆言,耳目未曾聞見,流殍之勢,甚於熙寧。臣聞熙寧中,杭州死者五十餘萬,蘇州三十餘萬,未數他郡。

蘇軾《奏淮南閉糴狀二首》:右臣竊見近年諸路監司,每遇米貴,多是違條立賞閉糴,驚動人戶,激成災傷之勢。熙寧中,張能、沈起首行此事,至浙中餓死百餘萬人。

這是蘇軾以舊黨的立場,攻訐新黨賑災不力,在數據上也有誇大之處。不過宋代江南地區災荒多發,確屬事實,為什麼會風調雨順的江東之地會有這樣大的水旱災害呢?

原來,在江南地區,地狹民稠,水利工程被往往侵占為耕地,因此破壞了整體農業環境。

曾鞏曾描述江南寧紹平原上鑑湖的狀況:

宋興,民始有盜湖為田者……三司、轉運司猶下書切責州縣,使復田為湖。然自此吏益慢法,而奸民浸起,至於治平之間,盜湖為田者凡八千餘戶,為田七百餘頃,而湖廢幾盡矣……故說雖博而未嘗行,法雖密而未嘗舉,田者之所以日多,湖之所以日廢,繇是而已。故以為法令不行,而苟且之俗勝者,豈非然哉!

圍湖造田,雖然可以獲得一時的收益,但不利於長遠的農業發展,湖泊的縮小,不但對灌溉和漁業不利,湖泊蓄水能力下降,澇無蓄泄之所,旱無蔭灌之水。一發生水旱,就是死者無數。

蘇軾作為舊黨成員一味攻訐新黨,卻不想王安石、沈括等新黨成員試圖在江南推行還田為湖時,蘇軾站在侵占水利設施的富民立場上反對,表示"古陂廢堰,多為側近冒耕,歲月既深,已同永業。茍欲興復,必盡追收,人心或搖, 甚非善政"。等到災荒發生了,又藉此來攻訐新黨。

舊黨成員蘇軾

京西路荒蕪,興建水利和移民就可以解決。兩浙路富庶,富民的關係網盤根錯節,難以撼動,新黨前後數位大員前往兩浙還湖為田,都遭到極大抵制和詆毀,最後兩浙的水利事業也沒有得到充分的改觀。這才導致一旦發生水旱災害,便死者極多。而且在災害爆發時,很多富民還會囤積居奇,大發國難財。

宋代奉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國策,保護富民的利益,無怪乎強硬鐵腕如王安石,也對這些富民的肆無忌憚無可奈何了。